我國臺灣地區沿海有不少珊瑚礁,而在這些生態豐富的珊瑚礁系統中也有不少路亞對象魚種,更有許多魚種是大家不曾見過的。
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魚種,它的名字叫翼䱵,恐怕大家光是聽到這個名字就感覺很奇怪了吧。
如果只是看圖片,你會以為它們是石斑或鮋科魚類,可它偏偏卻不是這兩者。其實這種魚類是屬於䱵科的。
接下來,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態習性。
翼䱵,拉丁學名為Cirrhitus pinnulatus,其俗名有短嘴格、格仔、石狗公(臺東)、花身仔(臺東)、獅甕(澎湖)等。翼䱵喜棲於礁區或近海沿岸區域,通常棲息水深為1~40公尺。
雖然這種魚無毒性,但也不可食用,只有觀賞價值。此外,該魚的最大個體長度只有30釐米,因此它們並不是經濟型魚類。
當你第一眼看到這種魚類的時候,你會誤認為它是石斑魚,其實不然
翼䱵的族群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我國臺灣省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與南沙均產此魚,其模式種產於社會群島大溪地。
臺東沿岸美麗的民宿
翼䱵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頭背部微凸,體背略隆起,腹緣呈弧形;吻部較鈍,眼中大且近頭背緣;前鰓蓋骨後緣有許多小鋸齒,鰓蓋骨後緣具棘;上頜骨達眼中央下緣,上下頜呈帶狀,外列齒為犬齒,鋤骨齒及顎骨齒皆存在;體被小圓鱗,眼眶間隔裸露,側線鱗數39~42;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部之鰭膜末端呈裂須狀,胸鰭最長之鰭條末端僅至肛門前。
海水退潮之後形成的一些潮池是不容錯過的好釣點
翼䱵的體表呈灰褐色至褐色,腹部顏色較淡,頭部及體側則散布著大小不一的白色、紅褐色或黑褐色斑點。
此外,該魚的各鰭均呈淡黃色,背、臀及尾鰭上具紅褐色斑點。
藍天白雲蕩
翼䱵主要棲息於海洋沿岸裸露於海面之上且久經浪潮衝擊的巖礁或向海的礁石區域,它們通常棲息的水層為海面至下方3公尺深處。
翼䱵主要以小螃蟹之類的甲殼類動物、小型魚類、海膽以及易脆的海星為食。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魚類一般多被人類以潛水的方式捕捉,且僅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也不在IUCN瀕危名單之中。
不要忽視腳下的小水坑,說不定裡面藏著讓你意想不到的對象魚
翼䱵在我國臺灣省的東南部較為常見,它們喜歡在礁石區域棲息。
在臺灣省的綠島一帶,翼䱵還有一個俗名叫蟹仔虎,大家一看名字就知道, 翼䱵絕對是捕食蟹類的殺手。
因為礁石區域的蟹類有很多,所以要想釣獲翼䱵,就得找到礁石區域,而且這類區域的水位不能太深,水越深的地方翼䱵則越少。
我們在初步了解了翼䱵的生態習性之後,接下來再看一下針對這種魚的釣具裝備及作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