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甄瑩博士重新評估不同物種間適應性演化的差異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期,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演化生物學方向的PI甄瑩博士在基因與遺傳學期刊Genome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Greater strength of selection and higher proportion of beneficial amino acid changing mutations in humans compared to mice and 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重新評估了人與黑猩猩間蛋白編碼區非同義差異受正向選擇影響的比例,發現這些分化的位點中至少20%是受正向選擇所影響,並進一步發現不同物種間的新突變中有益突變的比例和強度存在差異,人有比小鼠和果蠅更多更強的新的有益突變。

甄瑩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irk Lohmueller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共同作者還有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Christian Huber博士和加拿大兒童醫院的Robert Davies博士。

當基因組DNA上發生突變,會有三種可能的後果:如果這個突變有利於該物種生存和繁衍,是「好」的、「有益」的突變,那麼這個突變將受正向選擇的影響,攜帶這個突變的個體將有更高的可能性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如果這個突變「不好」,不利於物種的生存和繁衍,這種「有害」的突變就會被慢慢被淨化選擇淘汰掉;而中性突變顧名思義則是那些對物種生存繁衍沒有影響、沒有功能的突變,中性突變不受自然選擇的影響,主要受隨機因素和物種種群歷史的影響。

與「有益」的突變相關的適應性演化讓一個物種「更好」地存活繁衍、更適應環境、也更大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因此,適應性演化是很多科學家關注的熱點。

0%→20%

重新評估人與黑猩猩間蛋白編碼區受正向選擇的比例

通常,我們會把自然界中親緣關係十分相近的物種稱之為姐妹物種,例如人類和黑猩猩,他們的基因組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根據全基因組測序顯示,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組DNA序列至少有96%是完全一樣的,而剩下不到4%存在不同,這些不同定義了人類和黑猩猩這兩種不同的物種。然而,即便是這4%也不是都有功能的變異,其中有一部分是中性無功能差異。

那麼,這些姐妹物種基因組間DNA的差異裡多少是無功能的,多少又是受正向選擇作用而與適應性演化相關的呢?

此前已經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種中,姐妹物種基因組間蛋白編碼區的胺基酸替換突變中受正向選擇影響的比例差異巨大,比如人類和黑猩猩的差異,估算結果0%是正向選擇的結果,根據不同的算法,甚至有時結論呈現負的,這與已經在人類基因組中找到的很多受正向選擇的基因案例相矛盾;然而,測算果蠅的姐妹物種基因組則發現,其中胺基酸替換突變中50%以上都是正向選擇決定的。

為什麼不同物種會有這麼大差異?為什麼人與黑猩猩的適應性演化會如此少?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優化模型以解釋這個現象,然而,截止目前還是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甄瑩博士和合作者們發現,這其中遺漏了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共同祖先種群的歷史信息。種群歷史對近中性變異的固定影響巨大,不正確的歷史模型可以影響對正向選擇比例的定量,然而已有的教科書中的經典方法沒有將該因素考慮進去,這就可能導致了對適應性比例的估算不準確。

於是,甄瑩博士利用現有的數據,通過全新的模型和方法重新評估人與黑猩猩間蛋白編碼區非同義差異受正向選擇影響的比例,重點更正了人和黑猩猩分化前共同祖先的有效群體數量,發現胺基酸替換突變中至少20%是受正向選擇所影響,第一次將人受到適應性演化影響提高到如此高的比例

簡單模型和改進的複雜歷史模型,簡單模型低估了適應性分化的比例

從終點倒推回起點

關於新突變的發現

為什麼人類基因組中受到正向選擇影響的比例與其他動物相比差異如此巨大?哪怕是修正後的20%,與果蠅的50%相比,仍天差地別。

此前的研究樣本和數據均針對已經在物種中固定的突變,如果說這些固定的突變是演化過程的「終點」和「結果」,那麼新突變則是一個「起點」。在逐步了解「終點」的同時,甄瑩博士開始思考,「終點」的不同是否與「起點」的不同相關。

於是,甄瑩博士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研究新突變在不同物種中有什麼不同。

「終點」與「起點」的不同在於,「終點」處的固定突變多數是中性或者「有益」的,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不利於生存繁衍的「不好」的突變已經被淘汰了。而「起點」處的新突變則主要是「不好」的或者是「中性」的。這是因為每個物種的基因組都經過長時間演化達到對其環境適應的穩態,隨機發生的突變從比例上說絕大部分要麼發生在沒有功能的基因組區間,是中性的;要麼發生在現有的功能重要的基因組區間、會破壞已有的功能,這種突變則和疾病相關。在現有基因組基礎上能進一步提升適應性的新突變的發生比例非常少,在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基本可以被忽略。

於是,該研究更進一步,估算了新突變中有益突變的比例和強度,並建立了全新方法來對不同物種進行比較,最終發現不同物種間的新突變的比例和強度不同,與小鼠和果蠅相比,人類反而有更多更強的新突變。這個在新突變中得到的結論,與在固定突變中的修正數據對比情況,截然相反。

對不同物種適應性演化的正確定量和比較,是為了我們能夠進一步理解適應性演化受什麼因素影響、受什麼因素限制。或者說,為什麼不同物種基因組受適應性影響的比例不同?什麼因素限制了物種適應的潛力?

演化生物學領域,這方面的經典假說有很多,例如如果適應性演化受有益突變的數量限制,那麼群體數量越多,總體突變數量就越多,有益突變的數量也相應會更多;也有假說認為環境變化的速度對適應性影響比種群數量更大,因為環境變化為新的適應提供了機會;另有假說認為物種的複雜度是影響適應性的主要因素,越複雜的物種越難適應新環境,因為複雜系統的突變會受到更多維度的限制,適應則需要更多的有益突變。

該研究結果發現在人類中有更多的有益新突變。與小鼠和果蠅相比,人類的有效群體數量更小、經受的環境變化更多、生物複雜度更高,所以該研究結果推翻了群體數量的假說,與環境變化和生物複雜度假說的預測保持一致。

至於造成物種間適應性不同的根本原因,還有待科學家們繼續探索和發現。

人、果蠅、小鼠中有益新突變的強度和比例的預測及比較

文章連結:

https://genome.cshlp.org/content/early/2020/12/14/gr.256636.119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招聘博士後啦!69個實驗室虛位以待
    △西湖大學資料圖 通訊員 杭燕 攝昨天,已獲得獨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資格的西湖大學(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發布招聘公告,學校69個實驗室面向海內外招聘博士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30個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室、13個理學院實驗室、26個工學院實驗室。
  • 中外科學家重新評估古人類認知能力演化
    中外科學家重新評估古人類認知能力演化 2017-07-01 12: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的李浩博士與來自南非金山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院校的學者共同完成這項研究。他們對出土於南非北開普省早期阿舍利遺址的西維多利亞石核進行分析。  何為石核?李浩說,石核是古人類用來剝取具有鋒利刃緣石片的母體。預製石核是指通過一系列預先設計剝片步驟,有計劃地對石核形態進行修整。
  • 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為了在更大的進化尺度上探究A-to-I RNA編輯是否具有適應性,該課題組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為材料進行RNA編輯組研究。這項研究充分利用了雄蜂(drone)是單倍體這一優勢,通過對四個雄蜂個體的基因組測序和不同組織的轉錄組測序,系統地鑑定出407個高可信度的A-to-I編輯位點。
  • 想前往西湖大學暑期實習嗎?機會來了
    西湖大學。人民視覺 資料圖想前往西湖大學暑期實習嗎?機會來了。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有許多因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籤證影響無法前往海外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因此,西湖大學此次除了面向大二、大三的本科生,還特別開放名額,邀請這些因新冠疫情打斷海外博士求學之旅的優秀學子,可以先來西湖大學看看,感受一下這裡的科研氛圍。那麼今年暑期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都開放哪些項目呢?
  • 西湖大學舉辦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施一公:西湖大學立志成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鄭琳8月23日上午,西湖大學舉辦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今年有274位擬錄取博士新生,其中有來自帝國理工、杜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27位海外高校考生,佔錄取人數的10%。
  • 西湖大學博士研究生正在招生 申請時間僅餘10天
    4月2日,西湖大學正式獲批設立,其前身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界面記者查詢西湖高研院官網獲悉,該院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跨學科聯合培養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項目2018年招生工作正在進行中,截止日期為4月11日17時,招生對象為應屆本科畢業生、應屆碩士畢業生以及學士、碩士學位獲得者。
  • 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農學院已畢業博士生卞建新和江西農業大學青年教師崔立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聶小軍副教授、宋衛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進一步整合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群體轉錄組測序數據發現,這兩個群體起源於同一祖先群,並在大約3.25萬年前發生了分歧,形成了具有不同的群體結構、系統進化關係以及遺傳多樣性;最後,基於基因組選擇消除分析,鑑定到多個受選擇基因,結合受選擇基因的表達水平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發掘鑑定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功能的適應性基因,揭示了土壤生態差異是造成這兩個群體分化的主要驅動力。
  • 西湖大學開門迎120名博士新生
    中青在線杭州8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西湖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在杭州市舉行,120名新生正式入學。這是今年4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浙江省設立西湖大學後的首次招生。
  • 西湖大學舉行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 施一公這樣說
    今年有274名博士研究生將在此開啟一段新的旅程,其中還有來自帝國理工、杜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27名海外高校考生,佔錄取總人數的10%。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典禮上致辭,闡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與技術的價值與力量,以及西湖大學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 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農學院已畢業博士生卞建新和江西農業大學青年教師崔立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聶小軍副教授、宋衛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生長在原生境土壤中的農藝性狀均優於非原生境土壤,顯示它們間發生了遺傳適應度分化;進一步整合全基因組重測序和群體轉錄組測序數據發現,這兩個群體起源於同一祖先群,並在大約3.25萬年前發生了分歧,形成了具有不同的群體結構、系統進化關係以及遺傳多樣性;最後,基於基因組選擇消除分析,鑑定到多個受選擇基因,結合受選擇基因的表達水平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發掘鑑定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功能的適應性基因,揭示了土壤生態差異是造成這兩個群體分化的主要驅動力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部分海洋魚類在演化的過程中進入淡水生境,形成淡水定居型的種群,為解析複雜表型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提供契機。  該研究以刀鱭的洄遊種群及其淡水定居種群為研究對象,採用群體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長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種群與長江口的洄遊型種群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探討海洋魚類淡水定居種群的淡水適應這一複雜性狀的遺傳學機制。
  • 西湖大學32歲科學家一作發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華盛頓大學徐純福博士和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如果我們把細胞想像成一間屋子,那膜蛋白就是這間屋子的窗戶,陽光、空氣不斷通過這個屋子的不同窗戶與室內進行交換。較之大自然界演化的蛋白質,人工設計的蛋白質,能在性能方面更好滿足我們特定的需求。Part 2徐純福、盧培龍他們做了什麼?
  • 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進入西湖大學讀博士?
    2017年,西湖大學正式錄取19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西湖大學正式錄取120名博士研究生。計劃到2021年,西湖大學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數達1220人左右。首先說一下西湖大學進行的是和國外相似的申請考核制 ,首先在規定時間內把自己的簡歷發給西湖大學的指定郵箱,PI會根據簡歷進行初次打分篩選,篩選過後進入面試,面試過了就被錄取了。
  • 西湖大學32歲青年科學家一作發Nature
    本文來源:西湖大學、DeepTech深科技8月26日23時,《自然》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 西湖大學發布博士招生簡章,與2所985大學聯合培養,本科即可報名
    目前西湖大學建有生命科學學院(含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理學院、工學院,辦學前期優先建設醫學、理學、工學3個學科門類。而自從西湖大學成立以來,一舉一動備受社會關注。一是它擁有超豪華的師資隊伍,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擔任名譽董事,擁有施一公、饒毅、陳十一、潘建偉等一系列著名科學家,海歸博士等。
  • 西湖加速!揭秘西湖大學首個產學研成果,圈內走到圈外
    高曉飛,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作為西湖大學首批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他組建了幹細胞與器官再生實驗室,成功研發出個性化的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即通過人靜脈血等來源幹細胞,定向改造成為攜帶靶向藥物的紅細胞,從而用於治療各類重大疾病。
  • Cell:趨異進化揭示了不同物種間的基因組差異
    近日,來自國外的一項研究解釋了不同物種之間基因組的趨異進化(divergent evolution),酶功能以及基因組組成之間的關係重新闡釋了眾多基因之間的進化以及結構,並且解釋了古細菌、細菌和真核生物之間的不同。地球上所有活的有機體可以被分為三大塊,古細菌、細菌和真核生物,早在生命建立初期,30億年之前,每一個組的基因組都已經朝著特殊的結構來變化,並且趨向於分離。
  • 西湖大學的招生系統和國內其他高校到底有什麼不同
    作為內部人員,今天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西湖大學和國內其他高校高校的不同之處。1—招生方法採用國外的申請考核制和其他高校不同,西湖大學採用申請考核制,簡單說就是不用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而是直接將自己的簡歷投遞給學校教務處指定郵箱,導師根據你的畢業學校(其實並不重要),專業成績排名(最好是本專業前15%),英語很重要
  • ...學科評估工作時間公布/教育部長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西湖大學...
    】據教育部學位中心官方微信平臺消息,日前,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印發《關於公布的通知》,決定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近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印發《第五輪學科評估邀請函》,邀請符合條件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自願申請參評。第五輪學科評估時間區間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教育部長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11月10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 西湖大學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開放新一輪報名
    近日,西湖大學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開啟了新一輪招生的申請報名通道。此輪招生面向2020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和應屆碩士畢業生,以及學士、碩士學位獲得者,以「申請-考核」制進行選拔,具體細則已在西湖大學官網(http://www.westlake.edu.cn)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