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肺炎疫苗方面傳來了好消息,但是,在人們感到寬慰的同時,還必須充分認清現實。
在科學界等待疫苗主要研發機構提供詳細數據的同時,依然存在幾個問題。比如,目前尚不清楚疫苗免疫的有效期,以及其是否能阻止疾病加重,或防止已感染者傳播病毒。這意味著,在可預見的未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大量人群聚集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措施仍然很有必要。
專家呼籲公眾嚴格採取預防措施還有另一個原因:即使證明疫苗有效,且現在就投放市場,也不可能一夜間讓每個有需要的人都能獲得疫苗。
我們要為數十億人口提供數十億劑疫苗 —— 在每個國家,對有限資源的爭奪已經影響到各國應對疫情的能力,而高收入國家獲得的疫苗數量卻與其人口不成比例 —— 即所謂「疫苗民族主義」。
所有國家迅速、公平地獲得新冠疫苗,這不僅是道義使然,也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所在,這正是成立亞太疫苗獲取機制(APVAX)的目的。亞太疫苗獲取機制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最近發起的一項價值90億美元的倡議,旨在幫助其發展中成員體採購和配送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
另一項倡議為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預先市場承諾(AMC),該倡議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主導,目前正在加緊向92個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國家提供有效的候選疫苗。該倡議的目標是在2021年底之前推出20億劑疫苗。
關鍵和弱勢群體(包括衛生工作者和老年人)將首先通過COVAX獲得疫苗,而AMC將向參與國最多20%的人口提供疫苗。
但這點仍然無法顧及到符合條件的其餘人口如何及何時獲得疫苗。
或許更重要的是,要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疫苗,需要多個複雜系統內部和跨系統(從生產和儲存到運輸和分配)的協調行動,還需要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共—私營部門合作。
此外,衛生系統必須調整專為兒童免疫而設計的現有供應策略和信息系統,以便有效地向成年人分配疫苗。新冠疫苗的生產和分配需要極其強大的供應鏈和衛生系統能力。
透過了解亞太一些地區如何通過完善公共衛生系統和創新來遏制疫情,我們可以吸取有益教訓。
韓國在檢測和對接觸者實施數字追蹤方面取得了成功,這有助於迅速建立起數字疫苗跟蹤系統,而越南為確保公眾信心和防止疫情大範圍暴發採取了針對性措施,這也有助增加公眾對疫苗的信心。泰國利用鄉村健康志願者協助追蹤現有確診病例,並動員他們支持為農村人口接種疫苗。
我們建議,各國現在可以採取以下行動,確保做好充分準備:
1、採取全政府方法,完善疫苗推出規劃。從開發檢測包到指定治療設施,要在本地區成功應對疫情,需要全社會在各方面通力合作。推出疫苗的工作也不例外。各國應讓主要利益相關方參與規劃各種情景,制定國家疫苗戰略,組織疫苗引進相關工作。
2、就疫苗優先供應達成一致。哪些人應首先接種疫苗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國應評估如何根據其具體國情和特定流行病學特徵來確定優先接種人群。各國還應針對普通人群接種疫苗的不同情景建立模型,並相應地設置預期結果。
3、制定交流溝通戰略,提高疫苗接種率。各國有必要廣泛向公眾宣傳接種疫苗的好處,特別是考慮到社區民眾對接種疫苗心存擔憂。由於疫苗覆蓋範圍對實現群體免疫至關重要,因此制定和實施明確的宣傳溝通策略將是抗疫取得成功的關鍵。
4、加強疫苗接種基礎設施建設。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必須加強和擴大其現有的疫苗接種基礎設施。例如,輝瑞公司(Pfizer)的疫苗需要在低溫條件下儲存,而在中低收入國家的許多農村地區,溫控物流和定點冷鏈基礎設施並不可靠。
疫苗本身不能拯救生命,接種疫苗才能拯救生命。在個別國家接種疫苗並不會終結全球疫情的嚴峻形勢。
只有所有國家及時接種疫苗才能扭轉世界的局面。因此,所有國家現在就需要開始準備。
派屈克·奧塞威(Patrick Osewe),亞洲開發銀行衛生行業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