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基本運算,併集交集有點難,老師:數形結合思想一用就會

2021-01-08 數學診療師

集合間的基本運算就是要對併集、交集以及補集類題目進行靈活應用,題目難度倒也不大,就是對細節的要求比較多,需要大家注意空集以及會將題目進行集合間基本關係的轉化

一,知識清單

例題一

對於集合的運算,我們首先要看清楚集合的代表元素是什麼,弄清是數集還是點集,將集合化簡,再按定義求解,集合併集時需要注意利用集合元素互異性

對於一些不等式類的取值範圍問題,大家可以藉助數軸來進行計算

例題二:集合的計算不要忽略空集

對於含有參數的不等式大家記得一定要藉助數軸來進行計算

對於類似於交集這樣的題目,要把集合之間的關係轉化為「包含"的關係,這樣便於大家進行分類討論

例題三:二次函數類問題,討論時善用韋達定理

例題四,正難則反思想的應用

我們在學習了補集的概念後,大家對於某一問題從正面解決比較困難時,我們可以從其反面入手解決,已知全集U,求子集A,若直接求A困難,可運用"正難則反」的策略先求A的補集,再求A補集的補集來解題

對於這類題目我們直接求B和A的併集不等於A有點難,我們可以先求B和A的併集等於A的情況,然後再求這種情況的補集,就能得到我們需要的解

集合類的題目,我們解題時一定要細心在細心,不能忽略集合中的空集和除空集外的一些情況,遇到一些比較難判斷的範圍類問題,大家最好藉助數軸來進行解題,如果光靠腦海中的圖像記憶來解,容易出錯且很浪費時間

最後謝謝大家關注,歡迎大家針對相關問題留言,我們一起互相學習進步。更多數學知識梳理持續更新中

相關焦點

  • 教學研討|集合的併集和交集
    研討素材一(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理解兩個集合的併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併集和交集.(2)能使用Venn圖表示集合的併集和交集運算結果,體會直觀圖對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3)掌握的關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進行集合的併集與交集運算。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例的分析、思考,獲得併集與交集運算的法則,感知併集和交集運算的實質與內涵,增強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 Python集合中的四種運算:交集、併集、差集和對稱差集運算
    、併集、差集運算在春天繼續學習Python集合,應用在Python當中是作為一種序列存在的,同時在Python中,也可以進行集合的一般運算,比如交集運算、併集運算和差集運算。先來看一下Python中對這幾種集合概念的定義。交集,就是兩個集合相交的部分,運算符為「&」;併集,就是合併在一起的集合,運算符為「|」;差集,就是兩個集合之差,運算符為「-」;最後還有一個對稱差集,運算符為「^」。
  • 高中數學精講集合的基本關係及運算(附經典例題解析)
    【學習目標】1.理解集合之間包含與相等的含義,能識別一些給定集合的子集.在具體情境中,了解空集和全集的含義.2.理解兩個集合的交集和併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交集與併集.理解在給定集合中一個子集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要點梳理】1.
  • 教學研討|1.3.2集合的基本運算 全集、補集(2019版新教材)
    01研討素材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截圖(考慮到部分教師未有2019版課本,這裡對教材截個圖)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集合的基本運算」第二課時。作為集合的最後一節,是本章知識、方法的匯總和升華。本節課在上節類比實數運算研究集合的基本運算——併集和交集的基礎上,繼續研究集合的另外一種基本運算——補集,重點研究全集、補集的概念及初步運用,並在此過程中滲透類比、歸納、由特殊到一般等思維方法。作為集合運算環節中的重要一環,也為邏輯用語、不等式證明、概率等後續內容的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
  • 高一數學第一次月考內容複習之集合的交集併集與補集
    還記得十來年前的自己,參加第一次月考的時候,物理太粗心,竟然落下了一頁的題沒有看到,也沒有做。這次課程我們來為大家複習一下集合中的交集和併集,還有補集,到底考試的時候是怎麼進行考察的呢?基本概念只有兩個集合以上才能進行交集,併集和補集的求解,一個集合不會進行交集,併集和補集的運算。交集:顧名思義,指的是兩個集合之間都有的部分。
  • 高中數學:全體集合!學習集合——集合的運算
    前兩篇介紹了集合的基礎定義、集合之間的關係,本篇主要介紹集合的運算。集合的運算包括交集、併集和補集。一、交集與併集定義3.1 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是指由所有屬於A且屬於B的元素組成的集合,記作A∩B,A∩B={x∈A且x∈B}。
  • 2011年數學高考總複習——集合
    理解集合之間包含與相等的含義,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全集與空集的含義.  3. 理解兩個集合的併集與交集的含義,會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併集與交集;理解在給定集合中一個子集  的補集的含義,會求給定子集的補集;能使用韋恩圖(Venn)表達集合的關係及運算.
  • 令人有點暈,奇特的代數,計算機起源的數學思想
    在布爾代數裡只有兩個數: 1和0;只有三種運算方法:邏輯加、邏輯乘和邏輯非。兩個數表示兩種狀態。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只具備兩種狀態的。比如一根電線,它或者帶電,或者不帶電。所以,我們不妨把帶電時叫做1,不帶電時叫做0.注意。
  • 高考數學基礎知識點集合篇:知識重在理解,別再浪費時間死記硬背
    應一些同學的要求,複習一下高考數學的基礎知識點,不妨從最簡單的集合開始,再次強調,重在充分理解。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及理解1、定義無需多說,集合是指定對象的總體,集合的元素就是集合這個總體中的每個對象。注意反對死記硬背不是喊你什麼都不背,常用集合的符號記法必須記住。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只有兩種:①元素屬於集合,②元素不屬於集合。
  • 解析「集合」知識點和基本性質的匯總
    01集合的表示和判斷集合可以分為兩種形式表示:一是,列舉法;二是,描述法。能用列舉法表示的集合就可以用描述法表示,而能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卻不一定能用列舉法表示。互異性就是說集合裡面的元素是不能有重複的現象,例如:{1,2,3,2}這個就不是集合;確定性就是說集合裡的元素是明確的,例如:{高個子人}這個就不是集合,裡面的元素是不確定的,因為我們並沒有定義說那個身段就是高個,哪個身段就是矮個;而{x>7}就是集合,因為拿出任何一個元素我們就會知道是不是在這個集合當中,所以裡面的元素就是確定的。
  • 高考數學集合的經典例題及解析
    高考數學集合的經典例題及解析對於高考的數學來說,集合這一知識點其實是非常需要去掌握的。這一知識點是不能丟分的,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考數學集合知識點的解析。
  • 高中數學必修1——集合知識點歸納
    大家好,我是高中數學王老師,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關於高中數學學習的心得。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章是集合。這部分知識不難,理解起來較容易,但是有很多新的概念,有些學生覺得一時難以消化,因此,學好這章最重要的是把知識點做一個有效的歸納: 一、集合的基本定義 集合的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研究對象統稱為元素,一些元素組成的總體叫集合,也簡稱
  • 高中數學:集合的概念與運算專題總結
    考試要求 1.集合的含義,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A級要求;2.集合之間包含與相等的含義,集合的子集,B級要求;3.併集、交集、補集的含義,用韋恩(Venn)圖表述集合關係,B級要求;4.求兩個簡單集合的併集與交集及求給定子集的補集,B級要求
  • 數形結合,妙解高考向量有關選填題,簡明快捷,讓你避免複雜運算
    溫馨提示:數形結合作為高中四大常用數學思想,不僅向同學們展現了數學簡約、優雅的一面,還帶給同學們極大的實惠——是解決多數同學都有的兩大問題「解題速度慢」與「失誤多」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高中數學向量部分的考查形式多樣。
  • 高中數學必會題型,概念,思想和知識點
    高中數學題型與知識要點與方法歸納1、數的運算,多項式和指數化簡,解方程組2、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二次不等式、判別式、圖像、韋達定理、最值問題、動軸定區間、定軸動區間,含絕對值方程與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質,二次不等式含參數問題3、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 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求lnx函數導數
    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求lnx函數導數                        於德浩
  • 詳解Python集合數據類型
    集合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可變集合和不可變集合,可變集合可以添加或刪除元素,但可變集合所存儲的元素不能被哈希,因此不能用做字典的鍵;不可變集合不能添加或刪除元素,但元素是可哈希的,可以做字典的鍵。1、 集合的聲明和賦值集合必須用Python提供的工廠函數來聲明,可變集合使用set函數,不可變集合使用frozenset函數。
  • 第二期高中數學集合專題複習基礎篇2
    本文將從2個方面展開集合的複習,一是韋恩圖表示集合,二是數軸(區間)表示集合。一:韋恩圖,韋恩圖是用一些封閉曲線表示集合之間關係的方法,是一種不嚴格但比較直觀的方法。圖中陰影部分就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來的交集,併集,補集。
  • 考編考點 | 16-補集與集合的綜合運算知識梳理
    一、要點合集要點一 簡單的補集運算例1(1)設全集U={1,2,3,4,5},集合A={1,2},則∁U A等於()A.{1,2}  B.{3,4,5}C.{1,2,3,4,5}  D.{1,5}  (2)
  • 考編專業梳理 | 9-補集與集合的綜合運算知識梳理
    一、要點合集要點一 簡單的補集運算例1(1)設全集U={1,2,3,4,5},集合A={1,2},則∁U A等於()A.{1,2}  B.{3,4,5}C.{1,2,3,4,5}  D.{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