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叫沈某的孤寡老人,68歲,膽管癌Ⅰ型……」專家們正在為一位膽管癌患者進行多學科診斷。8月22日,由浙江省抗癌協會、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共同組織的「2020年腫瘤微創介入創新共同體第三次會議」在杭州召開。
據了解,腫瘤微創介入創新共同體於去年11月成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作為主席單位,江蘇省腫瘤醫院、江西省腫瘤醫院、福建省腫瘤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安徽省腫瘤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市腫瘤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雲南省腫瘤醫院等10家醫院擔任核心層單位兼任輪值主席單位。
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邵國良教授介紹,從去年11月份開始,腫瘤微創介入創新共同體已舉行線上線下共三次會議,每次聚焦一個主題,本次會議以膽道治療為主題,從外科治療、內科治療、介入治療三個方面展開,各個學科專家團隊通過病例討論等形式系統梳理。而本次提出的問題、難點,還將在接下來的會議中進一步整理,並提出科研設想、攻堅目標等。
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膽管癌一旦發現多是晚期
膽管癌聽起來有些陌生,實際上,在肝臟原發惡性腫瘤中,它的發病率僅次於肝細胞癌。
邵國良教授解釋,肝門作為肝臟的「外聯部」,其中的靜脈、動脈、膽管,將肝臟、膽囊、胰腺等器官緊密聯合。這個特殊的部位長了腫瘤後,隨著腫瘤逐漸增大,肝門處膽管會被慢慢堵死,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排到肝外,患者的黃疸會逐漸加重,從而引發肝衰竭,危及生命。
但是,膽管癌起病隱匿,早期可能沒有不適,約一半的患者會感覺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但患者大多以為是吃錯東西、胃病或膽結石、膽囊炎。當病情加重,不少膽管癌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鞏膜黃染。一旦出現黃疸,就意味著病情已較嚴重了。
膽道粒子支架
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
為患者治療創造更多機會
會議上,雲南省腫瘤醫院微創介入科黃明教授與大家分享了一個膽管癌病例,那是他們首例膽道粒子支架病例。老年女性患者,68歲,來就診時身體乏力,伴有全身皮膚黏膜黃染三個月。CT檢查考慮膽管癌。
「惡性高位梗阻性黃疸患者膽道解剖變化複雜,單純膽道引流與膽道支架難以解決患者黃疸問題。」黃明教授介紹,普通膽道支架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有創傷小、療效確切的優點,但隨著腫瘤進展,膽道支架容易再次出現狹窄。這個首例膽道粒子支架病例給了他們非常多的啟發。
國科大腫瘤醫院邵國良教授也提到,因為膽道的位置隱蔽,一些患者發現疾病時,已經出現梗阻性黃疸等比較嚴重的情況,如無法進行外科手術,平均生存率不超過一年。
兩年多前,邵國良教授也遇到一位38歲的男性患者,是一位油漆工。小夥全身皮膚、小便顏色發黃,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來醫院做檢查。先後做了超聲、CT以及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膽管癌,Ⅳ型,左右膽管和主膽管全是腫瘤,已無法進行手術切除。
邵國良教授及其團隊第一步先為他做了微創的黃疸引流術,兩周後,患者擴張的膽管縮小,黃疸改善,人不發黃了;但因為體外一直帶著引流管,有諸多不方便,因此邵國良教授通過引流管放了兩個支架,搭橋,疏通「隧道」;最後一步,腫瘤針對治療,在支架裡放入放射性粒子條,讓它在體內持續照射。目前,兩年多過去了,小夥的疾病控制穩定,為進一步接受肝移植等治療打下基礎。「上一次複查,小夥說他已經返回工作崗位了。」邵教授說。
介入創新共同體會議
貼近臨床
旨在解決實際問題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創介入科馬亦龍教授剛聽完一位內鏡專家的分享,他感慨收穫頗豐。「平時大家更多的是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但同樣是對膽道腫瘤的診治,從內鏡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思考與分析。」他說,針對膽管治療這樣一個主題,展開系統的多學科討論,在他的印象裡還是第一次。
雲南省腫瘤醫院微創介入科黃明教授在膽管癌微創介入綜合診治中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樣的全國聯盟會議,對包括膽管癌在內的一些特殊疾病的診治非常重要,能有力推動這個領域在全國的技術提高。也給年輕醫生一些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
「我們每一次會議聚焦一個主題,使交流更全面、更具科學性,更加促進臨床與研究相結合。」邵國良教授介紹,每次會議,來自這11家腫瘤專科醫院的骨幹團隊,會以同一主題展開,對國內外領域裡現存的熱點難點等問題進行分享;同時帶來他們各地臨床診治的經驗,相互學習,確立共同的攻關目標。大會也實時在網絡上進行直播。他談到,今後創新共同體還將搭建網絡學院,結合線上線下,培養年輕醫生,促使他們快速成長。
通訊員 葉斌 王屹峰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