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RBD結構域的中和位點和免疫顯性位點

2020-12-04 生物谷

2020年9月23日訊/

生物谷

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目前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預防疫苗來對抗這種病毒。然而,目前還沒有針對SARS-CoV-2的人類疫苗,但大約有120種候選疫苗正在研發中。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和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與SARS-CoV一樣,SARS-CoV-2的S蛋白通過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與它們共同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S蛋白包含兩個功能性亞基S1和S2,其中S1負責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S2亞基負責病毒膜和細胞膜融合。在感染過程中,S蛋白被宿主蛋白酶(比如TMPRSS2)切割成N端的S1亞基和C端的S2亞基,並從融合前狀態轉變為融合後狀態。S1和S2由胞外結構域(ECD)和單個跨膜螺旋組成,分別介導受體結合和膜融合。S1由N端結構域(NTD)和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組成,對決定組織嗜性和宿主範圍至關重要。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4.011。

分析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中和抗體(nAb)的特異性和動力學特徵對於理解免疫保護和確定用於疫苗設計的靶標至關重要。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Vir生物技術(Vir Biotechnology)子公司Humabs Biomed SA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647名SARS-CoV-2感染者的隊列中,發現對SARS-CoV-2刺突蛋白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的抗體反應強度和中和抗體滴度均與臨床評分相關。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

app

ing neutralizing and immunodominant sites on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y structure-guided high-resolution serology」。

SARS-CoV-2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是免疫顯性的,也是SARS-CoV-2免疫血清中存在的90%中和抗體的靶點。

儘管整體RBD特異性血清IgG滴度在半衰期為49天的情形下減弱,但是一些個體的nAb滴度和親合力(avidity)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與親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相一致。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單克隆抗體從結構上確定RBD抗原圖譜,並對不同RBD表位特異性的血清抗體進行了血清學定量,從而確定了兩個主要的受體結合基序抗原位點。這些研究結果解釋了受體結合基序的免疫顯性,並將會指導COVID-19疫苗設計和藥物開發。(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Luca Piccoli et al. Mapping neutralizing and immunodominant sites on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y structure-guided high-resolution serology.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9.037.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在之前Science文章中確定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三聚體結構,而在這篇文章的冷凍數據3D分類顯示出新冠病毒的Spike蛋白存在多種構象狀態,並在3.0Å解析度下重建了閉合的新冠病毒S三聚體和在3.3Å解析度重建了打開的單個SB區的三聚體。
  • Cell:從結構和功能角度揭示新冠病毒利用人ACE2進入細胞機制
    在大多數情況下,S蛋白會被宿主蛋白酶切割為分別負責受體識別和膜融合的S1和S2亞基。S1可以進一步分為N末端結構域(NTD)和C末端結構域(CTD),兩者都可以充當受體結合實體(比如,SARS-CoV和MERS-CoV都利用S1 CTD識別受體,因而稱為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然而小鼠肝炎冠狀病毒利用它的S1 NTD與受體結合。
  • Cell:重磅!揭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結構、功能和...
    作為這種針對SARS-CoV S蛋白的人類中和抗體,抗SARS-CoV抗體S230還可在功能上模擬受體附著和通過一種揭示這種冠狀病毒膜融合激活獨特性質的分子棘輪機制(molecular ratcheting mechanism)促進病毒刺突融合構象重排。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2.058。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準確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體ACE2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從而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以及疫苗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新泉與張林琦實驗室在新發與再發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中和抗體篩選和鑑定、疫苗開發等領域開展合作近10年,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
  • 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CHOM|盧茂林等揭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實時構象變化過程
    該蛋白也是免疫系統識別的主要目標,是抗體的主要識別對象,因此是目前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發的關鍵靶點。但是,刺突蛋白在病毒表面上不停的切換構象 (形狀或結構,shape-shifting), 可以比喻成變形金剛。刺突蛋白在病毒表面的動態構象變化,一方面釋放能量最終將病毒送入細胞,另一方面協助病毒逃脫免疫系統的檢測 – 免疫逃逸。
  • UMN李放教授團隊揭示新冠病毒入侵和免疫逃逸新機制
    5月6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李放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以及免疫逃逸的機理,並與SARS-CoV存在很大不同。相關成果以「Cell entry mechanisms of SARS-CoV-2」為題發表於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 Cell: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機制
    除了具有SF1螺旋酶的兩個經典的RecA ATP酶結構域,nsp13還含有套式病毒螺旋酶特有的三個結構域:一個N端鋅結合域(ZBD)、一個柄和一個1B結構域。在體內,這些結構域在nsp13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但是這些結構域中或它們之間的界面發生的替換突變對體外螺旋酶的活性以及病毒傳播有破壞性影響。
  •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1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Ian A.
  • 新冠病毒S蛋白與受體ACE2親和力是SARS的10~20倍!深度解析新冠病毒...
    研究者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與宿主細胞ACE2之間的親和力是SARS的10-20倍,相關研究結果或為後期疫苗和新型抗病毒藥物的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礎。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在融合前構象中的結構圖片來源:Daniel Wrapp,et al.
  • Protein&Cell|核纖層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等調控
    在核膜內層,核孔複合體和跨膜蛋白結合在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上,共同組成核纖層。作者結合三維基因組組學技術和多種細胞核內標記成像技術,特別是活細胞單染色質位點標記追蹤,首次揭示了在人源細胞中核纖層蛋白lamin B1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及運動狀態的調控。
  • Nature:詳細繪製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結合位點,有助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自COVID-19大流行開始以來,Barnes和Björkman一直在研究從這種疾病中恢復的人體的抗體,以尋找那些最具中和力的抗體。他們利用結構生物學技術對SARS-CoV-2蛋白和人體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成像。每個SARS-CoV-2病毒的表面具有大而尖的蛋白結構,從橫截面上看,它就像一個帶光線的卡通太陽。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2020年1月15日,與戈寶學教授團隊在Nature發表文章首次發現結核分枝桿菌的重要毒力因子Rv0222分泌蛋白只有在被宿主泛素連結酶ANAPC2催化發生K-11泛素化修飾後,才能招募抑炎蛋白分子,從而阻斷宿主抗結核免疫通路,以此揭示了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治病的新機制(詳見BioArt報導:Nature丨戈寶學/饒子和合作團隊揭示結核菌逃逸抗結核免疫新機制)。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Cell深度解讀|為什麼新冠疫苗開發要從S蛋白開始?
    他們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展開了研究。 三、為什麼偏偏是Spike蛋白?冠狀病毒因為其外殼像一頂皇冠而得名,研究發現這些皇冠一樣的刺突就是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以下簡稱 S 蛋白),是結合人體細胞上相應受體的罪魁禍首。因此它是感染後中和抗體(nAbs)的主要目標,也是治療和疫苗設計的重點。
  • 謝曉亮團隊等《Cell》發表重磅研究: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強效藥
    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中和抗體由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目前,動物實驗已證明該團隊的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強效藥,同時也可提供短期預防。這是科學抗疫的一個重要階段性勝利。謝曉亮表示:「假使疫情冬天反覆,我們的中和抗體屆時可能已經問世」。
  • Science揭示神獸體內納米抗體中和病毒
    (含有大於2×109種合成納米抗體序列)中與S蛋白胞外結構結構域(ectodomain)結合的納米抗體序列,分離出中和SARS-CoV-2的納米抗體。SpikeS2P缺乏S1和S2結構域之間的兩個蛋白裂解位點之一,並引入兩個突變和一個三聚化結構域(trimerization domain)來穩定S蛋白的融合前構象。他們用生物素或用螢光染料標記SpikeS2P,並通過磁珠結合和螢光活化細胞分選,來選擇展示納米抗體的酵母(圖1A)。
  • .& Cell :孫育傑/李程合作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Nature: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在完整病毒顆粒上的結構和分布
    S蛋白是通過先在S1/S2位點隨後在S2'位點進行蛋白酶切割,從而為膜融合做好準備。包括SARS-CoV-2在內的冠狀病毒的S蛋白融合前結構已通過可溶性的分泌形式的S蛋白異位表達,隨後進行純化和cryo-EM成像,得到了廣泛研究。在S蛋白融合前結構中,受體結合結構域(RBD)位於融合核心(fusion core)上方的一個較寬的S三聚體刺突結構的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