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望喜:以心觀物,以心照物

2020-11-29 人民網

  6月21日至7月17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展「觀·照——2018深圳美術館當代影像藝術展」在深圳美術館展出,韓望喜擔當學術主持。

文/韓望喜

  這次由深圳美術館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展策劃得非常好。首先是策展人有非常深刻的哲學觀念。一般這種類型的展覽,可能會簡單理解為一個圖像展、攝影展,那樣的話,就缺少了美術館所應有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品味。

中廳「對照」部分展出作品。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這座城市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我們從這個變化裡能夠觀照到什麼呢?從城市的舊貌新顏中尋找到怎樣的哲學意味?城市變遷史就是思想史、精神現象學。從攝影作品的新舊對比中,我們看到時光的荏苒、城市的變遷、思想的解放、品味的提升和心靈的成長,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展覽所呈現出來的哲學意味。幾個月前策展人遊老師邀請我作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我欣然以「觀·照」這兩個字作為展覽主題,「觀·照」這兩個字所表現出來的就非常有哲學意味。世界觀、人生觀就是觀世界、觀人生,以心觀物,以心照物,關鍵在於觀者用怎樣的眼光、怎樣的心靈、怎樣的思索來體會和理解這座城市的變遷。它從一個荒蕪之地、不毛之地變成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這裡的人們將在文化的貧瘠之地上建設未來的世界文化之都,思索這期間都經歷過什麼,不僅是山川地貌的滄海桑田,更重要的是人們的心靈、人們的思想、人們的觀念經歷過什麼。

何煌友《東湖區域》(1984)

張燕方、賴雅君《東湖區域》(2017 )

何煌友 《深南大道人民路路段》(1985)

張燕方 賴雅君 《深南大道人民路路段》(2017)

  凡是流淚耕種的,必滿載而歸,那些笑和淚,那些呼喚和回應,那些困惑和成長,一筆一划,就刻在我們心上,也刻在時光的年輪裡,讓我們充滿感情地回味、懷想。這就是我們這個展覽所關切的,我們迫切要探索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轉變,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生長。在高樓大廈的背面我們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人文,也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城市的精神遺產灌注到我們的血脈裡,讓我們一代代砥礪前行。「觀·照」一個時代的變遷和一個時代的發展,這就是此次展覽的宗旨所在。

何煌友 《深圳市體育中心區域》(1985)

張燕方 賴雅君 《深圳市體育中心區域》(2017)

  本次展覽中的展示方式也非常多元,策展人借鑑了最當代的和最前沿的展示方式,平面展示攝影作品的同時,還運用了數位化的手法展示影像作品,另外還設置了許多裝置,裝置的運用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朱黎 《起承轉合》裝置 (2018)

老物件展示。

  在西廳展示的老物件、這些被使用過的物品當中,我們看到了時間的印痕。就像一棵樹一樣,我們看到它一圈又一圈的年輪就能看見它經歷過什麼。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恍若隔世的老物件時,就能懷想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麼樣表達和生活,在今天又是怎樣化繭成蝶的。回想起來,這份情懷是非常有意義的。人和城市都是時間之物,所謂的「觀·照」,其實就是時間留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責編:陳育柱、王星)

相關焦點

  • 觀物: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體人情,衡量氣的指標「度」之三態
    仰觀天文:星辰如海自然科學的觀物特點是分科,把自然現象分門別類進行微觀細化研究,按華夏玄學的漢語言思維,就是把萬物萬象按氣類屬性,物以類聚方以群分,老子把這種觀物方式稱為「見小曰明」。華夏玄學的觀物特點,重點在於「心、性」,強調觀察者自身面對自然現象各種境界時的「心與境」的相處對待關係,證道的體悟境界自我進化成長境界提升,認知工夫上做到「大道至簡,天人合一」,強調人的心印在事功上「心物玄同」,「知行合一」,累積觀察者自身的功德道能,《周易》稱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知微見著,勾深索隱,彰顯隱幽,知幽冥之故,類萬物之情狀,以通神明之德」。
  • 深圳設計的使命與未來——訪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主任 韓望喜
    > 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主任 韓望喜以下是本刊和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主任韓望喜博士的對話。韓望喜:時間回到2008年,深圳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稱號,是中國首個入選「設計之都」的城市,也是全球第六個「設計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由於深圳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圳在設計產業方面擁有鞏固的地位。它鮮活的平面設計和工業設計部門,快速發展的數字內容和在線互動設計,以及採用先進技術和環保方案的包裝設計,均享有特別的聲譽」。
  •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色彩
    張兆鑫先生的創作善於從生活的源頭汲取養分,盡情描繪所聞、所見、所感,以小見大,觀其作品,是所謂「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在處理複雜的歷史重大題材時,兼顧形象塑造、畫面效果與藝術高度,畫面凝聚了民族文化的象徵內涵與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神力度,極具藝術張力。他在他的版畫作品集中說:「美術不只是生活的反映,更是一種文化的反映,是一種信仰和價值的折射。」又說:「創作是個人對他所熟悉的生活的奉獻。」
  • 姜宇輝:假若媒介永生—— 「生態電影」與「以物觀物」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持續進行「我·紀錄·事實」的探討與溯源,以「探索紀錄本體、樹立青年實驗、高舉人民之心、打造東方品質」為宗旨,圍繞「生·活 Life, Lives 」的主題展開對紀錄片的多元觀察與展望。
  • 林泉之心——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第二回)|胡石
    策展人齊浩權學術主持劉貞麟主辦單位霍春陽傳統藝術研究會承辦單位榮寶齋(呼和浩特)分店協辦單位呼和浩特民族美術館支持單位民盟中央美術院內蒙古分院展覽地點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公園東路108號林 泉 之 心或掬清泉而烹老茶,或植新竹而觀清影,蜿蜒道遠,日暮西山望晚霞,蟲鳴鳥啾,沐浴晨雨思古心。又何謂林泉之心耶?落落不動也,微波欲平也,或有名聞,或有利養,日送千帆皆過往,滾滾江濤不留痕。宋範寬久入山林,面揖華嶽終日枯坐,可謂心定,元李衎為寫墨竹,隱居竹林二十年,可謂氣閒,又文與可身在公門,心系空谷,日誦金經可謂忘形。此皆先賢忘機之行林泉之心耳。
  • 藝術教育之美剪刀為筆「繪」心裁 童眼觀物「信天遊」
  • 自然之眼觀物,自然之舌言情——納蘭容若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詞剛開篇就說明了塞上風景悽迷,路途遙遠,體現出詞人早已深深地厭倦了這種四處飄零的扈從生活。山高路遠,塞上的苦寒天氣使得遙遠的路途顯得更加望不到盡頭,就連陽春三月也會暴雪紛飛,朔風怒吼。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96篇今天咱們繼續來分享《金剛經》,這一篇輪到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的後半部分,上一篇我們聊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這次繼續聊後面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
  • 一切始於心終於心,感受心的力量
    其中,稻盛和夫的《心》對我影響最大。人生的修行,就是在成長的路上,磨鍊自己的心性,用心為自己指導方向!心之所向,目之所及!讀完《心》這本書,我覺得以下三點是磨鍊心性的關鍵點:1.利他之心言為心聲,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一切始於心,終於心。
  •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那我們的「心」該放哪?
    有世界的動力造就了萬有世界的種種,如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等,這個動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形成了眾生的共業,這一面其實就是我們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針對這三心,《金剛經》裡曾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經裡要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金剛經裡這句話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這裡所說的這一切心啊!全都不是世間人都理解的那個心,只是現在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所以者何?之所以這樣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因為世間人所理解成的那個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