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即使天命之年的伊能靜也無法逃脫這個魔咒
伊能靜最近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再次翻紅,卻因最近一次採訪中拉踩隊友,diss梅豔芳,迅速敗掉觀眾對自己的好感,於是大家迅速扒出伊小姐出道以來的各種黑歷史對其口誅筆伐……
首先讓我們來還原一下車禍現場。
《浪姐》比賽前選歌,伊能靜表示這首歌很簡單,自己可以當隊長
伊能靜比賽現場表示歌曲很容易,可以選
結果在採訪中竟然全然不顧自己當時在現場的雲淡風輕,委屈得說是被逼無奈……
伊能靜委屈表示歌不是自己選的,是被逼得
比賽前,因為自己年齡比較大,舞臺經驗豐富,所以主動帶兩個妹妹,不辭辛苦教他們唱跳,贏得大家齊聲讚揚,比賽落選後又跟兩個妹妹道歉,說是自己拖累了他們,不該選那首歌,態度誠懇,再度圈粉。
伊能靜比賽現場主動承擔責任
然而好人設豎起來還沒五分鐘,便在採訪中吐槽兩個妹妹這不行那不行,抱怨教到嗓子啞都無濟於事,妥妥的車禍現場。
伊能靜抱怨隊友
最後為了表明自己人生很幸福,很圓滿,很成功,直接diss梅豔芳,以梅豔芳一生沒有愛來反襯自己家庭美滿。
伊能靜評價梅豔芳
前後詭異大轉場,引起吃瓜網友一頓驚愕……
如果讓我們一起回顧伊小姐出道三十多年的風光歷史,我們便會發現,她這種戲劇性的反轉,在她起起落落的前半生已經發生過無數次。她似乎總是在努力奮鬥、努力標榜幸福,然後努力崩塌……
比如她的婚姻。
與庾澄慶結婚後,她高調出書,在書裏海誓山盟,還以江湖才女之名譜寫一曲《春泥》記錄彼此的愛,就在大家羨慕不已之際她卻突然牽手黃維德,親手結束二十年的愛情長跑……
伊能靜牽手黃維德
嫁給小十歲的秦昊後,時常在微博上寫小作文,記錄愛情的點滴,大秀婚姻的幸福與甜蜜,然而在接下來的綜藝節目裡,我們明明看到她辛苦帶娃,秦昊無所事事醉心遊戲,不禁又啪啪打臉……
伊能靜與秦昊
她不斷向大家展示自己鋼鐵的一面,強調女性要獨立,並且在事業上不遺餘力。然而,就像我們看到的她在評判梅豔芳的時候又說要先有愛,再去實現人生價值……
她努力的時候確實很努力,很多時候表現得就像男性一般,總想著像大姐大可以撐起一片天,比如選歌的時候主動選難的,主動帶晚輩,不辭辛苦,像所有人的靠山。結果落選了就像一個滿腹委屈的小孩,開始抱怨和歸因他人。
比如事業小成就後給家裡買大房子,供姐姐的孩子出國留學,就像家裡的長輩和頂梁柱。但是在向公眾表達的時候卻流露出童年缺少家庭關愛的不甘,瞬間變回心靈受傷的小孩。
比如在比賽中教隊友樂理知識,不斷鼓勵隊友,激勵隊友突破自己,給人可以依靠的大姐一般安全感,結果接下來在評委批評他用力過猛時又瞬間落淚,再次表現得像個小孩。
她的內心在成熟與幼稚之間不斷切換,形象忽而很剛強,忽而很脆弱,讓人猝不及防。
她就像一人在分飾兩個角色,高興的時候是A,不高興的時候是B,更為恐怖的是沒人知道她什麼時候高興,什麼時候不高興。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住著兩個角色,一個強大,一個脆弱。但是只有那些童年裡被父母之愛包圍的人,才能把這兩個角色很好的融合,才能形成穩定和諧的人格特質,面對成功與挫敗才不會出現伊能靜這般處理過當。
拿我自己舉例,高考前夕也很努力,因為我知道只有通過高考才能改變命運,所以非常刻苦,但是高考失利後我並沒有抱怨家庭和學校,痛苦之後,歸納總結,復讀一年,最後才有了好的結果。這種感覺就是強大到脆弱在重回強大的一種完美切換,這才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狀態。那麼給人的感覺也會是一個完整的人設。
再比如《浪姐》中其他的姐姐,也會在被淘汰後像孩子一樣痛哭,但是他們大部分表達方式會比較合理,不會像伊能靜一樣去歸因別人,一味強調過程中自己的委屈。他們給人的感覺也很正常,沒有角色上的反差和混亂感。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愛,那麼她在成長過程中,她就很難把這兩個角色很好的融合,其實這兩個角色強大代表父母,脆弱代表孩童。我們會發現自己成年後處理問題的方式和風格更接近於自己的父母,這是因為我們我們在潛意識裡模仿父母,我們在學著強大,但是從小缺少父母之愛的小孩是沒有穩定的模仿對象的,他們的父母有可能離婚,有可能死去,他們很難從中學著強大。這樣的孩子常常會幻想自己有一對完美的父母,並去有意模仿幻想中的父母……
但是這種幻想和模仿往往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所以過程中自然會透露出安全感的缺乏,他們無法持久而穩定的模仿下去。另外他們也始終無法逃避自己渴望父母之愛的事實,內心脆弱的小孩會一直跳出來,跳出來……
伊能靜就是這樣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她出生後父親就離開了,母親會把父親的拋棄歸因於她是一個女孩,所以留在母親身邊的她從小就被種下一顆卑微的種子:我是多餘的,我害得媽媽被拋棄。
母親再嫁後繼父靠賣甜點為生,經常用鏈子把她拴在攤位,因為窮所以上小學之前都沒穿過鞋。
再後來母親讓她跟著出嫁的姐姐過活,結果姐夫經常打她,甚至餵狗糧給她吃。
直到母親嫁到日本,她隨之投奔後,日本繼父對她特別好,她才短暫了享受到一段有父母之愛的時光,但這種愛畢竟隔著國家與語言,而且當時她已經很大了,所以這種愛並沒有給她帶來安全感。
所以對於伊能靜來說本該由父母之愛傳導給她的穩定的成人性格特質,她沒有,她始終是個缺愛的孩子……
伊能靜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始終在尋找父愛,她記得自己小時候摔下樓梯是父親抱起她的,所以至今額頭還留著當時磕下的疤。這說明她並不恨自己的父親,沒有父親是因為自己不是男孩,自己不夠優秀。所以她一直很努力做到優秀,因為她想要得到父愛。
越缺什麼,便越會去證明什麼。伊能靜就是如此,沒有父愛的她時刻都要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強大。
她從小就特別的果斷和獨立,不顧母親的反對飛到大洋彼岸籤約出道,她唱歌、出書、演電影,事業小成後給母親和姐姐買大房子,在與哈林的戀愛中始終體諒他,甘願沒名沒姓很多年,與秦昊結婚後事無巨細像個管家婆。處處為他人著想,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應該是就是她想像中的父親的形象。
她就是這樣一邊扮演想像出來的完美的父母,一邊企圖通過給別人營造安全感去彌補自己內心安全感的匱乏……
所以一方面我們會看到一個努力的強大的伊能靜,一方面又會看到一個情緒化的,不斷強調自己的付出的,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伊能靜。
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即使天命之年的伊能靜也無法逃脫這個魔咒。
伊能靜這種性格既成就了她,也敗壞了她,她始終收穫不到安全感,面對棘手的難題和失敗她時而超常發揮時而一敗塗地。
那麼如何去給自己安全感呢?
那便是去正視角落裡那個脆弱的小孩,用愛去滋養它,澆灌她……
對比庾澄慶不敢給伊能靜一個像樣的婚禮,秦昊卻可以為她在土耳其舉辦鮮花典禮,這就是一種滋養。當然除了別人給自己滋養,自己也要主動給自己解綁和釋放,愛自己的同時也要主動去索取愛。
去承認自己的父親很混蛋,不要再去通過給別人營造安全感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活得自在一點,等那個小孩長大。
那些童年中缺少父母之愛的女孩們,你們是否也能在伊能靜身上看到自己,如果看到了,就以她為戒努力愛自己,滋養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