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中國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經濟率先從疫情中走出來,成為全球經濟中難得的穩定器和著力點,由此也推動人民幣匯率的趨勢性走高。2020年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累計升值已超過5.7%。
首先,隨著經濟復甦和股票上漲,中國在岸市場在2020年已經吸納了數百億美元的外來投資。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日前表示,通過債券市場和股市的開放,境外持有人民幣資產的規模明顯的增長。同時由於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跨境人民幣計價結算中,金融交易的佔比明顯的提高。
其次,人民幣債券較高收益率是其受到追捧的因素之一。相比發達地區債券收益率低至零甚至為負,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保證了人民幣債券收益率遠高於發達地區。11月25日,財政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分別發行2年期和5年期共計50億元人民幣國債,收益率分別為2.55%、2.65%。由此人民幣債券成為國際債券市場中的香餑餑。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裡奧日前表示,在研究過往500年經濟歷史的過程中,他發現所有世界領先的經濟體都有世界儲備貨幣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國在世界GDP中的佔比越來越高,但是儲備貨幣上美元依然明顯佔優勢。他相信,未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重要性會繼續提高。
然後,人民幣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結算中。由於歐美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積極推動本國對外貿易結算的「去美元化」,並導致俄中貿易結算中人民幣佔比不斷上升。近年來,俄羅斯從本幣結算、購買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和投資儲備貨幣等方面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德米特裡·波列伏伊表示,人民幣在俄外匯儲備中佔比的增加,反映了俄中兩國政經合作日益加強。而且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訂,一些亞太國家企業駐華業務機構正考慮增加人民幣在總部資金池的比重。因為RCEP將驅動他們與中國企業的貿易額增加30%,導致對人民幣的結算與儲備需求隨之增加20%。
人民銀行8月發布的《2020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中國人民幣支付貨幣功能不斷增強,儲備貨幣功能逐漸顯現,人民幣繼續保持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月底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人民幣外匯儲備總額由一季度末的2201億美元升至2304億美元,實現連續六個季度的增長,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貨幣結構中的佔比也升至2.05%,刷新紀錄高點。目前世界上有70家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其中英國使用人民幣的人數位列第一。
摩根史坦利分析師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未來10年內人民幣將成為僅次於美元、歐元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儲備貨幣。目前人民幣約佔全球外匯儲備資產的2%,到2030年可能會有3萬億美元的組合投資資金流入中國,令人民幣在全球儲備資產中的比重升至5%到10%之間,超過日元和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