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跟你介紹的第48項非遺-臨汾威風鑼鼓技藝
黃土高原,作為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孕育出了紛繁獨特的黃土地民間文化藝術。
時間倒回到4000年前。
上古五帝之一堯,把他的兩位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大婚當天,娘家人一路敲鑼打鼓相送到婆家萬安村。
以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兩位女兒回家省親,萬安村都會敲鑼打鼓相送、相迎,從此就有了威風鑼鼓。
這威風鑼鼓一敲啊,就是4000多年。
隋唐時期,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將尉遲恭,以威風鑼鼓演兵布陣,一舉大獲全勝,威風鑼鼓因此更廣泛的流傳於民間。
唐玄宗還曾寫下「背陝關山險,橫汾鼓吹頻」,連皇帝都把它寫進詩中,鑼鼓在唐代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
「諫壁鼓、雷鼓、鞞鼓」,許多地方的文史古籍都有類似鑼鼓的記載,說明鑼鼓在當時已成為一種充滿儀式感的行為。
古時戰鼓
在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威風鑼鼓汲取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
四千多年過去了,漢子還在、鼓還在。
如今,威風鑼鼓這項民間藝術沿著黃河水源遠流長,早已成為各地人民傳達喜慶、熱烈情感,歌頌美好生活的一種形式。敲鑼打鼓不放炮,照樣歡歡喜喜、熱熱鬧鬧。
山西地區結婚敲鑼打鼓
沒錯兒!我們北方漢子,就是這樣一路敲敲打打,霸氣十足的把姑娘娶回來的。
來過山西的人就會發現,「威風鑼鼓」在當地很受歡迎,作為傳統鑼鼓藝術的一個品類,它在山西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農民豐收了,節慶開業了,升學考學了,尤其是兒女嫁娶了,山西人都要或大或小的敲鑼打鼓慶祝一番,這也恰恰體現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徵,豪邁又粗獷。
這樣的場景在山西很常見
正如同這個皮膚黝黑、稜角分明的北方漢子一樣——晉南威風鑼鼓的傳承人:張勇。
2008年,張勇創辦了臨汾市堯都區舞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2008年,威風鑼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張勇始終秉承著「創新而不離根,發展而不守舊」的理念,除了編排和收集鼓譜外,它還堅持創作出了《黃河魂》、《沂蒙頌》等全新的威風鑼鼓作品,傳承著、創新著、發展著......
張勇和他的團隊
2010年,張勇更是將「威風鑼鼓」第一次帶到了南美洲的智利!他收到洛斯拉格斯大學的邀請,在南美洲進行了「威風鑼鼓」的教學。
張勇的堅持和創新,更有效的為威風鑼鼓打造了一套包括曲牌挖掘整理、表演編排、曲牌創新為一體的傳承方式。
一路走來,時代似乎一直在默默保護著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它賦予威風鑼鼓以幸運。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用這句話形容威風鑼鼓很貼切。
威風凜凜、氣勢磅礴,敲敲打打,看著熱熱鬧鬧的很隨意?
真正操刀上陣才發現,僅僅會打擊是不夠的,更要學會聽,聽其它聲部,什麼時候出聲,什麼時候靜音,一個雜音就會破壞整體效果。
很多人不知道,威風鑼鼓是一個很大的藝術體系,由鑼、鼓、鐃(náo)、鑔(chǎ)四種樂器共同演奏,包含著一些細小且不可或缺的藝術分支。
浮山架子鼓
將大鼓置於鼓架上的一種表演形式,演奏樂器主要包括架子鼓、鑼、鈸。
臨汾挎鼓
平陽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圓形大鼓敲打表演。
汾西翁鼓
甕鼓首先用於部落之間的爭戰,後來,甕鼓配以馬鑼、篩鑼、水鑔、鈸等金器,逐漸走入老百姓的生活,發展成一門獨特的甕鼓藝術。
堯都陰陽鼓
陰陽鼓因放置的高低不同而得名,大小兩面鼓,放置高的大鼓為陽,放置低的為陰。
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威風鑼鼓的藝術魅力體現在方方面面,蘊藏著強烈的感染力。
難怪這四千年來,從帝王宮廷到民間市井,它一直被人們傳承延用至今,也有了「天下第一鼓」的稱號。
結婚季來了,「天下第一鼓」了解一下?
張勇
—END—
本文由藝匠天下編纂,轉載請註明
被我們吸引的,到最下方轉發點讚哦
往 期 回 顧
點擊關鍵詞查看往期手藝
陽泉盤和 | 莜麵栲栳栳傳統製作技藝 | 山西玉雕
太原蓮花落 | 神池月餅製作技藝 | 武鄉炒指技藝
劉氏制鼓技藝 | 王吳豬胰子製作工藝 | 黎城銀器
向左滑動圖片與傳承人面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