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耳鼻喉於大夫,什麼是腺樣體面容?這就是腺樣體面容。」視頻裡,一位面容清秀、身穿白大褂的年輕男醫生,做了一個嘴唇上翹、上牙外翻的表情,直觀展現了兒童腺樣體肥大可能導致的後果,提醒家長注意預防。就是這樣一條不足30秒的短視頻,上線當天播放量就超過1000萬。
近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視頻裡的「男主角」——目前在抖音平臺粉絲量已超過150萬的網紅科普達人,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的於寒冰。
疫情期間做公益科普
5個月粉絲量突破一百萬
於寒冰來自遼寧盤錦,出生於1993年,2011年時考取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碩連讀,目前已經畢業工作兩年多時間。作為一名住院醫師,於寒冰要面對門診、病房、手術室多點位的繁忙工作,還要備考博士,但他仍然堅持每天抽出個人休息時間來做科普短視頻。
「最初就是想做一個純公益的科普帳號,因為大家喜歡,所以我就堅持下來了。」於寒冰說,「耳鼻喉於大夫」的第一條短視頻發布於2020年2月11日,「當時正值疫情期間,耳鼻喉科屬於高危科室,就停診了一段時間。自己的時間變多了,我就想著能不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大家了解一些耳鼻喉的常見病,於是開始錄視頻。」轉眼到了7月份,「耳鼻喉於大夫」這個帳號上線短短5個月後粉絲量就突破了一百萬。7月20日發布的模仿腺樣體面容的短視頻,目前播放量已將近3000萬,總點讚量超過40萬。截至11月19日,於寒冰的粉絲量已經達到了151.1萬。「粉絲給我的一個反饋就是『於大夫你太真實了』。大家通過跟我互動,能感受到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做視頻的時候,也會儘量用一些接地氣兒的語言,再加上用我的一些肢體動作、表情等做演示,大家就會覺得這些科普視頻挺有意思,從而記住視頻裡的知識點。」於寒冰說。
患者從南京趕來 只為找小於大夫看病
做科普視頻大半年來,最讓於寒冰感到欣慰的莫過於自己的視頻真正幫到了有需要的患者。「有不少瀋陽本地乃至遼寧地區的家長,看到我的視頻後就帶著孩子來就診了,也確實發現了很多有問題的小患者。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9月,有一位父親特意帶著6歲的女兒從南京大老遠趕來找我看病。他女兒有嘴唇外翻和牙齒前突現象,長期張嘴呼吸,這位父親覺得孩子的長相有點異常,但孩子媽媽覺得沒什麼大事。孩子父親看了我的視頻之後,覺得我講得太好了,專程帶孩子來檢查,一查發現腺樣體堵塞了60%以上。最後,孩子由我們科室主任做了腺樣體手術及鼻甲消融手術,術後症狀改善非常明顯。」
「當然,我們並不鼓勵患者都跑那麼遠來找我們看病,但患者的這份信任和肯定,真的是讓我很感動。」於寒冰說,巨量的粉絲也曾給他帶來一些困擾,「最常見的就是有評論質疑說你這麼年輕,工作沒幾年,有什麼資格給大家講這些?」而事實上,作為專業醫生,於寒冰每拍一個視頻都會對內容嚴格把關,常會翻閱數小時的文獻資料,只為讓一段幾十秒的視頻更嚴謹、有理有據。於寒冰所在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中多年來持續位居東北首位,其耳鼻喉科也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得知「小於大夫」在通過短視頻給百姓做科普,科室主任和醫院也給予了肯定和支持。
堅持科普初心 幫更多人遠離疾病
於寒冰說,未來他會堅持做公益科普的初心,繼續為百姓做更多的優質短視頻。一直到現在,他仍然堅持著「無論多忙,每天最少回復30條評論和30條私信」的原則。這種堅持說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我所有的視頻,從想點子,到寫文案、拍攝,再到後期剪輯上傳,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完成的。曾經有一個關於過敏性鼻炎的視頻,一分鐘時長的文案,我寫了3個多小時。」儘管要犧牲很多的個人休息時間,但他仍堅持儘量每天更新一次。尤其是最近冬季到了,降溫、乾燥、呼吸道疾病高發等問題,都需要及時提醒大家注意。
採訪快結束時,於寒冰給出一些小小的建議。「入冬後空氣品質有時可能要差一些,希望大家可以在出門的時候把口罩佩戴好,每天下班回家後可以衝洗鼻腔,把裡面的髒東西清洗乾淨,鼻腔通暢了,便能減少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勻 攝影記者 沈生
【來源:瀋陽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