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結局:集體討薪被朝廷血腥屠殺,眾人皆嘆:明朝必亡

2020-12-04 文文侃歷史

歷史上明朝常年受到海上倭寇的侵擾,在朝廷官員舉薦下由戚繼光擔任將軍,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戚家軍。戚繼光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最英勇的抗倭英雄,由他訓練出來的軍隊全都是作戰的精英。戚繼光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在作戰戰術上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可靠保障。

戚繼光早期受到首輔張居正的推薦去到山東沿海抵抗倭寇,當時明朝的軍隊內部空心不中用,相比海上作戰經驗豐富的倭寇來說十分弱。於是,戚繼光在當地迅速召集了3000多個農民組建一支軍隊並且結合之前和倭寇作戰的經驗教訓制定訓練項目,早期的戚家軍就這樣形成了。後戚家軍在江浙沿海地區阻擊倭寇,再到鎮守北方的邊防抵禦北方兇悍的蒙古族的入侵。在戚繼光的訓練下,戚家軍有非常優秀的作戰能力,幾乎做到了戰必勝的功績。戚家軍也被稱為常勝軍隊,戚繼光本人也被稱為常勝將軍。

明朝自嘉靖到萬曆中有一個三朝首輔對於明朝政治有相當大的影響,他就是張居正。張居正一心輔佐明朝皇帝治理國家,對於明朝軍事上張居正也大有貢獻,戚繼光就是張居正舉薦。後來在萬曆年間,在有心人的操控下,一代首輔被清算抄家,戚繼光沒有了張居正的支持以後也被百官彈劾,被迫離開戚家軍,沒有俸祿就是沒有生活來源,一代明朝名將戚繼光在生命的後期只能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沒了戚繼光的戚家軍,曾經的雄獅部隊在大明朝裡到處被各路地區、軍隊排擠。其實對此也能理解,當年的戚家軍威風凜凜是多麼氣派自然會讓別人眼紅,而且在戚家軍駐守北方薊州的時候,因為戚繼光在南北方調兵中傷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從此明朝軍隊中南北軍隊之間的禍根就埋下了。不僅如此,受排擠的戚家軍還經常被拖欠軍餉,多次向上面的官員反映未果,還被評價說戚家軍「驕橫,難管」。

後來戚家軍出徵朝鮮之役,有著優良軍隊軍紀的戚家軍戰鬥力非分,一路凱歌。當時,朝鮮之役的政策是哪個軍隊勝仗越多就更能夠得到到獎賞,用獎賞機制來激勵士兵作戰。如此高調的戚家軍在戰爭中和北方軍隊和川軍之間的隔閡卻越來越大。後來,戰爭勝利結束以後戚家軍不但該有的獎賞沒有,而且該發的軍餉都沒有。戚家軍想要討要一個說法,卻被朝廷鎮壓後遭遇屠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薊州兵變。

後來,士兵們作戰保衛祖國的意志積極性被打擊,北方的皇太極實力越來越強,薊州兵變41年後,皇太極建立清朝。

相關焦點

  • 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三.明朝的軍事制度存在風險 明朝的軍事,最出名的就是明朝海軍。從鄭和下西洋開始到戚家軍百戰百勝,明朝的海軍一直都是當時世界上較為領先的軍隊。 明朝初期,中國本土的海盜和日本流民浪人在中國沿海地區肆虐,他們走私違禁品、打劫商民,極為猖狂。
  •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按理說,明朝擁有如此多的人才,應該繼續繁榮昌盛才對,可為什麼偏偏會開始走下坡路線呢?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科舉進行篩選,而書生的半輩子時間基本都用在了學習上面,其苦讀十年赴京趕考只為一朝功成名就。隨著明朝的歷代發展,民間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戰亂少了讀書的人就多了,在這種太平盛世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書生有能力報名參加科舉。
  • 3300名抗日英雄遭集體斬首,竟然因為不想發工資:讓人感慨萬分
    我們來看看大明是怎麼對待國家功臣的,戚家軍全軍斬首。這是明朝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的事情。當時,戚家軍為主力的南軍參加了抗倭援朝戰役,表現依然非常優異,而且軍紀非常好,當地人民都稱讚南軍軍規軍紀最好。
  • 此人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十餘天后果然應驗了
    興非一日之功,亡也非一日之弊。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晚清時期,社會弊端叢生,內憂外患,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衣不蔽體,更無立錐之地。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傀儡。而同樣是出身於愛新覺羅家族的他,卻一直在努力為這個國家奮鬥。但是無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僅憑一人之力,又怎麼挽救,這偌大的國家。
  • 欲用紅夷大炮續命卻加速帝國滅亡,明朝火器為何會落後於清軍
    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的慘敗讓朝廷上下大為驚恐。為了克制精於騎射、善於野戰的後金騎兵,明朝將希望寄託於西洋最新型的紅夷大炮。然而誰也沒料到,明朝花費巨資買回來的火炮竟成了帝國的埋葬者。自朱元璋起兵之始,明軍就大量裝備火器。
  • 明朝滅亡的時候有多慘?皇族幾乎被屠盡
    然而壞就壞在小朝廷內部黨爭異常激烈,加上主帥孫可望(後降清)私慾膨脹、屢起內訌,終將好端端的局面搞到山窮水盡的程度。 1659年,走投無路的永曆帝逃往緬甸避難。因為明朝是宗主國的關係,所以緬王莽達對永曆帝君臣相當客氣,不斷地給予他們飲食、物資。
  • 晚明極具殺傷力的「流行歌曲」,壯大李自成的實力,助其滅亡明朝
    與晦澀難懂的讖語相比,民謠更能發揮強大的輿論力量,引導民眾走向反抗朝廷的運動,具備連現代炸彈都不及的威力。其中,明朝末年民間所流行的《闖王歌》,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萬曆皇帝的怠政,大明朝江河日下,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在關外崛起,在統一女真各部之後,開始對明朝發動猛烈攻擊,使得後者疲於應對。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但正如事物有生必有死,王朝也不例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也是如此。到了明朝萬曆皇帝之後,受財政、邊患、土地兼併和黨爭等多種因素影響,明朝的頹勢盡顯,到了崇禎皇帝任內,持續十多年的旱災引發了西北農民起義,再加上遼東戰場後金政權日益強盛,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 《人類清除計劃2》新預告 血腥屠殺夜夫妻落難
    《人類清除計劃2》新預告 血腥屠殺夜夫妻落難 時間:2014.02.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oie 分享到: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明朝有件比黃金還貴重的物品,朝廷用來發工資,今隨處可見很便宜
    從歷史上看,如果要評價一個最窮的朝代,那麼自然屬於明朝,常年戰亂,開銷巨大,崇禎拼命地喊窮,竟想把賦稅加到底層,最後導致農民起義的轟轟烈烈,明朝也因此滅亡。大明真的很窮?在進入京城之後,李自成挨個審問京城大吏,結果在他們家裡共搜出「三千七百萬銀錠、一千萬金錠」的巨大財富,足以說明,之所以有這麼多窮人,只是人太多而已。
  • 發動嘉定三屠殺死十幾萬漢人同胞,卻轉身為漢人賣命,李成棟是英雄...
    生逢家國亂世,必有奇葩綻放。在波瀾壯闊、血肉橫飛的明清交替之際,各方勢力粉墨登場。剝去那瀰漫的戰火硝煙,我們能看到一位位血肉鮮明的人物,有如史可法,閻應元,張煌言、李定國般的忠臣義士,也有馬士英、阮大鋮、馬吉祥這類的奸臣佞賊,更有如吳三桂,錢謙一般的貳臣。但唯獨有一人,史學界始終無法用忠奸或是好壞來直接論斷。
  • 在明朝,哪種外語最重要?朝廷都設置了哪些語言的翻譯人才?
    所以,中國是有官方的翻譯機構的,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設立了會同館,負責口譯,但元朝畢竟太短了,而且元朝最關鍵的語言問題還不在於對外打交道,而是蒙漢翻譯。到了明朝,最初在首都應天府(南京)的原南京公館館內設會同館。永樂六年(1408年)在新都北京順天府重設會同館。
  • 1587年,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卻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預兆
    海瑞恪守傳 統儒家道德,成為聖朝的點綴,但最終沒能看破官場的陰陽之道,每次為官開場時皆轟轟烈烈,結局都匆匆離場,時論戲之為 「古怪」「志大才疏」。他是典型的儒家讀書人培養出來的官吏,儒家體系在明清的固化在海瑞身上呈現得明明白白。海瑞就是大多數明朝底層官吏的一種代表,為民為國,不怕犧牲,但是缺乏前瞻性的智慧,他完全被成熟的王朝體系所限制。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有的明粉甚至開始暢想,可否讓南明(明朝滅亡後,其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在澳洲建立流亡政府,避免明朝被滅亡的命運。 一開始,雙方還是擺史實講道理,後來便升級成了人身攻擊與謾罵,最後甚至變成了在對方的帖子下面狂發各種屍體的血腥照片。
  • 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要以史為鑑,不由得就讓人深思,明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在底層的勞苦大眾便揭竿而起,顛覆老明朝的政權。在明朝的萬曆年間,自然災害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就拿萬曆43年的災情來說,在山東地區的尤為嚴重,根據當地官員向朝廷匯報,山東地區由於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社會秩序一片混亂。盜賊橫行,光天化日之下搶劫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
  • 朝廷翻譯機構興衰
    永樂五年(1407年),其時尚未正式遷都北京,永樂帝在南京創辦了一所朝廷的語言學校——四夷館。四夷館既是國家翻譯處,又是培養多種語言人才的學校。李寶臣  明初隨著朝廷與邊陲地區及外國交流日趨頻繁深入,漢語之外的語言人才顯得越來越稀缺。
  •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大明滅亡崇禎應負多大責任?
    崇禎曾云: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是亡國之臣。 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皇帝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一個皇帝是十分強大,且政治能力突出的話,那麼,人民也將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說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將這種權力進行很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