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6線圈2020年3月從合肥起運。葉華龍 攝
中新網合肥6月29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9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抵達歡迎儀式上,由該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PF6線圈是ITER裝置主機的最重要部分之一,位於ITER裝置超導磁體的底部,是目前國際上研製成功的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
PF6線圈在法國陸運中。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供圖
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支持下,經過6年的自主創新,總重超過400噸、外徑超過11米的PF6線圈於2019年研製成功,今年3月由合肥始發,通過海運發往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ITER現場。在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物流嚴重受阻、人員防控制約等不利影響的因素下,PF6近日順利抵達交付目的地。
歡迎儀式上,ITER總幹事BernardBIGOT和歐盟聚變委員會負責人JohannesSchewmer稱讚PF6線圈的順利抵達,集中體現了國際聚變人在共同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攜手同行、全力以赴,確保ITER項目進程的決心和目標,感謝中國聚變人在守望全人類的聚變終極夢想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當日,歐盟聚變委員會ITER部負責人JeanMarc、ITER組織總裝首席總工程師武松濤等出席了歡迎儀式,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長兼等離子體所所長宋雲濤代表中方研製團隊通過視頻連線與會。
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供圖
PF6線圈的順利交付,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整個計劃的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據悉,目前有一支百餘人的中國聚變科研團隊正在法國ITER現場緊張地開展ITER總裝任務工作。
由歐盟、美、日、俄、中、韓、印七方共同承擔的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是實現未來商業用聚變能的關鍵一步,對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