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如果要評價一個最窮的朝代,那麼自然屬於明朝,常年戰亂,開銷巨大,崇禎拼命地喊窮,竟想把賦稅加到底層,最後導致農民起義的轟轟烈烈,明朝也因此滅亡。
大明真的很窮?在進入京城之後,李自成挨個審問京城大吏,結果在他們家裡共搜出「三千七百萬銀錠、一千萬金錠」的巨大財富,足以說明,之所以有這麼多窮人,只是人太多而已。
但是,正是因為貧窮,才造成了古代歷史上頗為罕見的一件事,明朝一件比黃金還值錢的東西,朝廷用來發財,現在卻到處都很便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是辣椒蘇木。
是一種藥用材料,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至於胡椒,現在已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調料,同樣也可用於醫藥。
別小看古時候這兩樣東西的價值,它們產於熱帶,中原地區非常稀少,價值甚至超過了真金白銀,在過去,甚至有人把胡椒當作一種很高的等價物,公元5世紀時,羅馬人用了足足3000磅的胡椒,才從蠻族西哥特人手中收回被佔領的羅馬。
但到了明代,卻出現了另一種情形,自朱棣登基以來,明朝開始以天朝正統自居,東南亞等大小國家,都紛紛用胡椒蘇木進貢,直接導致民間極為稀少的兩種原料,卻堆積如山,有的已來不及使用便已腐爛。
於是明宣宗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這些東西來換算官員的俸祿,等到明朝官員領薪時,再扣除少量的糧米銀錢,改發辣椒。宣德九年(1434年),朝廷還特意將折錢比例改為:辣椒每斤折100貫,蘇木每斤折50貫。這一舉措,也引起了不少官員的不滿,明朝的工資本來就很低,還弄出了這些么蛾子,好在明廷發放胡椒蘇木的數量有限,只在經濟不景氣時偶爾發放,再加上那些拿到胡椒蘇木後,又能把它轉手賣給民間藥商,這一點,並不矛盾。
但是,在16世紀,朝廷因胡椒蘇木的關係,發起了一場大變革。
1573年,隨著隆慶帝去世,萬曆皇帝繼位,而主持朝政的,正是明朝名臣、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歷來評價很高,他的改革使明朝煥發了新的生機,很多史家都稱他為「明末救世主」,但張居正也有腹黑面,這是為什麼?我們接著看吧。
張居正打開國庫,發現裡面沒有多少銀錢,於是提出,要用蘇木作為貢品,作為京官的薪金。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情況不一樣了,以前只發少量的貢品,而這一次,張居正竟打算將官吏的工資全部換算,萬曆尚才十歲,監國的兩宮太后也沒有什麼經濟頭腦,聽了這番話,立即同意了張居正的要求。
於是等到當年領薪的時候,聽戶部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官府之間便炸鍋了,對於那些有相當家產的大人物來說,地區裡的一些胡椒蘇木也算不上什麼,但這對中低品官府來說,卻是致命的一擊,太多的胡椒蘇木,勢必引發貶值,到時溫飽也可能成了大問題。
宮廷和張居正真的沒有給錢嗎?當然不是,明朝再窮,至少也有俸祿,張居正這樣做,其實是想壓服來自高拱門下的另一支勢力。
本來張居正和高拱,本來都是託孤重臣,但平日並無交情,萬曆皇帝剛一登基,張居正就以心不在焉的名義,夥同東廠馮保,將高拱下獄。但高拱為官數十年,在朝廷門生中有許多,特別是許多中下層官員,都屬於他的勢力範圍,所以張居正就想找一個法子,治這些人的罪,故意用胡椒蘇木作為俸祿,讓他們鬧事。
人們都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而有個叫童立本的六品官,生活卻因此改變。孩童從小家境貧寒,但平生正直,拒絕賄賂,以至當了多年官員,拿著那點薪水,他仍然一貧如洗。但是這個津貼,卻打破了童立本脆弱的供給鏈。
到了家門口,可憐的童立本拿著胡椒蘇木到處叫賣,但藥商們早已經當鋪子、早買了夠多的胡椒蘇木,童立本回到家裡,看見自己的孩子們,又想起自己考取名號的壯志,竟淪落到如此吃不飽吃不飽的悲慘境況,不由得悲痛起來。
等到第二天,這一家人又找到了童立本的骨灰盒和他留下的一首絕命詩:
沿街叫賣廿三天,
蘇木椒且奉還。
今晚去做安樂鬼,
勝過人間六品官。童立本之死,可說是激起了公憤,大批官員,聚集在童立本的葬禮上,憤怒地討好著戶部這種無恥的行徑,適逢葬禮當天,京城起火,這正進入張居正和馮保的心田,東廠隨後出動,以蓄意鬧事的名義,逮捕了大批參加葬禮的高拱門徒,並將其全部清洗乾淨。
當張居正意欲達到目的時,他又以百官受苦的名義,迅速廢除了胡椒俸祿制度,這場長達三個月的鬧劇終於告終。
退居鄉下的高拱也是如此,當高拱聽到京城裡發生的事情時,氣得對張居正大罵一通,一年後他憂鬱而死,臨終前高拱還特地留了四卷《病榻遺言》,裡面說張居正「生母與鬼魂,吹笛捏眼打鼓與琵琶。而且張居在剷除高拱勢力後,終於能夠順利展開自己的改革之路,明朝得以緩解了多年的財政危機,此後再也沒有拿到過俸祿,然而這個小官兒,卻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不由得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