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常年受到海上倭寇的侵擾,在朝廷官員舉薦下由戚繼光擔任將軍,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戚家軍。戚繼光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最英勇的抗倭英雄,由他訓練出來的軍隊全都是作戰的精英。戚繼光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在作戰戰術上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可靠保障。
戚繼光早期受到首輔張居正的推薦去到山東沿海抵抗倭寇,當時明朝的軍隊內部空心不中用,相比海上作戰經驗豐富的倭寇來說十分弱。於是,戚繼光在當地迅速召集了3000多個農民組建一支軍隊並且結合之前和倭寇作戰的經驗教訓制定訓練項目,早期的戚家軍就這樣形成了。後戚家軍在江浙沿海地區阻擊倭寇,再到鎮守北方的邊防抵禦北方兇悍的蒙古族的入侵。在戚繼光的訓練下,戚家軍有非常優秀的作戰能力,幾乎做到了戰必勝的功績。戚家軍也被稱為常勝軍隊,戚繼光本人也被稱為常勝將軍。
明朝自嘉靖到萬曆中有一個三朝首輔對於明朝政治有相當大的影響,他就是張居正。張居正一心輔佐明朝皇帝治理國家,對於明朝軍事上張居正也大有貢獻,戚繼光就是張居正舉薦。後來在萬曆年間,在有心人的操控下,一代首輔被清算抄家,戚繼光沒有了張居正的支持以後也被百官彈劾,被迫離開戚家軍,沒有俸祿就是沒有生活來源,一代明朝名將戚繼光在生命的後期只能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沒了戚繼光的戚家軍,曾經的雄獅部隊在大明朝裡到處被各路地區、軍隊排擠。其實對此也能理解,當年的戚家軍威風凜凜是多麼氣派自然會讓別人眼紅,而且在戚家軍駐守北方薊州的時候,因為戚繼光在南北方調兵中傷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從此明朝軍隊中南北軍隊之間的禍根就埋下了。不僅如此,受排擠的戚家軍還經常被拖欠軍餉,多次向上面的官員反映未果,還被評價說戚家軍「驕橫,難管」。
後來戚家軍出徵朝鮮之役,有著優良軍隊軍紀的戚家軍戰鬥力非分,一路凱歌。當時,朝鮮之役的政策是哪個軍隊勝仗越多就更能夠得到到獎賞,用獎賞機制來激勵士兵作戰。如此高調的戚家軍在戰爭中和北方軍隊和川軍之間的隔閡卻越來越大。後來,戰爭勝利結束以後戚家軍不但該有的獎賞沒有,而且該發的軍餉都沒有。戚家軍想要討要一個說法,卻被朝廷鎮壓後遭遇屠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薊州兵變。
後來,士兵們作戰保衛祖國的意志積極性被打擊,北方的皇太極實力越來越強,薊州兵變41年後,皇太極建立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