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回去見了發小,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小時,但卻是我一生最漫長的時刻。
見面不到5分鐘,各種尬聊。
我說在深圳工作機會多,對方卻說離家太遠不方便。一線城市能夠提升眼界、接觸許多優質資源,對方卻說消費太高、房價太貴。最後問我為什麼沒對象,給我的定義是性格太內向,所以找不著對象。
無論我說什麼,都能找到反駁我的理由,瞬間氣氛尷尬到極點,我也開始有意保持沉默,甚至後悔自己為什麼要出來。
為什麼總有人看什麼都不順眼?
大概原因是:他們只活在自己認知的世界中,武斷地衡量周遭的一切。
不允許別人卓越,也看不慣別人的平庸。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長大後,發現什麼樣的人不能深交?
看完後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01
遠離你身邊不停貶低你的人
喜歡通過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人,通常層次都不太高。
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
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一個人通常看待事物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看什麼都覺得很對。
小時候覺得父母無所不能;讀書時老師說什麼都對;對象的要求永遠都是合理的。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我們學識淺薄,對事物的認知不夠深刻,甚至有些東西毫無了解,所以挑不出毛病,覺得哪哪都好。
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見到什麼都想伸手抓,拿到手中就要往嘴裡塞,從不擔心有任何危險,因為在嬰兒的記憶裡沒有「危險」這樣的意識,他們覺得世間萬物都是美好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來了,那麼就會進入第二個層次。
看什麼都覺得不對。
工資太少是老闆太摳;相親不成功就怪對方擇偶太挑;遇到不合口味的飯菜就是店長廚藝不精。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個階段的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已經所有深入,能夠看到事物的一些弱點、毛病。
但是很容易以為這些弱點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就會認為自己的水平高於領導、老闆或者創作團隊等等,於是產生一種虛妄的優越感。
大多數人走到這一步就停止了,所以遇人遇事總喜歡指指點點,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在外人看來就是無知的表現。
當一個人固步自封,不願意提升自己,總是驕傲自滿,自然就無法吸收新鮮的東西。
空氣需要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循環往復才能更加新鮮;血液需要循環流動輸送養分才能維持生命的活力;人類只有不斷學習汲取知識才能成長進步。
若一昧的固守己見,憑藉學生時代學到的知識行走社會,恐怕只能四處碰壁,最終跌入谷底永不翻身。
只有擁有更多的歷練和反省後才能進入第三個層次。
看到什麼都能發覺對的地方。
一件事物的好壞不能由表面上的問題決定。
你覺得公司領導管理能力太差,但是他能夠給公司創造更高的收益;
學生時代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孩子,卻能夠在社會上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個產品外貌和功能都不怎麼討喜,卻能在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
急匆匆地否定一件事物不過是知識上的偷懶。
看一家公司,不要看到有的管理者的做法失當、創始人的言辭不當,就武斷地認定這家公司要完蛋;看一個人,不要看到學生時代成績平庸、不愛社交,就認為對方未來不會有任何成就;看一個產品,不要只看產品的缺點、不入你眼,就覺得佔領不了市場份額、賺不到錢。
愛貶低別人,永遠都只能活在當下,缺乏安全感,不願意暴露自己的缺點、承認自己的不足。
所以,當遇到一個新觀點或者別人給予不同意見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拒絕」,而不是「這個觀點真棒,我可以把這個觀點運用到某處」。
格局越小、情商越低的人看不慣的東西也就越多。
看不慣,多半是看不懂,看不懂,自然看不慣。
02
遠離你身邊愛講道理的人
國慶和幾個朋友出來玩,本來開開心心的一天,卻被弄得不歡而散。
為什麼會呢?
因為他們太喜歡講道理了。
剛有人吐槽了下工作中的不順,有人就開始講道理:
工作本身就是這樣,忍一忍就過去啦。
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拒絕不就好啦;
你就是不懂得職場生存法則,所以才會這麼累。
聽完這些,抱怨的人瞬間不再說話,而是低頭繼續行走。
朋友出來玩是尋開心的,而不是來聽你講道理的。
大家聚在一起很多話都是吹牛扯淡,經不起推敲,偶爾會犯些邏輯錯誤也再正常不過,如果老抓著別人的辮子不放手,未免顯得情商太低了吧。
《論語》裡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子貢在門口掃地,來了位拜訪的客人。訪客請教他,一年有幾季。
子貢答:春夏秋冬四季。
訪客說:不對,明明是三季。
為此,兩人爭論不休,並且打賭,答錯的人要給對方磕三個頭。
正巧,孔子路過聽到爭論,看了一眼對方說道:一年確實是三季。
子貢被孔子的回答嚇壞了,但又不敢問原因,只好乖乖的給對方磕三個頭。
那人聽到孔子的回答後,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事後子貢問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為何老是您要騙對方說是三季呢?
孔子說:你看那人的打扮就是個蚱蜢,他春天生,秋天死,從來就沒見過冬季,你跟他說一年四季,根本就解釋不清楚。
不跟「三季」的人爭「四季」。
不同層次的人不需要跟他講道理,因為層次不同、認知不同,你說的東西他們理解不了。
層次相同的人不需要講太多道理,因為你們的認知相同,大家懂的東西都差不多,不需要講太多大道理。
愛講道理的人情商太低,因為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就是與他人的情緒共處,只有讓人感到舒適,別人才會願意和你相處。
朋友之間相處舒適,照顧好各自的情緒,大家就越快樂;大家越快樂,就越喜歡相處在一起,朋友之間的關係就會越親密。
03
遠離你身邊的垃圾人
前段時間看到個熱搜令人非常氣憤。
一輛轎車在正常行駛的途中,突然一輛黑色小轎車從視頻右後方出現駛入轎車前面,並且急剎逼停後方車輛。
一次急剎不過癮,甚至逼停兩次、三次……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誰知車主在行駛沒多久後,黑色轎車又從視頻的左後方出現,並且朝車主的擋風玻璃潑奶茶。
幸虧車主心理素質強大,慌亂之中沒有亂了手腳,並保持著穩定的車速,及時清理了擋風玻璃上的奶茶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雙方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才讓黑色轎車車主做出這樣的舉動?
原來僅僅是因為兩車併線發生了一點不愉快,黑色轎車車主就用這樣的方式搞得後車家破人亡。
有網友爆料,黑色轎車車主並不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了,在5年前就已經做過類似的別車危險駕駛行為。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出這樣的舉動?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波萊在著作《垃圾車法則》中寫道:
有些人就像垃圾車。他們裝滿了垃圾四處奔走,充滿懊惱、憤怒、失望的情緒,隨著垃圾越堆越高,他們就需要找地方傾倒。這些人如同垃圾人,如果你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把垃圾一股腦兒傾倒在你身上。
如果一段關係正在傷害你的,建議你輕易不要硬鋼,如果能夠遠離和絕交是最好的。
因為正面對抗可能會讓你置身危險當中,遠離已經能處理大部分問題。
04
低質量的相處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人這一輩子可短暫了,尤其是在你交錯朋友的時候。
你需要花大把的時間應付不必要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沒有時間去享受你現有的生活。
一個人的價值是靠拒絕得來的。
你有什麼樣的拒絕,就會遇見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樣的拒絕,就會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那些你所拒絕做的事情,才成就了更好的你。
一個不會拒絕不懂拒絕的人,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學會拒絕不停貶低你的人,遠離身邊愛講道理的人,及時離開身邊的垃圾人。
寧願孤單一陣子,也不要湊合對付一輩子。
拒絕低質量的朋友不是讓自己陷入孤獨、遠離社交,而是為了讓自己不錯過質量的朋友,並且及時給他們騰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