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源自非洲的大型草食性哺乳類動物,陸地上第三大的動物。儘管河馬的身體很像豬和其他陸地上的偶蹄目,他們最親近的親戚是鯨目,如鯨、海豚等等。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河馬科 Hippopotamidae
屬: 河馬屬 Hippopotamus
種: 河馬 H. amphibius
河馬體長為350-450釐米,體重1300-1500千克,尾長約56釐米,肩高有140-165釐米。
外形像一頭巨型的豬,四肢短粗,軀體像個粗圓桶。
腿上長著寬大、帶蹄的足,4個向前伸展的腳趾間有膜相連。
最顯著特徵之一是腦袋大,鼻孔在吻端上面,與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條直線,整體潛伏水中只須將頭頂露出水面即可嗅、視、聽兼呼吸。
鄂部關節位於較後方,因此雙鄂可撐開將近150度。
四根獠牙長達40釐米,咬力可達3000磅,一次可吃下100公斤的植物。
為河馬清潔牙齒
河馬進食西瓜
當河馬潛入水中,一種特殊的閥門會自動封閉它的耳孔和鼻孔,但這並不影響它在水下的聽力和通訊能力。
河馬被封閉的氣孔中會發出「嗡嗡」和「嘀噠嘀噠」的聲音,聽起來與海豚發出的聲音相似,而這並不是巧合。
科學研究表明,河馬與海豚和鯨的關係密切,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
皮膚很厚,背部和兩側的厚度可達4-5釐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無毛,僅在嘴端、耳內側和尾巴上有一些毛。
當河馬暴露於空氣中時,其皮上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河馬的皮上沒有汗腺,但卻有其他腺體,能夠分泌一種類似防曬乳的微紅色潮溼物質,並能防止昆蟲叮咬。河馬不能在水外待太長的時間。出於這個原因,河馬必須待在水裡或潮溼的棲息地,以防脫水。
最令人驚訝的是河馬在陸地上的運動能力,看似笨重但在近距離內能健步如飛,能以每小時20公裡的速度奔跑。
水中的移動速度配合巨大的體型絕對堪稱恐怖
河馬一般生活於河流、湖泊、沼澤附近水草繁茂和有蘆葦的地帶,喜歡營群棲生活,由雌獸統領,每群20-30隻,有時可多達百隻以上,尤其是在水草稠密的地方。
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
潛水本領極高,能泡在水中數小時或數日,常常潛伏在水中,每隔3-5分鐘到水面呼吸一次,最長能潛伏半小時。不喜歡涉足過深的水域,喜歡讓自己的腳踏實地踩在河底。
河馬平時較安靜,一旦發起脾氣來,常常打架,它們各自用自己鋒利的牙齒去刺傷對方厚厚的皮膚。
河馬脾氣極為兇殘且極易主動攻擊其他動物,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生物之一,也是非洲每年殺死最多人的動物之一。有時在河裡發起怒來,它敢頂翻小船,把船咬成兩段。
與非洲象爭搶水域
咬殺鱷魚
發怒時驅趕犀牛
由於河馬的巨大體型與攻擊性,它幾乎沒有天敵,連鱷魚與獅子都時常被其殺害。當河馬張大嘴巴,其實是在威脅敵人。
老弱河馬有時會成為獅子或鱷魚的佳餚,更多小河馬死於成年河馬的爭執。
河馬會在水中交配,孕期225-257日,母河馬便會獨自尋找一處隱蔽地點,誕下一頭小河馬,小河馬出生後幾分鐘便懂得在水中暢泳。
河馬生活在烏幹達、蘇丹、剛果北部、衣索比亞、甘比亞和南非、波札那、辛巴威和尚比亞,塞內加爾。有少數生活在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
「河馬(Hippopotamus)」一詞的意思是指「河中之馬」,這是希臘人對這種強悍野獸的稱呼。而古埃及人的猜測則更為正確,他們稱它為「河中之豬」。歷史上,河馬在非洲幾乎所有的河流與湖泊中都生活過。從裝飾古埃及人紀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斷定,當時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河馬非常多,而且,獵殺河馬是一項廣受喜愛的消遣活動。河馬的長牙價值不菲,這是導致河馬迅速減少的部分原因。其分布地區不斷減少,訖今,只有在北緯17°以南才能覓到它的蹤跡。
河馬常見的主要威脅,是為了獵肉和牙齒而進行的非法和無限制的狩獵,及棲息地喪失。非法狩獵被認為在棲息地領域的發生的戰亂最為嚴重,超過8年的在剛果(金)內亂和戰鬥中,當地的河馬種群下降了95%以上,來自蒲隆地和象牙海岸也有報導廣泛被偷獵肉食。對於常見的河馬種群保護區高比例的國家,河馬數量的降低速度要低得多,因此要獎勵棲息地的保護並且對非法狩獵制定懲治措施。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動物世界-QQ群:21168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