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至7月17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展「觀·照——2018深圳美術館當代影像藝術展」在深圳美術館展出,韓望喜擔當學術主持。
文/韓望喜
這次由深圳美術館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展策劃得非常好。首先是策展人有非常深刻的哲學觀念。一般這種類型的展覽,可能會簡單理解為一個圖像展、攝影展,那樣的話,就缺少了美術館所應有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品味。
中廳「對照」部分展出作品。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這座城市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我們從這個變化裡能夠觀照到什麼呢?從城市的舊貌新顏中尋找到怎樣的哲學意味?城市變遷史就是思想史、精神現象學。從攝影作品的新舊對比中,我們看到時光的荏苒、城市的變遷、思想的解放、品味的提升和心靈的成長,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展覽所呈現出來的哲學意味。幾個月前策展人遊老師邀請我作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我欣然以「觀·照」這兩個字作為展覽主題,「觀·照」這兩個字所表現出來的就非常有哲學意味。世界觀、人生觀就是觀世界、觀人生,以心觀物,以心照物,關鍵在於觀者用怎樣的眼光、怎樣的心靈、怎樣的思索來體會和理解這座城市的變遷。它從一個荒蕪之地、不毛之地變成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這裡的人們將在文化的貧瘠之地上建設未來的世界文化之都,思索這期間都經歷過什麼,不僅是山川地貌的滄海桑田,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心靈、人們的思想、人們的觀念經歷過什麼。
何煌友《東湖區域》(1984)
張燕方、賴雅君《東湖區域》(2017 )
何煌友 《深南大道人民路路段》(1985)
張燕方 賴雅君 《深南大道人民路路段》(2017)
凡是流淚耕種的,必滿載而歸,那些笑和淚,那些呼喚和回應,那些困惑和成長,一筆一划,就刻在我們心上,也刻在時光的年輪裡,讓我們充滿感情地回味、懷想。這就是我們這個展覽所關切的,我們迫切要探索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轉變,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生長。在高樓大廈的背面我們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人文,也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城市的精神遺產灌注到我們的血脈裡,讓我們一代代砥礪前行。「觀·照」一個時代的變遷和一個時代的發展,這就是此次展覽的宗旨所在。
何煌友 《深圳市體育中心區域》(1985)
張燕方 賴雅君 《深圳市體育中心區域》(2017)
本次展覽中的展示方式也非常多元,策展人借鑑了最當代的和最前沿的展示方式,平面展示攝影作品的同時,還運用了數位化的手法展示影像作品,另外還設置了許多裝置,裝置的運用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朱黎 《起承轉合》裝置 (2018)
老物件展示。
在西廳展示的老物件、這些被使用過的物品當中,我們看到了時間的印痕。就像一棵樹一樣,我們看到它一圈又一圈的年輪就能看見它經歷過什麼。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恍若隔世的老物件時,就能懷想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麼樣表達和生活,在今天又是怎樣化繭成蝶的。回想起來,這份情懷是非常有意義的。人和城市都是時間之物,所謂的「觀·照」,其實就是時間留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責編:陳育柱、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