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颯了!她生完3個孩子,27歲開始學數學物理,翻譯牛頓《原理》

2020-11-29 造就

提起女科學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居裡夫人。

的確,居裡夫人對科研的貢獻如此卓著:她發現了兩個化學元素,在1903年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又在1911年成為第一位獲得兩個諾貝爾獎的女性。

其實,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像居裡夫人這樣傑出的女科學家。她們對科學界同樣做出了開創性的、深刻的貢獻,只是她們可能並沒有居裡夫人那樣出名。

今天,我們想介紹十位了不起的女科學家。

比肩居裡夫人的女性科學家其實很多

我們也在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女性科學家用自己的實力證明,科學的世界沒有性別偏見。

01

埃米利·杜·查特萊特

(Emilie du Chatelet,1706–1749)

出身高貴的埃米利·杜·查特萊特在1725年嫁給了侯爵後,生了三個孩子。27歲時,她開始認真學習數學,隨後又開始鑽研物理學。

埃米利·杜·查特萊特

後來,她愛上了哲學家伏爾泰,伏爾泰對科學的熱愛也影響了她,她由此更加沉浸於研究,她在家中甚至配備了一個實驗室。查特萊特對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她對艾薩克·牛頓的《原理》(Principia)的法語翻譯,該版本沿用至今。

02

卡羅琳·赫歇爾

(Caroline Herschel,1750–1848)

赫歇爾出生在德國漢諾瓦,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幾乎是個傭人(她後來把自己描述為「灰姑娘」),她的哥哥威廉於1772年帶她到英國,她也跟著哥哥進入了天文學領域。

卡羅琳·赫歇爾

除了協助哥哥進行觀測和製造望遠鏡外,赫歇爾還成為了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新的星雲和星團。她是第一個發現彗星的女性(她總共發現了八顆),也是第一個在英國皇家學會出版作品的女性。同時,她也是第一位因科學工作獲得報酬的英國女性。

1822年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到漢諾瓦繼續她的天文工作,編纂了星雲目錄,使已知的星團數量從100個增加到2500個。

03

瑪麗·居裡

(Marie Curie,1867–1934)

瑪麗·居裡的父母都是學校的老師,她是家裡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高中畢業後,由於女性的身份,瑪麗未能獲準進入俄羅斯或波蘭大學。她當了幾年的家教,並在業餘時間學習物理、數學和化學,直到1891年才被巴黎的大學錄取。

在此期間,她獲得了數學和物理學的學位。她也成為第一個在大學教書的女性。後來,她遇到了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皮埃爾·居裡,兩人在1894年結婚。

瑪麗·居裡

瑪麗和丈夫一起研究放射性物質,特別是鈾礦石和瀝青。瀝青混合物具有比鈾更具放射性的特性。1898年,瑪麗和皮埃爾推斷出,瀝青中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放射性成分的痕跡,比鈾礦石放射性還強。同年12月26日,她宣布在瀝青中存在一種新物質。

居裡夫婦於1902年分離出氯化鹽和兩種化學元素。他們以居裡的家鄉波蘭命名第一個元素為釙,第二個因其強烈的放射性而被命名為鐳(英文radium有放射性的意思)。

04

吳健雄

(Chien-Shiung Wu,1912–1997)

吳健雄出生於1912年,她在太倉的一個小鎮上長大,11歲時離開家鄉,到蘇州女子師範學校學習。1926年,她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學習,畢業後,她在浙江大學擔任助理,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

1936年,吳健雄前往美國就讀於加州大學研究生院。在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歐內斯特·勞倫斯(ErnestO. Lawrence)的指導下獲得了研究生學位。

吳健雄

早在二戰早期,吳健雄就加入了曼哈頓項目。她幫助開發了濃縮鈾礦石的工藝。1944年,她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並做了宇稱不守恆定律(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的研究。該定律被認為是一項基本的自然定律。1957年,吳健雄利用鈷-60的原子,發現β粒子最有可能以特定方向發射,這個方向取決於鈷原子核的自旋。吳健雄還對導致血細胞貧血的血紅蛋白分子變化進行了研究。

吳健雄是第一位當選美國物理學會主席並獲國家科學獎章的女性。1978年,她成為首位沃爾夫物理學獎獲獎者。

05

格特魯德·埃利翁

(Gertrude Elion,1918–1999)

格特魯德·埃利翁出生於紐約。從年輕時起,她就表現出對科學的熱愛。15歲時,她就由於出色的成績被提前保送大學。

埃利翁在選擇專業科目時非常糾結,因為每一科她都很喜歡。最終她選擇了化學,並在193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39年,她進入紐約大學攻讀化學研究生課程,是班上唯一的女性。

格特魯德·埃利翁

在畢業後,她成為Burroughs Wellcome製藥研究實驗室的喬治·希欽斯(George Hitchings)的助手,從事嘌呤的研究。在與希欽斯合作期間,埃利翁開始發現基於嘌呤研究的救命藥物。她獲得了第一種對抗白血病藥物purinethol的專利,並在隨後的研究中獲得了45項藥物專利。

1988年,格特魯德與希欽斯一起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06

麗塔·利維-蒙塔爾奇尼

(Rita Levi-Montalcini,1909–2012)

蒙塔爾奇尼出生於義大利都靈。她的父親是數學家和電氣工程師,母親是畫家。利維-蒙塔爾奇尼在年輕時就決定完全獨立地生活,終生不結婚。

蒙塔爾奇尼師從神經學家朱塞佩·利維(Giuseppe Levi)教授,專長於神經系統發育的研究。1938年,由於墨索裡尼禁止非雅利安人從事學術,她在家中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並開始研究小雞胚胎的正常和異常神經發育。她的老師利維也陪同她在都靈郊外的一間小屋裡進行研究。

麗塔·利維-蒙塔爾奇尼

1952年,蒙塔爾奇尼和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一起分析了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即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被認為是調節細胞生長和溝通方式的一種物質。該項研究在胚胎學領域具有革命性意義,有助於了解老年痴呆症、發育畸形和腫瘤等多種疾病。

07

屠呦呦

(1930–)

製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一種新的瘧疾治療方法,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研究中草藥的她發現,在古代醫學文獻中有一種關於使用青蒿治療間歇性發燒的說法,而間歇性發燒是瘧疾的症狀。

屠呦呦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小組從青蒿中提取了一種叫做青蒿素的瘧疾抑制物質。她甚至自願成為第一個測試這種物質的人。自從她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青蒿素以來,基於這種物質的抗瘧藥物已經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憑藉這一發現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發現被拉斯克醫學研究基金會視為「過去半個世紀中最重要的藥物」。她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08

珍妮·古道爾

(Jane Goodall,1934–)

童年時,古道爾的母親給她一個栩栩如生的黑猩猩玩具,開啟了她對野生動物的熱愛。這個玩具至今仍在她的梳妝檯上。年輕時的珍妮聰明異常,她跳過學士直接獲得了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

珍妮·古道爾

畢業後她進入一家電影製片廠從事紀錄片工作,此時一位朋友邀請她乘船前往肯亞。在肯亞,她見到了著名人類學家路易斯·萊基(Louis Leakey)。萊基對她關於非洲野生動物的熱情和知識印象深刻,並邀請她在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對黑猩猩進行深入研究。

在貢貝國家公園,她發表了兩項被沿用至今的著名研究論斷:一是人類是唯一能製造和利用工具的動物,二是黑猩猩是被動素食者。

09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

(Elizabeth Blackburn,1948–)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出生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她的父母都是醫生,從小就對生物科學感興趣。1975年,她在劍橋大學獲得了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她在耶魯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1977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學任教。1978年,布萊克本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免疫學和微生物學研究工作。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

布萊克本對遺傳學和生物學的最大貢獻之一是她對染色體端粒(Telomeres)分子性質的發現。端粒位於真核染色體的末端,對遺傳信息起到保護的作用。她發現,個體中異常短的端粒是疾病的徵兆。根據伊莉莎白的說法,測量端粒的長度可以識別疾病,她也因此在2009年獲得諾貝爾獎。

10

詹妮弗·杜德納

(Jennifer Doudna,1964–)

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教授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著名生物化學家,2014年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她也是未來諾獎最佳人選之一。

你可能已經聽說過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它通常簡稱為CRISPR。在造就先前發布的很多演講和報導就是圍繞著這種技術展開的。

傳送門:

基因編輯是什麼?它與轉基因是不是一碼事?

羅永倫:為何高中生都能操作的基因編輯,會是諾貝爾級的神器? | 造就

為了更美、更強、更聰明,你願意冒死修改自己的基因嗎?丨第269位造就者:吳立剛

這項技術誕生於2012年,其原理如同用剪刀剪切DNA,然後插入或重新排列基因代碼,隨後將產生一系列科幻般的驚人效果:CRISPR能培育出不會傳播瘧疾的蚊子、肌肉異常發達的獵犬,甚至是體型袖珍的迷你豬。在癌症治療方面,這項技術正在展開人體試驗,方法是提取患者的免疫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然後把攜帶了「武器」的細胞重新植入人體,以達到捕殺癌細胞的目標。

詹妮弗·杜德納

詹妮弗·杜德娜是CRISPR技術的主要發明者之一。杜德娜在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馬丁·伊內克(Martin Jinek)以及克日什託夫·黑林斯基(Krzysztof Chylinski)的協助下,改造了細菌用來對抗病毒的系統,發明了這項備受讚譽的基因編輯技術。

造就 | 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我們正在策劃2020造就WOMEN大會。

如果您願意,向我們貢獻您寶貴的建議,請點擊文末藍字「了解更多」,填寫《意向預約表》,和我們一起共創大會!

您的每一句建議、每一個靈感,都給我們莫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未出生父親便亡故,母親棄他再嫁,自學成才科學家牛頓的天才之路
    牛頓的母親家族則是沒落的貴族,沒落的貴族由於家中變故經濟困難,於是選擇嫁給富裕的自耕農,一個有錢一個有教養算是互利互補雙方滿意。然而不幸的是牛頓父親在妻子即將分娩的前二個月去世。牛頓3歲時母親安娜再嫁,約30歲的安娜嫁了給63歲的史密斯,牛頓母親獨自出嫁並未帶上牛頓,牛頓繼續留在莊園,由外祖母外祖父帶大。直到牛頓11歲時繼父過世,母親才帶著三個異父同母的弟弟妹妹回到牛頓身邊。
  • 她如何做到11歲高中畢業,15歲獲得學士學位,16歲獲得碩士學位?一家10個孩子,個個如此—HST翻譯
    一家10個孩子,個個如此 1986年,亞歷桑德拉.斯旺15歲畢業於楊伯翰大學,獲得自由藝術學士學位,GPA3.85分。16歲,獲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厄爾帕索社區大學教歷史,4年裡,英語是第二門語言。在1989年,她的書《毫無遺憾:我如何通過在家上學在16歲獲得碩士學位》出版。
  • 6年20多篇重磅論文,27歲浙大女博導太颯了~
    27歲的劉琬璐老師應該是目前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醫學出身的她這麼年輕就是博導,這在全國都非常稀少。入職後,她很快進入導師角色,很有『教授範』。」 歐陽宏偉對劉琬璐讚賞有加,一般來講,成為PI至少要有3-5年的博士後訓練,而劉琬璐只進行一年博士後研究,就被引進成為PI、擔任博導。   能有這麼多的產出,劉琬璐說這和她身處很好的研究環境有關。「在這些國際期刊上發文一般都都需要3-5年的研究周期,我經常同時進行多個課題。」
  • 牛頓和他的《數學原理》
    我想作者把牛頓排在第二位,如果有什麼異議,那也是為什麼不把他排在第一位。17世紀是人類科學發展史上井噴的年代,前有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後有克卜勒,培根,笛卡爾。新興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追求科學真理的理念也漸漸深入人心。在17世紀中期,即1643年,伽利略帶著他未出版的《關於世界兩大體系的對話》,在軟禁的鄉間別墅中去世了。一個天才墜落了,另一個天才艾薩克·牛頓降生了。
  • 數學大師啟示錄——牛頓
    就在同一年,他的後繼者牛頓出生了。這年聖誕節早晨,在英格蘭東海岸的林肯郡格蘭瑟姆鎮以南的烏爾索普村,牛頓誕生在一個小農莊主的家庭。未足月就生下來的小牛頓不到1500克重,瘦小得幾乎可以放進一隻大玻璃杯。嬰兒衰弱極了。出生以後好幾個月,他的頭還要用夾板支著。人們憂慮這孩子不能健康長大。牛頓的祖輩中沒有知名的學者。父親伊薩克是個任性、奢侈而又意志薄弱的人。
  • 科學家:孩子3歲以前開始學英語最好,過了7歲就晚了!
    目前學術界按照開始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大致分為這幾個階段:1)0-3歲:一般是從出生就開始接觸雙語,這樣孩子會有兩個母語,成為同時雙語;2)3-7歲:第二語言不能成為母語了,但是能十分接近母語的水準,成為早期順序習得;3)7-12歲;4)12歲以後。這樣分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 數學大國未上榜一人
    9歲,把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看完了。13歲,考入名校巴塞爾大學,同時修六個專業(哲學、法學、數學、神學、希伯來語、希臘語)15歲,本科畢業。16歲,碩士畢業。19歲,博士畢業,博士畢業論文是一篇物理論文。20歲,參加建築大賽,只拿到第二。歐拉很生氣,覺得就算他沒怎麼認真比也不能被超越,然後接下來12年連得12個冠軍,終於心滿意得的不比了。
  • 牛頓寫原理不用英語與不許歌頌成吉思汗
    理工科人都知道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其英語是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e Philosophy。然而搜其第一版,其封面是這樣的現在英語這麼霸氣,牛頓這麼霸氣,原理這麼霸氣,我們肯定想《原理》應該是牛頓用英語寫的,但錯了!牛頓《原理》不僅書名是拉丁文,而且正文全是拉丁文(後來是別人翻譯為英文的)。在牛頓那個年代,拉丁文比英文時髦。牛頓出生於1643年1月4日(逝世於1727年3月31日)。英國和荷蘭從1652年5月開始掐架,大掐四次,到1784年才算完。在掐架之前,荷蘭是歐洲的老大。
  • 遺腹子、3歲被母親拋棄、上學沒有朋友,牛頓的童年有點慘
    兩人結婚僅僅6個月之後,老艾薩克就因病去世了。此時,漢娜已經懷有身孕,幸好她繼承了老艾薩克的所有遺產,才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到了聖誕節那天,艾薩克·牛頓出生了。 很明顯,牛頓是個早產兒。從老艾薩克結婚到小牛頓出生,也就是八個月時間——所以還有一些人猜測,如果牛頓不是早產兒,那她母親一定是未婚先孕。
  •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只是慢慢到了後來,人們才發現知識原來很豐富很龐雜,並不是簡單地由什麼水啊、氣啊、火啊、土啊、還有以太啊,就能包羅得了的,並逐漸有了各種知識的分類:數學、醫學、文學、物理、化學……等等,還一個個地從哲學中分離獨立出來。大家都知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的一本劃時代名著。這是一本什麼書呢?又是自然、又是哲學、又是數學的?其實,這書名所說的「自然哲學」,指的是物理。
  • 【數學物理】毫不誇張地說,這十個數學公式改變了世界面貌!!物理人必收藏~~
    其實不難發現選出的「數學公式」很多都是物理學中的公式;當然正是因為有強大的數學,你才能看到物理規律有如此簡明優美的表達,那就讓我們懷著一份對自然的讚美之情來欣賞這十個公式吧。小孩子對數量的認識,幾乎都是從用手指頭數數開始。
  • 孩子要不要學編程 幾歲學編程比較好?詳述三大編程課試課經歷
    我對奧數的理解是對邏輯和思維的訓練,又想起編程課來,同樣是數學、邏輯,少兒編程有趣多了,心中就開始糾結是為小升初去學奧數呢?還是通過編程來鍛鍊思維。小姑娘表示學校裡有的課程她不想在校外再學,還一再表示班裡學了奧數的數學成績還沒她成績好呢。想想還是學編程吧,奧數到五年級再說,也許那時的招生政策會變。
  • 200+項目解鎖科技館+自然館+博物館,3天玩不完!
    200+項目解鎖科技館+自然館+博物館,3天玩不完! 足足有5個場館, 每進入一個館就像闖入了一個世界。 敲黑板 敲黑板!!! 全天不限時,一票通玩 ... 實話告訴你,連去3天都逛不夠!!!
  • 三個數理知識的清單,幫助你理解數學物理
    、拓撲學等主題,在意想不到的趣題中探討數學難題,讓貌似艱澀的數學顯得輕鬆有趣,讓貌似荒唐可笑的問題展示數學的樂趣。17445 飲食問題 17846 旅行推銷員 18247 博弈論 18648 相對論 19049 費馬大定理 19450 黎曼猜想 198術語表 203《你不可不知的50個物理知識》
  • 【物理大師】牛頓VS愛因斯坦
    一牛頓,自幼聰明伶俐,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少年時自己動手製作各種各樣的機械模型。在力學上,他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基於對三稜鏡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在數學上,他發展出微積分學;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 牛頓定律被顛覆?我的高中物理白學了……
    牛頓物理學在這裡好像行不通了!  具體原理我們還沒弄清楚!  這個裝置在1999年誕生之後  在長達14年的時間裡  沒有在學術界引起任何重視  其實你現在憑空跟我說有這麼個東西  它這不符合牛頓定律!  但是它有效果。。。  我也不信啊!
  • 因汶川大地震立志學醫,27歲成浙大美女博導,學生只比她小3歲
    劉婉璐從小就是出色的孩子,在同齡人中她是那麼的優秀,5歲的時候上小學,10歲成為了初中生,16歲的時候,劉婉璐就參加了高考。而在她高考前的一段時間,汶川大地震改變了她的人生志向。她目睹慘狀後,立志學醫。後來終於在27歲時,成為了浙大美女博導,而她的學生只比她小3歲。
  • 8歲翻譯3本英文小說,13歲鋼琴出眾,黃多多是否沒了童年
    「多才多藝」放在黃多多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鋼琴、戲劇、繪畫、英文樣樣精通,去年,她參加新加坡鋼琴比賽,和Austin包攬了鋼琴和小提琴等5個一等獎……8歲翻譯了3本英文小說,10歲可以給很多英文動畫配音,13歲參加國際鋼琴比賽並包攬5個一等獎,黃多多憑什麼有今天的成就?有人問:像黃多多這樣的孩子,還有童年嗎?
  • 27歲腦癱女子一級殘疾 6年翻譯校審百萬字資料
    她叫胡婧,今年27歲,因患腦癱,肢體一級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她卻克服重重困難用兩個手指頭敲打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翻譯道路。  「我深信生命因磨鍊而美麗。」胡婧堅信。  「你就是個奇蹟!」  10月6日,胡婧用流利的英文跟新疆師範大學外教老師菲利普對話的半個小時內,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注目。
  • 【物理數學】數學和物理的區別到底在哪?
    、量、統)、近代物理、場論、等離子體、固體物理、天體物理、廣義相對論、 C/Java/Python/彙編、數字模擬電路、微機原理、微積分、複變函數、數值算法、計算物理、線性代數、群論、概率統計、數理方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