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388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9281字,配圖36幅,閱讀需要20分鐘,2020年11月24日首發。
「燃燒的島群」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群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群。入群後務必先看群公告,違規者移出群聊。燃燒的島群歡迎您!
今天要介紹的這條船曾經在大部分時間裡活躍在中國的海域,甚至抗戰前有不少國人曾經在青島、上海、南京、廈門一帶見過這條驅逐艦:DD-224,USS Stewart,按照現在的翻譯,叫做「斯圖亞特」號。
圖1. DD-224「斯圖亞特」號,屬克萊蒙森級第33號艦,可見典型的四個煙囪和平甲板船型
「斯圖亞特」號是一艘一戰版的平甲板型(Flush Decker)四煙囪驅逐艦,屬克萊蒙森級(Clemson Class)。所謂的平甲板型驅逐艦是一戰中後期為了應付大規模的海上護衛作戰而批量建造的應急驅逐艦,第一批被稱為「維克斯」級,共建造111艘,完工於1917-1921年之間,其中最著名的當屬DD-163「沃德」號(維克斯級第89號艦),該艦曾創下首開太平洋戰爭第一炮的記錄。(這個故事詳細可搜索「甲標的」)
圖2. 一戰後被大量封存的四甲板型驅逐艦,注意最右邊的163號就是著名的「沃德」號
克萊蒙森級是維克斯級的擴大改進型,增加了35%的燃油儲備,主要武器仍然為4座單管4英寸/50倍徑主炮,4具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深水炸彈投擲槽,艦員150人,滿載排水量1500噸,續航力4900海裡,最大航速35節。
圖3. 一艘嶄新建成的克萊蒙森級DD-183
克萊蒙森級共建成156艘,完工於1918-1922年之間,其中最出名的一員或許就是本文的主角DD-224「斯圖亞特」號,但是他的出名之處卻是在於其「賣身投敵」的那一段黑歷史。
「斯特亞特」號是克萊蒙森級第33號艦,1919年9月9日開工(這個時期有點吉祥),1920年3月4日下水,9月15日正式服役,加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
圖4. 加入亞洲艦隊後的「斯圖亞特」號,左方前景有一條中國式搖櫓船
隨後,該艦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訓練任務,參加了1922年1月至4月的加勒比海艦隊演習。演習結束後,該艦經簡單維護後被派往東亞服役,從此開啟了長達23年的海外漂泊時光。
1922年8月26日,「斯圖亞特」號開抵中國秦皇島,加入美國亞洲艦隊。該艦的常駐地在中國,大部分年份的夏天在秦皇島和青島一帶巡航,冬天則到菲律賓的馬尼拉過冬。
圖5. 同樣是「斯圖亞特」號的照片,並標記有手寫的艦名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芮氏7.9級的大地震,造成200萬多萬人無家可歸。9月6日,「斯圖亞特」號受命到日本救災,至21日返回中國。就在「斯圖亞特」號前往日本救災的過程中,留在美國本土的克萊蒙森級也沒有消停,發生了一件大事。
圖6. 《戰艦世界》中的克萊蒙森級,其外貌特徵非常具有辨識度
這一年的6月底,美太平洋艦隊的第11驅逐艦支隊(DesRon 11)離開母港聖地牙哥前往普吉特海峽參加海上演練。該驅逐艦支隊由三支分隊(DesDiv)組成:第31、第32和第33驅逐艦分隊,每個分隊包括6艘驅逐艦。
在普吉特海峽的合成訓練完成後,第11驅逐艦支隊於9月初駛抵舊金山進行短暫休憩,然後向母港返航。9月8日早上7點30分,艦隊起航,由於5艘驅逐艦輪機有問題,因此返航的艦隊僅包括14艘驅逐艦,均為最新建成的克萊蒙森級,各艦按照旗艦、第33、第31、第32驅逐艦分隊的順序浩浩蕩蕩地從金門大橋下通過,駛向波濤洶湧的大海。
圖7. 被卡在礁石中的DD-296「昌西」號(USS Chauncey)
由於天氣惡劣,加上艦隊指揮官華生上校過於自信,他將整個艦隊帶入了翁達角的礁石嶙峋之處。晚上21時許,航行在最前方的旗艦「戴爾菲」號(USS Delphy DD-261)首先撞上了礁石,隨後又有6艘驅逐艦陸續觸礁,由於夜黑風高,當場即有23名水兵遇難,經過一夜的救援,始終無法挽救軍艦,所有七艘驅逐艦全部宣布報廢。艦隊司令華生上校被法院判定負全責,被剝奪未來升遷機會。驅逐艦的遺骸則被賣給拆船主,最後被一炸了事。
圖8. 另外兩艘被卡在礁石中的克萊蒙森級驅逐艦
有意思的是,美國南太平洋鐵路公司靠這些鏽跡斑斑的殘骸小賺了一把,該公司開通了到翁達角海難發生地的觀光列車,許多人慕名前來「瞻仰」了這片「太平洋的軍艦墳場」(graveyard of the Pacific)。
圖9. 事故發生一段時候後的事發地航拍圖,現在此地已經被列為禁區不能參觀
回到亞洲,在渡過了接近20年的和平時光後,「斯圖亞特」號即將迎來其最具戲劇性的一段生涯。1941年,隨著美日關係惡化,該艦隨亞洲艦隊的其他艦艇撤離中國前往東南亞,實際上,自1940年9月23日起,該艦就被留在呂宋島的甲米地海軍基地。
12月7日戰爭爆發時,「斯圖亞特」號正在荷屬東印度婆羅洲的港口達拉根(Tarakan),時任艦長為哈羅德·史密斯中尉(LtCdr Harold P. Smith),該艦同時擔任第58驅逐艦分隊的旗艦,同一分隊中還有三艘克萊蒙森級「帕洛特」號(USS PARROTT DD-218)、「布爾默」號(USS BULMER DD-222) 和「巴克」號(USS BARKER DD-213)。
圖10. ABDA艦隊的部分戰艦,可見DD-218、DD-222、DD-213和DD-224這四條同屬Div58的驅逐艦
由於戰爭爆發,亞洲艦隊隨即開始執行海上的戰時護航任務,包括疏散菲律賓美國僑民至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及運送軍事物資和人員以增強荷蘭東印度群島的防備。
2月3日,為了迎戰即將登陸荷屬東印度的日本艦隊,東南亞盟軍將海上力量集中為美英荷澳四國聯合艦隊,簡稱ABDA聯合艦隊,「斯圖亞特」號也在其中。當天子夜時分,在接到一份發現日艦隊的報告後,荷蘭海軍少將卡雷爾·多爾曼率艦隊出擊。上午9時35分,37架日軍雙引擎轟炸機從肯達裡出發,9時49分,ABDA艦隊發現4個9機轟炸機編隊從東面接近,9時54分,兩艘美國巡洋艦率先遭到9架轟炸機的襲擊,未有命中。
圖11. 奧馬哈級輕巡洋艦,「馬波海德」號正屬於該級,舷號CL-12,特點是前部半球火力集中而猛烈
美國輕巡洋艦「馬波海德」號船尾被三枚炸彈命中,尾炮塔全毀,艦尾進水並向右舷側傾,不過該艦仍能以25節航速行進,另一艘巡洋艦「休斯頓」號也是艦尾被命中一彈,摧毀了此處的8英寸的三號炮塔。
圖12. 美國亞洲艦隊旗艦「休斯頓」號,屬於北安普頓級,是唯一裝備8英寸主炮的主力艦
12時25分,多爾曼下令轉向西進,兩艘驅逐艦「斯圖亞特」號和「愛德華」號奉命掩護「馬波海德」號,14時15分,多爾曼再次命令受傷的「馬波海德」號和「休斯頓」號撤往爪哇的芝蘭扎港(Tjilatjap)修理。2月6日早晨,兩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抵達芝蘭扎。
2月18日,爆發了巴塘海峽海戰,2艘日本運輸船在1艘輕巡和8艘驅逐艦的護航下,運送日軍第48師團一部登陸峇里島。美軍B-17成功地重創了運輸船「相模丸」(Sagami Maru),逼迫日船隊大部後撤,只留下4條驅逐艦保衛運輸船繼續卸載。
多爾曼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戰機,可以給予日艦隊沉重打擊,因此ABDA聯合艦隊分三個梯隊出擊。其中荷蘭輕巡洋艦「特隆姆普」號和四艘美國驅逐艦「斯圖亞特」號、「帕洛特」號、「約翰·愛德華」號及「皮爾斯伯裡」號組成第二梯隊。當天晚上22時40分,荷蘭驅逐艦「皮特·海因」號被日驅「朝潮」號發射的魚雷命中沉沒。
圖13. 反應荷蘭海軍奮戰日艦的畫作,人像為多爾曼少將,軍艦為「德魯伊特」號,文字是「各艦隨我堅決反擊」
子夜時分,「斯圖亞特」號終於有機會向日艦隊發出第一次的水面攻擊,他和姐妹艦「帕洛特」號各發射了6條魚雷,「皮爾斯伯裡」號也發射了3條,目標是登陸場的日本船隊,可惜的是無一命中或根本就沒起爆。1時43分,「斯圖亞特」號向兩艘日本驅逐艦「朝潮」號和「大潮」號開炮射擊,遭到精確炮火的反擊,1時46分,「斯圖亞特」號就被命中兩彈,救生艇被炸飛,船尾水線部分被擊穿引起船舵艙室進水,魚雷發射管也被命中,幸虧已無魚雷而未爆炸,日方僅有「大潮」號被「特隆姆普」號的炮火擊中。
圖14. 日本一等驅逐艦「朝潮」號,屬於白露級的改進型,裝備3座雙聯裝主炮和兩具四聯裝93魚雷發射管
隨後的戰鬥過程不再細述,ABDA艦隊好在有數量優勢,所以得以將受到重創的「斯圖亞特」號開回了泗水港。2月22日,該艦進入港內15500噸的浮動船塢維修,出乎意外的是,由於船塢內的支撐杆架設不到位,「斯圖亞特」號跌落下來側傾於船塢中,螺旋槳軸被壓壞,船體也遭到進一步的損傷,眼看短時間內修復無望。
圖15. 傾覆在船塢中的「斯圖亞特」號,注意該艦此時的主炮仍為美式,可能是佔領泗水的日軍所攝
就在傾覆的同一天,船員們放棄了維修,並在聲納室裡安放了兩枚80磅的自爆炸彈,進一步損壞了船體。後來,在一次空襲中,日本人的一顆炸彈再次命中船塢中的「斯圖亞特」號,在放棄泗水港之前,盟軍把浮動船塢連帶「斯圖亞特」號一起自沉於港內。
1942年3月5日,該艦被美軍海軍除役,艦名被授予一艘新的護航驅逐艦DE-238,美國人接下來幾乎就把這條船給忘了。
圖16. 日軍大改後的「斯圖亞特」號,最顯著的特徵是將四個煙囪合併成三個,同時減少了主炮數量
日軍佔領泗水港後發現了損壞嚴重的「斯圖亞特」號,然後很快就開啟了修復工作。實際上,從甲午中日戰爭開始,歷經日俄戰爭、一戰中的對德作戰,日本人有長期積累的修復繳獲軍艦並再次使用的經驗和習慣。在泗水港新成立了第102修造隊,由福井鎮男(Lt. Fukui Shizuo)海軍中尉主持「斯圖亞特」號的打撈和修復工作。
鑑於艦上的美制武備難以獲得彈藥補充,也不利於日本水兵熟悉並使用,所有的武器都被拆除,替換以兩門荷蘭造75毫米防空炮,兩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兩門三年式6.5毫米機關槍,反潛武器被替換為一具九四式深彈投射器加二式滑軌,裝載72枚深彈(極限狀況下可裝載83枚),聲納也換成日本造的九三式。
圖17. 隸屬亞洲艦隊時期的「斯圖亞特」號,四個煙囪及艦首顯著的舷號224非常惹人注目
外觀上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四個高聳的煙囪上,由於一號煙囪過於接近艦橋,日本人按照自己的經驗把煙道改為與二號煙囪的煙道在頂端合併,從而形成獨特的倒置的「Y」型,這種設計在包括「夕張」號和許多大型日本艦艇上均有實踐,效果還不錯,可以有效防止濃煙影響艦橋上的觀瞄作業。
圖18. 日軍「夕張」號輕巡洋艦模型的艦體中部細節圖,注意兩個煙囪呈倒Y型在頂端合併,從而避免過於靠近艦橋排煙
1943年9月20日,日本海軍完成對「斯圖爾特」號的修復,重新命名為102號哨戒艦入役,首任艦長為水谷保海軍中尉(Lt Mizutani Tamotsu)。11月,又對該艦武備進行了加強。第102號哨戒艦標準排水量達到1704噸,雙軸14000馬力,最大航速26節,續航力下降到2400海裡,艦員110人。該艦的作用不再是一線驅逐艦,而是護航反潛艦,這樣的航速和武器裝備已經足夠,但防空能力還是一樣的渣。
圖19. 重新入役的「斯圖爾特」號,同時塗有224舷號、日本國旗、P102哨戒艦舷號
此後,第102號哨戒艦一直在日本西南地區艦隊的指揮下,進行護航任務,最遠也曾遠航到特魯克的聯合艦隊總部,但主要還是在達拉根、巴裡巴板一線為重要的運油船提供護航。
1943年11月11日,在執行反潛巡邏任務時,第102號哨戒艦遭到一次潛艇攻擊。當天凌晨1時45分,艦上瞭望哨觀測到一條魚雷的軌跡,隨即加速躲過,緊接著又有一條魚雷疾速駛來,不偏不倚撞中艦尾的左側螺旋槳,但是居然沒有爆炸。大難不死的第102號哨戒艦於18時45分返回了巴裡巴板港。直到16日返回到泗水港後,才進入一號幹船塢安裝上一個嶄新的螺旋槳。冥冥之中的命運似乎對這條故事頗多的小軍艦多有關照。
圖20.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爭奪東南亞的石油資源,因此輸油船就是寶貝中的寶貝
隨後的日子裡,第102號哨戒艦繼續執行護航任務,有意思的是1944年1月22日,該艦護航了兩條重量級的海軍輸油船:「興川丸」(Okikawa Maru)和「足褶」號(Ashizuri)。這一次的護航任務平平淡淡,三天後第102號就返回了出發地巴裡巴板。「興川丸」是日本在戰時建成的TL型油輪,排水量超過一萬噸,1944年的元旦這天才剛剛正式入役,之所以特意提一下,因為該油輪在僅僅10個月後美軍空襲科隆灣的戰鬥中被擊沉,沉沒在僅僅30多米的水下,成為科隆灣潛水的一處網紅打卡點。(詳情可搜索「科隆沉船」)
圖21. 剛剛入役的「興川丸」,屬於TL型油輪,用於向本土運送原油
1944年3月22日,第102號哨戒艦又遭遇了一次潛艇攻擊。當天上午7時45分,該艦護航四艘運輸船離開達拉根,通行的還有一艘驅潛艇第4號。晚上22時40分,一艘美國潛艇盯上了他們,第102號哨戒艦又一次躲開了從左舷射來的兩條魚雷,並在兩天後安全抵達巴裡巴板。
1944年4月30日,第102號哨戒艦在離開馬尼拉港時發現3號鍋爐爆裂,不得不返航重新更換。拖至5月1日完成修理後,加入一支龐大的護航運輸隊。船隊中有8條運輸船,護航力量包括第102號、第104號哨戒艦、輔助布網艦「韓國丸」、第38號驅潛艇、布雷艦「白鷹」號和兩艘驅逐艦「藤波」號和「白露」號,後來還有一艘油輪「佔碑丸」加入隊列,使得船隊達到了9艘運輸船和7艘護航艦之多。
圖22. 二戰中的潛艇破交戰,美國海軍潛艇部隊一直堅持破交戰,戰果頗豐
5月6日上午8點,一艘美國潛艇「魴魚」號(USS Gurnard SS-254)發現了該船隊,下午14時(東京時間),艦長查理斯·安德魯海軍中尉(美國海軍軍官學校1930年畢業)指揮該艇佔據了一處攻擊陣位,與此同時,「藤波」號也發現了該艇,安德魯下令發射6條魚雷,連續擊中了三條運輸船,其中兩條當即沉沒,第三條「天津桑丸」起火但仍漂浮在海面上。
日本護航艦像瘋了一般發起反擊,安德魯中尉一共數到了98顆深水炸彈的爆炸聲,當「魴魚」號上浮後,仍能看到漂浮著的「天津桑丸」,半夜時分,「魴魚」號用甲板上的4英寸炮射擊該船,不過似乎效率頗低,安德魯艇長不得不下令再發射一條魚雷,結果了這條運輸船,212名船員中有95人陣亡。
圖23. 一艘水面狀態航行中的美國潛艇SS-171
在長期不停息的護航中,第102號哨戒艦的動力系統也不堪重負,就在這次作戰後一周,艦上的四號鍋爐又罷工了,雖經一夜的緊急維修,這個鍋爐在第二天還是又壞了,緊接著二號鍋爐也出了故障,隨後三號鍋爐也出現了裂縫。直到20日返回馬尼拉後才修復。這一類的故障隨後一直伴隨著第102號,陰魂不散。
1944年6月27日,實在受不了的日本人把該艦弄到了甲米地的幹船塢,包括深水炸彈裝置和聲納都大修了一輪,直到7月31日才完工,重新裝上彈藥和補給。
圖24.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明星潛艇SS-257「哈德」號,可惜被日軍擊沉
8月23日,在菲律賓附近發生了一場潛艇伏擊戰。美方的主角是兩艘潛艇「哈德」號(USS Harder SS-257)和「哈杜」號(USS Haddo SS-255),他們追逐的目標是TAMA-24A護航運輸隊中的一艘1TL型油輪「尼奧丸」(Niyo Maru),護航艦是老舊的驅逐艦「朝風」號。這條早上7時,「哈杜」號首先用魚雷幹掉了「朝風」號,由於耗盡了魚雷,「哈杜」號向比阿克基地返航,由「哈德」號繼續接手攻擊。「尼奧丸」向馬尼拉日軍司令部發出求救信號,第三南遣艦隊派出第102號哨戒艦和一艘小型海防艦CD-22前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