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全球變暖、「史上最熱的夏天」等新聞不斷,米國大統領又要退出碳排放協定的群,去年巴西、澳大利亞相繼多大火,搞得大家覺得全球會這麼一直暖下去~但是從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規律來看,事情可能不是這個樣子
太陽活動周期(solar cycle),或稱為太陽磁活動周期(solar magnetic activity cycle),是太陽黑子數及其他現象的準周期變化,大約11年為一個周期。它會引起空氣中、地面上一些物質的變化,甚至可能改變氣候。通過計算可見的太陽黑子出現的頻率和位置,這個周期可以被觀測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上次太陽活動周期是從2009年開始,正常到2020年就該進入下一周期了。
但事實上,這次與以往不同,因為科學家沒有監測到代表太陽活動周期結束前的特徵,這意味著太陽可能進入了一個「較長休眠期」,而下一周期的起步將會變慢,同時下一周期太陽黑子數量也可能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這被認為是地球小冰期到來的標誌之一。如1645年的「蒙德極小期」,太陽黑子的活動就持續衰弱了70年,而那段時間地球也恰好正處於一個小冰期。
小冰期,英文名:Little Ice Age。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的時段。這個名稱由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François-Emile Matthes)於1939年所創立。當時馬泰用這個名詞來描述一個在美國加州一條以原來的氣候學說不能解釋其存在的冰河。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
小冰期期間全球範圍頻繁出現饑荒,這也是明朝末年饑荒連年,農民起義疊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麥、水稻等穀類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陸作物:馬鈴薯、玉米等被廣泛種植之後情況方得以改善。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通過不同高分辨記錄研究,認識到小冰期並非持續幾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內部還明顯存在次級的冷暖波動,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小冰期時的溫度降水變化表現出區域特徵和時空差異,對當時社會文明的發展、農業經濟、民族遷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帶來嚴重的影響。尤其我國位於亞洲季風區,小冰期時季風環流的特點,降水帶的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小冰期的氣候在中國的響應是十分強烈的,是與全球這一降溫事件耦合在一起的。臺灣高山湖泊於1320年開始出現冷幹環境沉積,祁連山敦德冰芯(海拔大於4000m)指示,於1420年開始出現明顯的降溫,華北平原則於13世紀80年代進入明顯的降溫期。除了雲南、貴州地區降溫不明顯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國範圍普遍出現低溫期,冬季和夏季降溫均較明顯,降溫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
由於這一時期跨中國明、清兩朝,所以在中國也稱「明清小冰期」。這次小冰期給中國農業社會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如在明代中葉(約1500年前後)北方少數民族族頻繁入侵,戰亂較多,尤其與韃靼之間更是爆發了多起戰爭,其中就有「土木堡之變」,而1640-1700年是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時期,這與清軍南下入關、建立政權的時間是也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