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小冰期」

2021-02-13 學習指揮官

   最近幾年全球變暖、「史上最熱的夏天」等新聞不斷,米國大統領又要退出碳排放協定的群,去年巴西、澳大利亞相繼多大火,搞得大家覺得全球會這麼一直暖下去~但是從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規律來看,事情可能不是這個樣子

    太陽活動周期(solar cycle),或稱為太陽磁活動周期(solar magnetic activity cycle),是太陽黑子數及其他現象的準周期變化,大約11年為一個周期。它會引起空氣中、地面上一些物質的變化,甚至可能改變氣候。通過計算可見的太陽黑子出現的頻率和位置,這個周期可以被觀測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上次太陽活動周期是從2009年開始,正常到2020年就該進入下一周期了。

     但事實上,這次與以往不同,因為科學家沒有監測到代表太陽活動周期結束前的特徵,這意味著太陽可能進入了一個「較長休眠期」,而下一周期的起步將會變慢,同時下一周期太陽黑子數量也可能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這被認為是地球小冰期到來的標誌之一。如1645年的「蒙德極小期」,太陽黑子的活動就持續衰弱了70年,而那段時間地球也恰好正處於一個小冰期。

   小冰期,英文名:Little Ice Age。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的時段。這個名稱由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François-Emile Matthes)於1939年所創立。當時馬泰用這個名詞來描述一個在美國加州一條以原來的氣候學說不能解釋其存在的冰河。大約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在中國也稱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


   小冰期期間全球範圍頻繁出現饑荒,這也是明朝末年饑荒連年,農民起義疊起的原因之一。直到比小麥、水稻等穀類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陸作物:馬鈴薯、玉米等被廣泛種植之後情況方得以改善。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通過不同高分辨記錄研究,認識到小冰期並非持續幾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內部還明顯存在次級的冷暖波動,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小冰期時的溫度降水變化表現出區域特徵和時空差異,對當時社會文明的發展、農業經濟、民族遷徙、封建王朝的更替帶來嚴重的影響。尤其我國位於亞洲季風區,小冰期時季風環流的特點,降水帶的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小冰期的氣候在中國的響應是十分強烈的,是與全球這一降溫事件耦合在一起的。臺灣高山湖泊於1320年開始出現冷幹環境沉積,祁連山敦德冰芯(海拔大於4000m)指示,於1420年開始出現明顯的降溫,華北平原則於13世紀80年代進入明顯的降溫期。除了雲南、貴州地區降溫不明顯外,小冰期盛期在全國範圍普遍出現低溫期,冬季和夏季降溫均較明顯,降溫的幅度一般在1℃左右。

   由於這一時期跨中國明、清兩朝,所以在中國也稱「明清小冰期」。這次小冰期給中國農業社會帶來巨大的打擊,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如在明代中葉(約1500年前後)北方少數民族族頻繁入侵,戰亂較多,尤其與韃靼之間更是爆發了多起戰爭,其中就有「土木堡之變」,而1640-1700年是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時期,這與清軍南下入關、建立政權的時間是也一致的。

相關焦點

  • 帶你看看冰期披毛犀
    札達盆地冰期動物群長期以來已被認識到與更新世的全球變冷事件密切相關,其中的動物也表現出對寒冷環境的適應,如體型巨大,身披長毛,並具有能颳雪的身體構造,以猛獁象和披毛犀最具代表性。冰期動物群長期以來已被認識到與更新世的全球變冷事件密切相關,其中的動物也表現出對寒冷環境的適應,如體型巨大,身披長毛,並具有能颳雪的身體構造,以猛獁象和披毛犀最具代表性。西藏披毛犀的體重根據頭骨大小的估計可達1.8噸。哺乳動物的體型對決定其代謝水平至關重要,每單位體重的保溫需求隨著體型的增大而降低。
  • 【冰期】什麼導致了冰期,冰期還會不會再來?
    我們知道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大冰期,也就是溫度低、冰川多作用強的時期,最直觀的地質證據就是像冰鬥、冰鬥湖這樣的冰川遺蹟,比如長白山天池上的冰鬥,我們之前說過了,又比如喀納斯湖,也是在冰川消退之後,在U形谷上形成的湖。
  • 幾億年前的大冰期什麼樣?一文帶你了解史上五大冰期
    命名的由來是因為相關的地質學證據是從北美的休倫湖地區搜集而來的,在此地能發現有3處彼此分隔的冰期沉澱物地層被非冰期沉澱物所分隔開來。 下一個冰河時代要再過2億年才會到來,也就是我們所知的Andean-Saharan冰期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寒冷的冰期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
  • 早期一直說全球變暖,2020年又說地球進入小冰期,現狀是怎麼樣?
    隨著之前對於全球變暖的報導,人類對於全球變暖的現象也有所了解,也在內心覺得惶恐不安。所以從近幾年來,人類一直想要追求新能源的開發,並且將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實全球變暖和人類的工業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到空中,已經無法被吸收,所以最終只能對地球造成危害。
  • 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相關的侵蝕和風化記錄主要來自於物源和氣候信息混合的邊緣海,而缺乏高解析度和可靠的單一盆地侵蝕和風化記錄,特別是冰期-間冰期尺度的連續記錄。該研究提出Rb/Sr比值反映出矽酸鹽巖來源的Rb和碳酸鹽巖來源的Sr的相對通量,而Al/Na比值是矽酸鹽巖侵蝕和風化的平衡,它們所揭示的流域矽酸鹽巖和碳酸鹽巖風化強度在冰期-間冰期尺度上均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在間冰期,矽酸鹽巖風化強度主要受控於溫度變化;而冰期時,碳酸鹽風化和粘土侵蝕佔主導,明確了冰期-間冰期印度夏季風對流域侵蝕風化行為的控制。
  • 釋惑 | 冰期、間冰期與寒冷期、溫暖期
    狹義冰期是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即較寒的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即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期。冰期時,冰川大規模擴張或前進;間冰期時,冰川消融後退。
  • 小冰期什麼時候到來?太陽或在2030年進入休眠期,地球要變冷?
    這是今年大家關注的一個話題,相信都能感受到,地球仍然正在處於一個升溫階段,可是剛剛進入10月份後,地球竟然開始降溫了,一時間大家不知道未來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甚至還有人傳言地球即將進入一個小冰河時期,可是今年又被研究人員譽為是有史以來最熱年,地球是變熱還會變冷呢?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期?
  •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科學界對此說法不一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這是要哪樣?
    如果僅僅只是從近些年來地球溫度的升高趨勢來看,那麼可能確實如此,地球的溫度是在不斷升高的,甚至由全球氣溫變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自然災害也都非常的頻繁,比如說南北極冰川的融化,西伯利亞凍土層的消融,亦或者是喜馬拉雅山出現了綠色。全球氣溫變暖所造成的這些危害,很顯然是不可忽視的,但是科學家們卻表示,全球氣溫或將進入小冰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不過我相信你也看到過這樣的報導,說是目前的太陽即將進入「極小期」,開啟「冬眠」模式,由於太陽是地球光和熱的來源,所以地球也即將進入「小冰期」,並且有可能會持續30年的時間。看完後感覺有點懵,不是說全球變暖麼?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
  • 太陽周圍的突現不明飛行物,是否會對我們造成小冰期的影響?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就知道太陽對我們的重要性,沒有太陽,地球上的一切將不存在,而地球也只是一顆冰冷的死亡星體,太陽的任何舉動都會對我們造成重大的影響。從史前地球經歷的冰川時代,到生命的誕生,到地球擁有穩定的磁場等得益於太陽。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所以地球也即將進入「小冰期」,並且有可能會持續30年的時間。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 氣候巨變所帶來的影響對當時的農業生產帶了極大的打擊,寒冷使得大量的植物、農作物死亡,本該溫暖的多雨的季節的變得乾旱,農民顆粒無收,餓殍遍野。
  • 2020年地球或迎來小冰期?研究發現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在前幾個月,有天氣學家預測,隨著南北極冰雪的融化,全球或將迎來小冰期時代!冰期,可劃分為大冰期和小冰期。大冰期指的是全球氣溫普遍極低,且持續時間較長。地球曾經歷過四次大冰期時代,最近一次大冰期時代距今有260萬年。此外,大冰期中間會穿插時間短、溫度較低的小冰期,據記載,地球一共經過四次小冰期。
  • 2030年地球或進入小冰期,太陽活動下降60%,你準備好棉襖了嗎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或許也與太陽本身的活動有關,前段時間,來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科學家,就通過觀測發現太陽在2030年, 或許會進入到新一輪的活動低谷期,這意味著,地球將因為太陽活動下降到60%,而迎來一場可怕的小冰期。
  • 歷史上的「小冰期」是什麼?又要來嗎?
    字數:1109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小冰期」概念首先由美國科學家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於1939年提出,大約從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不過根據NASA的定義,「小冰期」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氣溫顯著偏低的時期,主要是與之前的中世紀暖期作比較。「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流的說法是與地球軌道變化、太陽活動偏弱以及大規模火山爆發等有關。由於地球軌道變化與大規模火山爆發發生的概率很低,太陽活動偏弱就成了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觀點。
  • 科學家預測小冰期即將到來,或導致全球降溫,人類科技能否應對?
    小冰期人類並不是沒有經歷過,何況如今人類的科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冰期一提到冰期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冰河世紀》的畫面,似乎到處都是冰天雪地,實際上小冰期並沒有那麼可怕。圖:《冰河世紀》動畫動畫片中是冰期,指的是地球被大量冰川所覆蓋,嚴重的時冰川會蔓延到赤道附近。
  • 17世紀地球曾出現小冰期,學者認為其導致明朝滅亡,靠譜嗎?
    伴隨著太陽的活動,地球也曾經歷過很多次寒冷的階段,科學家將這種情況稱作「大冰期」或「小冰期」。比方說在大約30億年之前,藍藻的出現就讓地球上原本並不存在的氧氣開始在大氣層中越聚越多。我們知道,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因而隨著二氧化碳的大幅度減少,地球也很快進入到第一個恐怖的大冰期中。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同等材質的物體顏色越深,越容易吸收熱量,而白色吸熱量最少。由於地球被凍成了一個白色雪球,地球反射陽光的量越來越大,使得整個地球系統獲得的太陽能愈來愈少。此外,當時地球的大氣層幾乎沒有二氧化碳之類的溫室氣體,所以地球的這次冰期持續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