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本是一種很普通的蔬菜,但在洋泉鎮杉樹村百畝蔬菜種植基地,村民鄒林芳在120畝的基地種上了一種白玉絲瓜,畝產上萬元,年收入近30萬元,把小絲瓜種出了大效益。
在鄒林芳的絲瓜種植基地,鬱鬱蔥蔥的瓜棚架上掛滿了一條條潤澤飽滿的白絲瓜,52歲的種植戶鄒林芳正在為絲瓜藤進行側枝、打頂等工作,今年的第三批絲瓜已經陸續上市,工人們也忙著採摘絲瓜,準備送往長株潭及衡陽的大型超市。
鄒林芳:一年大概總產值9000元到10000元一畝,一畝地利潤2000元左右,一畝產量能達到5000-6000斤。
小絲瓜之所以能種出大效益,關鍵在於緊跟市場,選好了品種。五年前自己跑遍長株潭,了解到市場上行銷著一種新型絲瓜,供不應求,它短而粗、顏如玉,肉厚,甜可口,還有一種特別的香氣,每斤能賣到5-6元,具有產量高, 適應性強等特點,於是將原來一百多畝辣椒地全部改種白玉絲瓜。
憑著自己勤學肯幹,鄒林芳在更新種植技術的同時,思想觀念也在與時俱進,在發展單個品種種植的同時,重點做好穩定產量、保證市場供應,並結合先進種植技術,採用小拱棚覆蓋、提高種植密度和改變整枝方法等技術,既提升了品質,又提早了絲瓜上市時間。
「一般不會出現滯銷的情況,只要有貨基本都能銷售出去。」除了品質好,鄒林芳還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與省內大型超市籤訂合約,實行訂單式種植,不盲目生產,適度規模。由於效益好,基地還帶動當地二十多名村民致富增收。
洋泉鎮杉樹村村民嚴鄧平:我在這做了五年,每天起碼能賺個七八十塊錢,現在自己也想搞幾十畝地來種植。
近年來,常寧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當作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來抓,每年組織200餘人次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讓「新農人」成為一種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目前,全市已建立了一支由1800餘名有技術、有理想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逐漸成為常寧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汪戀 劉佳)
【來源:常寧市融媒體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