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1?湖北省襄陽市)閱讀議論文《決定成功的利器》,完成22-26題。(12分)
①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煉好兩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備,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馬到成功。
②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獻給他一張弓。他看了又看,試丁又試,認定是難得一見的好弓。於是得意之餘,他就向一個專門製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這個工匠仔細看過之後,卻得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論:「這張弓雖然強,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問原因。工匠回答說:「一張弓的好壞,不單要看它是否射得遠,更要看它是否射得準。而能否射得準,關鍵取決於做弓用料的紋理是否好。製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間,木頭的脈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這張弓雖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勢必不走正道,偏離目標,所以算不上一張好弓。」
④其實工匠的一番話,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兩個標準,那就是一個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個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備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個人的德,好比一張弓的木心是否在恰當的位置,決定射箭的方向;一個人的才好比一張弓是否有力,決定箭射得遠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張完美的弓,既剛勁有力,射得遠,又箭無虛發,射得準。有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缺陷的弓,儘管木心在正中間,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沒後勁,射不遠,最終還是難以命中目標。無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張有危險的弓,儘管射得遠,但由於木料的紋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結果勢必偏離目標,甚至造成嚴重的危害。無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害無益的弓,不僅木心不正,而且沒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⑥北宋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以德、才為依據將人分為聖人、愚人、君子、小人四類—— [甲] 謂之「聖人」; [乙] 謂之「愚人」; [丙] 謂之「君子」; [丁] 謂之「小人」。
⑦司馬光認為用人的原則是:假如找不到聖人、君子來用的話,那寧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⑧由此可見德才對於成功的重要性,而兩者又以德為重,所以一個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過人的才能,更要有過人的德行。 ——選自《小品文選刊》2011年第1期,有刪改
22.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2分)
23.根據文意,將下面四組詞分別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處(只填序號)。(2分) #p#分頁標題#e#
①才德兼無 ②德勝才 ③才勝德 ④德才俱備
[甲]處應填: [乙]處應填:
[丙]處應填: [丁]處應填:
24.第⑤段劃線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3分)
25.第④段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麼?(3分)
一個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備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26.本文語言富有哲理,給人啟迪。請從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啟發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2分)
句一:只有德才兼備,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馬到成功。
句二:有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缺陷的弓,儘管木心在正中間,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沒後勁,射不遠,最終還是難以命中目標。
23.(2011?河北省)閱讀下面的議論文,回答 14~17題。( 11分)
①現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中的觀點。可見,在錯誤中學習,勇於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於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去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於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誠懇,怎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翻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於獲得事業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因為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引臺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於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後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覆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擴,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急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p#分頁標題#e#
14.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2分)
答:
15.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答:
16.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3分)
答:
17.請為選文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
答:
24.(2011?安徽省蕪湖市) 輸不丟人,怕才丟人
(1)電影《梅蘭芳》中有個十三燕,是個曾名重一時的「伶界大王」。後來,梅蘭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勢,他與梅蘭芳唱對臺戲時落於下風。眼見敗勢已成,他卻沒有選擇逃避。即使面對空曠的戲臺,他仍然一絲不苟地堅持唱完了最後一場,並且在臨死前留下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所以,儘管十三燕是個失敗的人物,但卻是令人敬佩的,因為他道出了一個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實踐這一道理的榜樣。
(2)大千世界,我們不論幹什麼,只要與人對陣,參與競爭,都會有輸贏,見高低,而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勝敗乃兵家常事,百戰百勝只是神話。因為,天外有天,你厲害還有比你更厲害的,你有降龍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寶典;你有屠龍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幾年你得勢佔優,再過幾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輸不丟人。如果害怕丟人,就永遠不要參與競爭,就乾脆遠離紅塵。
(3)楚漢之爭,項羽的最後悲劇,就在於他的怕丟面子,怕面對江東父老的指責。還是杜牧的《題烏江亭》寫得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如果項羽能夠包羞忍恥東渡烏江,那麼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如果項羽能夠忍受打擊捲土重來,或許歷史將被重新改寫。
(4)「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結局並不美妙,不會因為不怕就能克敵制勝,創造奇蹟,但不怕虎的精神卻是歷來被人讚頌的。看《動物世界》,常見這樣的鏡頭,一大群野牛被一隻獅子追著跑,我就想,這麼多野牛要是團結起來,就是踩也把獅子踩死了,可就是因為怕,總是被獅子欺負,甚至成為獅子的犧牲品。與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可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過怕丟掉性命而已,人還要怕丟面子,怕名聲不好,怕被人議論,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門見人,總之是前怕狼後怕虎,結果是害怕丟人卻偏偏丟人,不想丟人卻處處丟人。
(5)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來打天下,既然要與人爭高低,輸贏都是正常的。奧運會上的百米賽場上,無論誰輸給博爾特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因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誰也不會笑話你。而你如果因為害怕而退賽,因害怕而戰戰兢兢,畏畏縮縮,不戰自敗,那就丟人丟大了。在北京奧運會的桌球館裡,我們還看到許多非洲國家的桌球運動員,水平連我們的業餘選手都不如,仍然面無懼色與世界一流高手過招,觀眾同樣報以熱烈的掌聲,其中就是對他們不怕精神的鼓勵。輸球之後,他們照樣大大方方地和對手握手擁抱,向觀眾致謝,他們是雖敗猶榮。體育競賽如此,行行業業也都應該如此。只要不怕強手,敢於「亮劍」,屢敗屢戰,自強不息,我們就可能殺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輸了,也是雖敗猶榮。 (6)「輸不丟人,怕才丟人。」誠哉斯言!(作者齊夫,原文有改動) #p#分頁標題#e#
8.請在下列段落序號間用「//」將文章分成三部分,並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4分)
答:(1)(2)(3)(4)(5)(6)
中心論點:
9.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4分)
10.第(2)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說說它在文段中的作用。(4分)
答
11.參照下面的提示,請補寫出第(4)段的論證提綱。(4分)
答: 舉野牛的例子論證「 怕」會輸得丟人的道理
12.根據你對第(5)段中「體育競賽如此,各行各業都應該如此」這句話的理解,補寫一個實例。(4分)答:
19.(2011?湖北省襄陽市)【答案】
23.(2011?河北省)【答案】
14.在錯誤中學習,勇於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15.不能:因為第②段寫項羽,第③段寫劉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論述的內容與②③段的順序相對應,體現了議論文的結構的嚴謹。
16.先用古語作為道理論據,接著用學書、學醫兩個事例進行闡釋並作為事實論據,論證中心論點;最後以古諺作精道理論據,再一次論證中心論點。
17.示例一:愛迪生在發明電燈過程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最後才獲得了成功。示例二:失敗是成功之母。
24.(2011?安徽省蕪湖市)【答案】
8.①//②③④⑤//⑥ 輸不丟人,怕才丟人。9. ①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②引出論題並揭示論點。10.第②段主要採用道理論證,有力論證了「輸不丟人」的觀點。
11.指出「不怕」的精神歷來被人讚頌;由牛及人進一步論證「怕」才丟人的道理。
12.示例:抗日名將戴安瀾率師遠徵,所部陷入日軍重圍,但將軍不畏強敵,浴血奮戰,最終壯烈犧牲。其精神彪炳史冊,令人敬仰。
12.(2011?江蘇省鹽城市)
眼界與讀書
趙 暢
(1)眼界之於讀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決定了讀書的目的歸宿。周總理讀書時,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總理的眼界為其發憤讀書作了註腳。既立志於「中華之崛起」,就必須好讀書,讀好書,時時檢點自己,提醒自己,因為「中華之崛起」所呼喚的讀書人,不僅要有報國之志,更要有報國之才。馮友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到,作為一個學問家,做學術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這一點,對讀書人很有啟發。雖然讀書人並非一定是學問家,但讀書的眼界卻力求要高,這樣至少就不至於把讀書當作可有可無的休閒娛樂或者陷入無聊的泥潭。
(3)眼界也決定了讀書人讀書的方式方法和興趣效果。自古至今,讀什麼書、怎麼讀,以及怎麼防止「死」讀書,都需要從實踐出發,形成適合每個人自己的讀書方式。可以肯定,有著高眼界的讀書人,一定會結合實踐去讀那些更富價值的書籍。一個擁有高遠眼界的讀書人,還能夠牢記使命,超越功利樊籬。他們將讀書視為一件高雅而神聖之事,並從廣泛的閱讀之中、從對歷史的理解之中,獲得一種對自己時代使命的高度自信並篤行之。 #p#分頁標題#e#
(4)讀書的眼界,自然還取決於讀書的寬度,這既關乎讀書興趣,亦關乎讀書效果。在有些人看來,終日埋頭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實上,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愛,使不少科學家逐步成為自然美的追求者與發現者。達爾文「常常幾小時地閱讀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和「拜倫、華爾特?司各特的詩篇」;諾貝爾讀過許多名人大家的文學作品;我國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都非常喜愛古典文學。也許對自然科學家來說,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識,會有助他們的邏輯思維變得更開闊,流轉自如。同理,文學藝術方面的專家如能多讀一點自然科學知識,在創作作品與表達自我的時候,往往也能夠更加深刻。
(5)讀書不打開眼界,不聯繫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社會實際,不從書籍中思考點什麼、採取點什麼、解決點什麼,那麼我們讀書做什麼?www.
⑥我以為,讀書人慾從書本中汲取力量,高遠的眼界是至關重要的。
(選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14、閱讀全文,說說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4)段提出了什麼見解?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聯繫實際,談談你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讀書人慾從書本中汲取力量,高遠的眼界是至關重要的。
15、舉例論證,列舉了周總理、馮友蘭讀書的例子,有力地證明了「眼界決定了讀書的目的歸宿」的觀點。
16、讀書的眼界,自然還取決於讀書的寬度。文章第3段說「眼界也決定了讀書人讀書的方式方法和興趣效果」,而第3段只論證了「方式方法」,第4段則論證了「興趣效果」,使得論證更加全面而嚴密。
17、示例:讀書是一件高雅而神聖的事,要從中獲得自己的時代使命,並為之努力奮鬥。尤其是我們初中生讀書,尤其是要超越升學的功利性,明確讀書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增強自己的品德修養,獲得更多的知識能力。
14.(2011?山東省日照市)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是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裡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咽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過於無業游民,終日閒遊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擺在哪裡才好。他們的日子真難過。第二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不願意做。不願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這不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嗎?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的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p#分頁標題#e#
(梁啓超《敬業與樂業》)
14.選文中,作者針對什麼問題提出了什麼觀點?(2分)
15. 從內容和表達兩個方面看,選文開頭寫作者和某人的對話有什麼好處?(4分)
16.選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一例分析。(3分)
17.結合文段內容和自己的體驗,說說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樂業。(3分)
【答案】14.答案:針對「做工苦」提出「要樂業」的論點。(如答「針對『做工苦』提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的論點」也可給分)
評分:本題2分。每個要點1分,意思對即可。
15.答案:內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說明的道理: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表達上:採用對話方式親切平易,如話家常,便於交流,容易產生共鳴。
評分: 本題共4分。每個方面2分,意思對即可。
16.答案:第一問: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 第二問示例:①舉例論證:舉兩等苦人的例子,論述「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的道理。②引證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話,論證「樂業的重要性」。③對比論證:先從反面論述心境不好,什麼事都苦;再從正面闡述什麼職業都有樂趣。
評分:本題共3分。第一問2分,答出其中兩種即可。第二問1分。
17.答案:不畏勞苦;要善於在勞苦中尋找快樂;要全身心投入到職業中,在奮鬥中增加快樂的分量;幹一行愛一行,以此為樂等。
評分:本題共3分。答出3點得滿分,答出2點得2分,答出1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
15.(2011?上海市)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據《今晚報》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電視劇《採桑子》拍攝現場「出現了一道好風景」:劇組中不少人都隨身帶著字典,一遇到吃不準的問題,就立刻向「老師」請教。主演陳小藝小姐說:「《採桑子》是一部歷史劇,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學淺,自然不敢掉以輕心。」這道「好風景」本人雖未能目睹,但還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這些年來,總是見到「念白字」的新聞。比如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綺」讀音為qi?,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古詩中不是有「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嗎?王菲卻唱成了yi?。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懷念》時,將「未完的『齟齬』」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u?yu?』」。齟齬,正確的讀音應是ju?yu?,本意指上下牙齒不對應,後用來比喻為意見不一致。蔡依林誤ju?為zu?,想來是受了組、祖等字的影響。最近掀起軒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稱的伊能靜,她在新推出的專輯中唱蘇軾的《念奴嬌》, 把「羽扇綸巾」 的 「綸」 (gua?n),唱成了「倫理道德」的「倫」。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誤讀。不過,伊能靜還是值得稱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道歉,並特地花了一天時間重新錄音。和這些「念白字」的新聞相比,《採桑子》劇組「帶著字典拍片」,猶如春風佛過田野,給我們帶來了清新的空氣。 #p#分頁標題#e#
③其實,在老一輩藝術家中,這種做法早已成為習慣。電影藝術家孫道臨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銀幕形象風流倜儻,按今天的話說,絕對是個「帥哥」;演技更為精湛,一招一式,無不傳神。然而他卻是「藝高膽不大」,哪怕排練一首短詩,也會在包裡裝著一本《新華字典》備查,唯恐稍有閃失。正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練就了他的臺詞功夫,在演藝界堪稱有口皆碑:不僅嗓音渾厚,吐字清晰,而且發音準確,字正腔圓,沒有在演出中念過什麼白字。孫道臨先生曾經真誠地說:「中國字那麼多,念不出來沒什麼難為情;但如果想當然地亂念,那是對不起觀眾的。」
④由孫道臨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時候,我們曾多次登門祝賀他的生日。他的書房裡有一張簡陋的狹小的書桌,《隨想錄》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這張書桌上完成的,讓人見了肅然起敬。我們每次去的時候,見到書桌上除了攤放著紙、筆之外,還有一本《現代漢語詞典》。遇到一時想不起來的字,巴老總是會翻開詞典,查清楚以後才肯落筆。這就是一代大家的寫作態度。《隨想錄》的手稿本,我至少讀過三遍,幾乎沒發現什麼錯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腦海裡,經常會浮現出巴老查閱詞典的景象。這是一個尋常的生活鏡頭,但它象徵著一種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識的海洋,是智慧的寶庫,是無聲的老師。在校園學習階段,是字典為我們釋疑解惑,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在我們工作以後,同樣是字典為我們把關糾錯,保證文化產品的內容質量和文字質量。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該否認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從一個人對待字典的態度,是不難看出他的敬業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說是嗎?
16.第②段畫線句子中的錯別字是 ,它的正確寫法是 。(2分)
17.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8.第③、④段中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⑤段主要論述了 。(8分)
19.下面這段文字在文中組恰當的位置是(3分)
藝術家如此,文學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嘗不是如此?毛澤東主席便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辭源》伴隨毛主席轉戰南北。毛主席深夜寫作時,常常會在握筆疾書的間隙,停下來翻翻《辭源》。這是多麼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
A.②③之間 B.③④之間 C.④⑤之間 D.⑤⑥之間
20.參考《現代漢語詞典》對詞語的釋義,選擇正確的詞語填在橫線處。(4分)
鬱達夫說「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說,要善於用小事情來 (反映、反應)社會,抒發感情,表現思想, (揭示、揭曉)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規律,這就是「以小見大」。 #p#分頁標題#e#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反映:動詞(1)反照。比喻把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出來。
(2)把情況、意見等告訴上級或有關部門。
反應:動詞(1)機體收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引起的相應的活動。
名詞(2)事情所引起的意見、態度或行為。
揭示:動詞(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見原來不容易看出來的失誤。
揭曉:動詞 公布(事情的結果)。
【答案】
16、佛 拂
17、「我」對《採桑子》劇組人員遇到生字就查字典的舉動感到新奇
18、例證法 列舉孫道臨和巴金的事例具體生動地論證了字典對人們學習及工作的幫助和人們對字典應持有認真的態度 字典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19、C
20、反映 揭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