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蘇軾中秋詞《水調歌頭》中的名句。在地球上看,月球的形狀經常在變化,它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時而彎弓斜掛,時而銀鏡高懸,有時是半個夜晚的弦月,有時整夜都看不見它。
誰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本身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的光,因此,它總是一半光明,一半黑暗(面向太陽的一半是光明的,背著太陽的一半是黑暗的)。
月球圍繞著地球在旋轉,它永遠面對著地球,而地球又圍繞著太陽在旋轉,由於月球、地球和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著,所以從地球上看,就會產生朔、上弦、望、下弦四種月相依次輪番出現的現象。
夏曆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以其黑暗的一半朝有向地球,一般與太陽同時東升和西落,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叫朔,也叫新月。因為這種現象出現在初一,所以稱初一為朔日或朔。《釋名·釋天》有云:"朔,月初之名也;朔,蘇也,月死復甦生也。"新月習慣上也用來稱月初細彎的月亮。
新月過後,地球上可以看見月球明亮半球的一小部分,形似蛾眉,這時的月亮叫蛾眉月,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天空。
夏曆每月初八或初九,當月球運行到太陽東九十度時,地球上可以看見月球西邊明亮的半圓,一般在中午東升,黃昏中天,夜半西落,這種月相叫上弦。《釋名·釋天》有云:"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施弦也。"
上弦過後,地球上可以看見月面的大部分,這時的月亮叫凸月。夏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地球運行到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上可以看到整個月面,當太陽西落時,月球正好東升,這種月相叫望,這時的月亮叫滿月。因為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十五日,故也稱十五日為望或望。(釋名釋天)有云:"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滿月過後,地球上可以看見明亮的圓月開始虧缺,這時的月亮叫殘月。
夏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西九十度時,地球上可以看見月球東邊明亮的半圓,一般在夜半東升,清晨中天,中午西落,這種月相叫下弦。
下弦過後,地球上可以看見月球的明亮部分逐漸縮小,又變為蛾眉月,清晨時出現在東方天空。再後便回復到新月。
除了朔、上弦、望、下弦以外,古人還把夏曆每月最後一天叫作晦。釋名·釋天》有云:"晦,月盡之名也;晦,灰也,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朔望連稱,指夏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晦朔連稱,通常指月末和月初;但有時也指早晚,因晦有夜晚義,朔有早晨義,如《莊子·逍遙遊》有"朝菌不知晦朔"之句,意思是說,朝生暮死的蟲子,不知道一天的時光有多長。
古代還有一種利用月球圓缺盈虧現象來記錄日期的方法,它把夏曆每個月的天數劃分為四段,四段各有專稱如下(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自朔至上弦為初吉。《詩經·小雅·小明有"二月初吉"。
自上弦至望為既生魄。《尚書·武成》"有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於周"。魄本作霸,指月末盛明時所發的光。
自望至下弦為既望。《尚書·召誥》有"惟二月既望"。後世以夏曆每月十五日為望,望後一日為既望。金
自下弦至晦為既死魄。《逸周書·世俘》有"二月既死魄"。
知識淺薄,暫時分享至此,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月亮的事?@芸語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