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屬於會講故事的人(11)--為什麼要講故事?(1)
講故事是人類社會底層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祖先在20萬年前跨過西奈半島,踏上一個新的大洲的土地的時候,並沒不知道,他們的子孫在未來成為地球上最成功的高階物種。
人類的祖先用了數萬年的自然遷徙才慢慢地走出了非洲,這樣的遷徙是源於自然氣候的變化和繁衍的而產生的。這樣的自然遷徙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學會了縫製衣服,學會了人工取火,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有了較為複雜的語言。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從辛苦求生的人猿,變成地球主宰的重要的原因。
認知革命是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形容語言對人類的巨大影響力[1]。語言使得祖先組成有凝聚力的團體,團體的產生,使得組織內部產生分工,分工可以執行更加複雜的計劃,就這樣,團體越來越大,慢慢形成部落,國家,更為複雜的語言使得人類具有了講故事的能力。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丹尼爾·史密斯(Daniel Smith)和同伴們通過對居住在菲律賓的阿格塔(Agta)居民和他們部落中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的研究,發現講故事給個人和集體都帶來了顯著的優勢,語言和講故事的能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
阿格塔人和他們的故事
在菲律賓呂宋島的海邊和馬德雷山上,生活著菲律賓最古老的居民,也是現存的原始部落之一阿格塔人。他們與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最為相似,至今仍然保存著依賴狩獵和採集為生的部落形態。
阿格塔人普遍身材矮小,皮膚暗黑,毛髮鬈曲,與人類的先祖非洲俾格米人很像,但二者血緣關係較遠,由於嬰兒死亡率高,人均壽命僅有約20歲。圖片來源:Dnacario
阿格塔人以親屬血緣組織成大概三十人左右的團體生活。阿格塔人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狩獵和採集,他們世代流傳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呢?研究者讓部落的長者把平時給孩子們講述的故事講出來聽。他們一共收集到4個故事。這四個故事裡已經包含了社會規範信息,團體合作,群體認同,性別差異等等內容。從中可以看出,人類的祖先通過故事已經在運行社會規範的執行機制。比如強調合作,強調等級制度,以及防止權力集中。
阿格塔人的四個故事如圖。
故事的主題並非阿格塔人獨有,其他的部落也有類似狩獵採集社會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故事。這些主題並非阿格塔人故事獨有的。在大量的文獻研究調查後,研究者一共收集到89個包括阿格塔在內的其他狩獵採集社會團體的故事,他們來自7個不同的狩獵採集部落。
通過對這89個故事的分析,他們發現,70%的故事包含人類社會規範的社會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原始社會形態的部落裡,人類的祖先通過講故事才形成一種規範組織成員的行為規範,協調和促進部落成員之間的合作,傳遞社會信息,塑造群體社會價值。
講故事這樣的能力在狩獵採集社會有什麼用處?
研究者為了這個答案,邀請18個團體的290名阿格塔居民參加一場關於資源分配的實驗。實驗之前,研究者讓阿格塔居民推薦他們中的故事高手,人數不限。根據被推薦的次數給他們講故事的水平打分。同時也統計出每個團體中被提名的人數多少,可以代表整個團體講故事能力的水平。資源配置的實驗開始了,參與者可以選擇獨佔或者與之分享自己手中的資源,研究者記錄人們在實驗中分享的次數。
在對實驗結果統計分析後,研究者發現:一個群體講故事水平越高,成員之間越樂意分享合作。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愛分享的團體凝聚力更強。
會講故事的人能夠有什麼好處呢?
研究者從18個樣團體中選擇了291個居民,讓他們選出最想在一起生活的人,同時也請他們提名了自己團體中在狩獵,捕魚,植物採集和醫術等方面有專長技能的人。結果顯示,會講故事的人被提名的概率遠遠高於其他技能強人。由此可以看出,善於講故事的人在團體中擁有超高人氣,非常受人歡迎。
這樣研究還發現了一個結論:會講故事的人比一般人平均要多出來0.53個能夠存活的後代。會講故事的人會獲得別人給予的更多獎勵,也會得到部落成員的照顧,讓講故事者的基因可以更廣泛地流傳開來。而部落也因為這樣的故事,變成一個更有凝聚力的群體,更有凝聚力的群體也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講故事的基因就這樣傳遞下來,講故事的團體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人類社會得以不斷的進化,故事使得人類變成世界的主宰。
從阿格塔人的生活是我們祖先生活的縮影。講故事不但使得整個團體更加團結,合作更加順暢,而自身也可以留下更多的後代,更廣泛傳播自己的基因,日積月累之下,我們的祖先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一路披荊斬棘發展到現代,成為了現代熱愛故事,喜歡八卦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