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家長可謂是最典型的一類,無一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說實話,給孩子報興趣班這個事情還是要適當遵循孩子的意見。而且對於孩子的興趣也要適當遵循,畢竟,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心智健全,並且有良好愛好的青少年。
但是我家這位就喜歡玩架子鼓,但是它不同於鋼琴小提琴。噪音非常大,而且容易引起鄰居上門投訴。可是這也是孩子的興趣愛好之一,我不能因為此扼殺它。所以在網上徵詢意見,以及看了好多評測。最終還是決定購買電子體感架子鼓,在家可以用這個練習,等到補習班再用真正的架子鼓。
盒子上由於是聯名款的元素,所以設計元素上非常有科技感。主色調為黑色和紅色,在搭配產品本身的藍色,有一種科幻的感覺。如果是第一次接觸這個產品的話,也許會從箱子開始愛上它。
整體包裝內有兩張說明書,同時,白色的卡模裡分層放置著鼓槌已經,以及兩根USB micro充電線。說明書設計的非常合理,如果相同的文字縮印到一張可摺疊的說明書上的話,想必我們都不願意翻開它。但是如果是擴大成兩張一模一樣,同等大小的紙,同時配上文字及其圖案的話,很多人即使知道它是說明書也無法忽視它。
兩根鼓棒真的可以和真的鼓棒的大小及重量相媲美,底部的兩個Type—c充電口是主流充電接口,所以在這方面設計的非常人性化。正面還有兩個電源開關,以及充電指示燈。
三角造型的構件同時可以擔任腳踏和撥片兩個作用,在不同的模式可以演繹不同的角色。當在架子鼓模式的時候可以與彈性塑膠套套緊,固定在腳上,擔任腳踏的作用。而在吉他模式的時候,可以將構件作為吉他的撥片。
光外觀好看並不行,關鍵是還要看實際操作帶來的使用感受如何。
根據說明書下載APP,簡單的操作指引後,就可以進入主界面來使用體感架子鼓了。
比較人性化的是,由於app設計者知道有些人是第一次開始接觸體感架子鼓,所以對於操作流程並不熟悉。而一次視頻指引後,很容易出現記憶遺漏的情況。所以看完視頻後會重複讓你再操作一次,如果操作失敗,可以再回看視頻,進行重新記憶。這樣的話就很容易上手,並且知道如何去使用每一個鼓棒以及踏板。
整個教程內容都是幫我們熟悉,每個吉他點的位置以及如何能夠適應系統準確識別鼓點的位置。開始使用之前需要使用嚴格的內八字姿勢,按下電源鍵校準,讓系統判斷開始擊打的位置,從而定位擊打的範圍。
兩塊小小的空氣撥片可以進行甩動、滑動等不同的手勢,配合不同的模式進行不同的交互體驗。同時當你在架子鼓模式時,可以將三角片配合鬆緊帶及矽膠套固定在鞋子上。通過選擇踩鑔難度,手腳配合後就可以完成真正架子鼓的擊打,也能帶給你真正的音樂交互體驗。
另外,論起使用體驗,就像開頭說的一樣。鼓棒有真實鼓棒的重量和大小,握感非常舒適。加上踩鑔的話,整個電子架子鼓的整體設計就非常完整了。
而捨棄掉傳統外觀後,你會得到震動反饋的效果,加上手機端的音效。你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帶給你真實的擊打體驗。
帶給我的驚喜的還有就是三角片,在APP中可以單獨彈奏樂曲,例如木吉他電吉他,尤克裡裡等等,都可以進行無實物彈奏。捏住撥片進行掃弦,就可以進行不同樂器的彈奏。所以我覺得買這一套體感架子鼓下來非常划算,不管是給孩子培養樂性,還是真正體驗音樂都非常合適。
當然,缺點還是有的,那就是曲庫的音樂太少,完全玩完曲目後就只能重複遊戲。但是相對於優勢而言就可以忽略不計了,體感架子鼓相對於傳統架子鼓優勢非常明顯,一方面是價錢上的。整套體感架子鼓下來,不過700塊錢就能獲得和架子鼓相媲美的音質和振動體驗。而傳統架子鼓是非常貴的,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空間,用來日常存放和使用。
所以如果有家長像我一樣想要孩子體驗音樂的,這套帶給你的入門體驗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替代架子鼓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目前作為一套娛樂玩具是非常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