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納米羥基磷灰石前體:納米羥基磷灰石的懸浮液,製備方程為10Ca(NO3)2+6(NH4)2HPO4+8NH3•H2O=Ca10(PO4)6(OH)2+ 20NH4NO3+6H2O,反應時pH值10左右,反應完成後靜置、洗滌,得到pH值8.0-9.0的納米羥基磷灰石懸浮液。
自組裝:是指基本的結構單元(分子、納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質)自發形成有序結構的一種技術。自組裝過程中,基本結構單元在非共價鍵的相互作用下自發的成為一個穩定、外觀具有一定規則的結構。
背景:製作類似於天然骨的材料來修復骨缺損,或者作為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是研究的熱點。
目的:探討以納米羥基磷灰石的前體及膠原為材料自組裝成類骨質複合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將膠原材料分別浸泡於0.25%戊二醛溶液中0.5 h(A組),24 h(B組),72 h(C組)進行交聯反應,D組將膠原浸泡於碳化二亞胺中交聯4 h,將交聯後的各組膠原浸泡於納米羥基磷灰石前體溶液中7 d,製備類骨質複合材料。分析各組複合材料與天然骨的礦化物物相分析、組成成分及微觀結構。
結果與結論:①X射線衍射分析:複合材料的非晶象衍射峰稍高於天然骨,各組複合物中非晶象變化不明顯;隨戊二醛交聯時間的延長,材料晶體峰值有增高趨勢;碳化二亞胺交聯後材料的晶體衍射峰值較戊二醛交聯材料稍低;②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複合材料的化學組成與天然骨的組成相似,都是由膠原和羥基磷灰石組成,其中羥基磷灰石中部分PO43-被CO32-離子取代;不同交聯方法對材料無機相改變的影響差別不明顯;③掃描電鏡:膠原的不同交聯方法對所形成晶體的形貌影響不明顯:膠原纖維互相纏繞,其上有大量的細針樣晶體沉積,聚成團,晶體分布均勻,晶體尺寸是納米量級;④結果表明,以納米羥基磷灰石前體及膠原為材料可製作自組裝成類骨質複合材料。
ORCID: 0000-0003-1620-3673(張雪梅)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納米材料; 緩釋材料; 材料相容性;組織工程
關鍵詞: 納米羥基磷灰石, 納米羥基磷灰石前體, 膠原, 自組裝, X射線衍射, 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 組織工程
文章來源: 張雪梅, 馬 徵, 吳宓勳, 方廠雲. 納米羥基磷灰石前體與膠原自組裝成類骨質複合材料的表徵[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24(10): 1534-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