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拼命賺錢,印度人迷戀宗教,「錢」和「精神」哪個更重要?

2021-01-15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錢重要嗎?當然重要,現代社會不能沒有錢,如果沒有錢或錢很少,許多事情都辦不到,像買車、買房、購物、結婚、旅遊、聚會等。

在很多人看來,錢也是一個人的身份標誌;人們往往認為,會掙錢的人大都比較聰明,他們是成功人士。

這個世界真是變化快,讓人難以預料和捉摸。曾幾何時,一個人有錢反而是一種罪過或拖累。

如20世紀50、60年代,那時候的人是越窮越革命,越窮越進步,現在的時代剛好翻篇兒:有錢的人跑到深山也會有人找到,沒錢的人走到大街上沒有人會認識你。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而言,錢是很重要,但錢是萬能的嗎?肯定不是,世界上有些東西是金錢難以衡量或交換的,如友情、愛情、親情、信仰、道德、尊嚴等。這些東西和人性或精神生活有關,屬於深層次的東西,不能和金錢劃等號。

錢的腐蝕性是很強的,馬克思說,錢可以讓黑的變成白的,讓醜的變成美的,讓一個有良心的人變成壞人。

這句話至為精闢,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西方社會的金錢崇拜及其帶來的罪惡。

馬克思一生反對拜物教,反對「金錢至上」的觀念,這是馬克思的人格寫照,也是馬克思寫作《巴黎手稿》和《資本論》的重要動因——批判資本主義的金錢拜物。

中國儒家文化同樣貶低金錢(物慾)的意義。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孔子看來,只有文化人(讀書人)才有覺悟、有資格擔當國家重任,而不是鑽到錢眼裡;那些和金錢、物質打交道的人,如農、工、商,屬於「食人者」,他們從事體力勞動,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這是儒家文化給古代中國人劃分的社會等級——士農工商:士(讀書人)處在社會高層,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處在社會底層。

無獨有偶,希臘文化對社會人群的劃分和孔孟很相似。

比如在希臘雅典,不從事體力勞動的公民是社會的高等級人群——他們是統治階級;從事體力勞動的奴隸、商人或外國人是社會的底層人群。

羅馬民族的等級觀念和希臘人有些差異,因為早期的羅馬公民主要是農民,他們有自己的田產,如果遇到戰事可以隨時出徵(自帶武器和乾糧)。那些擁有大量田產的羅馬農民就是貴族。

所以羅馬元老院的貴族基本上是農民戶口,他們佔有大量的田地,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只有羅馬貴族才有閒暇從事政治事務。

縱觀東西方文化史,大多數文化形態都有貶低金錢的傾向,比如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是典型的宗教文明,在現在的印度,大約有90%的人信仰印度教,其他人則信仰伊斯蘭教或佛教。這種情況和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很相似,如泰國、緬甸、寮國、印尼、馬來西亞等。

從宗教層面可以解釋印度經濟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許多跨國企業在印度發現一個奇怪現象:許多印度人其實很懶散:他們上進心不強,只是滿足拿一點工資,然後就是吃齋、念佛、做祈禱;印度人好像沒有什麼強烈的事業心。

其實這正是印度文明的主要特點——印度人不太看重金錢和物慾,更看重精神生活——宗教信仰。這是印度宗教文化的長處和短處。

就印度文化的長處而言,印度人喜歡宗教,喜歡吃齋念佛,這種文化可以限制人的物慾,側重精神層面的追求。這種精神文化對於促進人心的和諧與精神統一,具有積極意義。

從經濟生產和物質消費層面看,印度人不如中國人能吃苦耐勞,不如中國人有事業心和進取心,如拼命賺錢,拼命存錢、升職加薪等。

換言之,印度人不像中國人那樣有對金錢的強烈渴望,不像中國人那樣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對於印度經濟和消費而言,這應該是一件壞事。

其實人心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人心就像一塊橡皮泥,就看你怎麼去拿捏了。

如果一個社會的氛圍是拼命追求金錢和物質,人心也會變得很物質化,用馬克思的話說,這叫「物化」或「異化」;用儒家的話說,這叫「小人」,基督教的話說,這叫「原罪」。

如果一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是崇尚精神生活,如道德、理想、宗教、信仰,這個社會的人心也會變得很柔軟,很精神化、很浪漫。用儒家的話說,這叫「道德禮儀」,用宗教的話說,這叫「節制欲望」和「超越」。

所以說人性無所謂善惡,人性的善惡來自人心,人心的善惡來自社會和文化。

如果一個社會的文化是崇尚「真善美」,社會關係就會和諧,人和人之間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寬容;如果一個社會缺少正義感和良知,人性就會向惡,社會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自私自利、坑蒙拐騙、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等。這是人心、人性和社會文化的辯證法,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縱觀古往今來的歷史事實,社會人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但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只要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和諧的,人心也是和諧的,人和人之間會充滿陽光和溫暖;如果社會的精神導向出現問題,如「一切向錢看」,社會人心也會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

「錢」重要還是「精神」重要呢,相信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物質主義盛行時代中國人為賺錢而焦慮
    對於成功和賺錢,68%的中國人感到壓力很大,高於46%的平均水平,排名第一。58%的印度人持同樣態度,土耳其、巴西和韓國位列前5名。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更傾向於將金錢視同成功,中國、印度、巴西,皆是如此。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物質主義傾向更不明顯。持同樣觀點者在排名第7位的法國佔34%,在第12位的德國佔27%,在第16位的美國佔21%,而在排名18位的英國,這一比例僅有16%。
  • 誰是更好的程式設計師:中國人還是印度人?
    另一種說法是,「有偉大的印度程式設計師,但他們不在印度」,「他們是美國人,他們的發明在為美國賺錢」。這個完全沒有抓住重點。問題不在於資金流向何方,而在於「誰是更好的程式設計師:中國人還是印度人」。爭論與討論的主題無關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4. Rana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在建立內部應用程式、軟體、作業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的獨特觀點,以此來衡量他們的精通程度。
  • 以一個印度人的視角出發,中國有哪些「奇怪現象」呢
    甚至還有很強的優越感,印度覺得他們說英語,擁有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西方的價值觀比較相似,所以印度認為在所有方面都要優於中國,甚至連他們的城市孟買都覺得比中國上海發達20年,你們認同印度人的這種想法嗎?印度真是迷之自信,印度的語言種類非常多,宗教信仰複雜,還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貧民窟真的很多,也不知道他的自信從哪裡來的?以一個印度人的視角看中國,我們會有哪些「奇怪現象」呢?
  • 印度人比中國人聰明嗎?英國人:中國人平均智商105,印度人82
    其實說起哪個國家的人最聰明,公認的是猶太人,我們熟悉的馬克思、弗洛伊德等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的智商在全球人種中是最高的。那麼中國人的智商是多少呢?根據英國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是105,而與我們人口相近的印度人,平均智商是82。
  • 揭秘| 印度人為何對摩託車蜜汁迷戀,一輛摩託非要坐58個人?
    世界上最鍾情摩託車的國家,印度說自己排第二,就沒有哪個國家敢說第一。那麼,問題就來了,印度人的摩託車情節,究竟是怎麼煉成的? 印度人和摩託車的結緣還要從印度人曾經的老爹英國說起。1920年,英軍正式把通訊兵從工兵中獨立出來成了一個獨立兵種。
  • 印度人在接管矽谷的時候,中國人在做什麼?
    如果說,在製造業和工作效率上,中國已經甩出印度十萬八千裡,那麼在管理能力上,印度人則已經甩出中國人二十一萬六千裡。如果印度有機會超越中國,關鍵可能就在管理能力上。之所以會如此,不僅因為此事本身重大,更因為中國人至今還完全意識不到會輸在哪裡。
  • 矽谷戰場:印度人和中國人誰才更強?
    矽谷戰場:印度人和中國人誰才更強?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跨國公司高管: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印度人多?
    籍此,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重要線索,了解這兩個國家的公司在未來會如何發展成為全球化的企業。  我們收集了2009年財富雜誌全球500強公司的數據。我們將中國的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和印度的公司ArcelorMittal從名單中除去,因為這些公司內理所當然會有不少中國和印度籍的高層管理者,而我們的研究更側重於外國的跨國公司。這樣就剩下了46家公司。
  • 矽谷中國人的下一代會輸給印度人嗎?-虎嗅網
    最近寫了幾篇比較矽谷中國人和印度人職場表現的文章,儼然成了研究矽谷職場文化的專家。朋友聚在一起,經常有人提出這個話題來討論。討論來討論去,最後總會有人若有所思地想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我們的下一代會不會重複我們的窘境?
  • 在矽谷 印度人比中國人牛在哪裡?
    在美國,中國人與印度人之「爭」是繞不過的話題。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在美國矽谷,印度人已經完全壓倒了中國人,不過網友卻拍手稱好
    其實中國人曾經也在矽谷留下了不少的傳奇,比如說雅虎的創始人楊致遠、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勳還有youtube的創始人陳士駿等等。這幾家公司可都是在科技界大名鼎鼎的公司,任何一家都足以影響全球。不僅僅如此,創新工場李開復、小米的林斌、谷歌黃崢、還有曾經微軟的唐駿都曾經在矽谷獲得不錯的成就。
  • 矽谷的中國人為什麼會輸給印度人?-虎嗅網
    谷歌總裁比才和微軟總裁納德拉,都是二十多歲才來美國念研究生院的印度新移民;在矽谷大部分公司,職位高的中國人鳳毛麟角,印度的副總裁、總監卻比比皆是。統計數據表明,印度人創投的高科技公司數量遠遠大於中國人,印度人的收入中位數中國人也比不上。很多中國人對此都憤憤不平,聚在一起時也經常對這種現象加以分析。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拜神、敬神為何又「罵」神,外國人為何看不懂
    關於宗教信仰,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什麼信仰?其實,那是不懂中國人的想法。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和歐美世界不同,西方的神話故事常常是神造了人。但是,在中國的神仙體系裡,神仙都是「人造的」。
  • 非洲人眼中的中國人:吃貓吃狗不信教、拼命勸酒清心寡欲
    兩者皆是大放異彩的國家,走過時間擺動,現代非洲人眼中的中國人又會是怎樣的形象呢?對比下來,兩者不僅是衣食住行四大方面面面俱異,精神思想也是不出所料地迥然不同。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信仰可有可無 非洲人無法融合中國的飲食文化實屬無可非議,奈何中國人的思想精神更是與他們截然不同,兩者的精神無法達成一致步伐
  • 印度人比中國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
    我們在世界地理和歷史上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印度人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又是白人。但印度人比東亞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體質特徵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黃色人種(蒙古人種)、黑色人種(黑非洲)和棕色人種。
  • 印度人比中國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
    我們在世界地理和歷史上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印度人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又是白人。但印度人比東亞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體質特徵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黃色人種(蒙古人種)、黑色人種(黑非洲)和棕色人種。
  •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如日中天,而華人卻很難進入高層?
    而中國卻不一樣,在中國目前擁有著可以比肩美國的網際網路市場,國家對留學海外的精英也有豐厚的補貼,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中國人比印度人多了一份家國情懷,我們願意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對於現在在矽谷的華人來說,他們有著第二選擇,就是回到中國。從李開復到陸奇再到沈向洋,中國的科技公司提供的條件不比矽谷差。
  • 印度人疑惑:為什麼總吐槽我們「恆河」,中國的河流不是更髒嗎?
    說到印度,人們總是想到許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有趣的印度電影、骯髒的印度食物和神秘的印度貧民窟,除此之外恆河是印度的「生命河」,但是因為印度人的衛生觀念沒有普及,所以對於恆河並沒有保護到位,導致恆河的水質比較差。但有一位印度人疑惑:為什麼總吐槽我們恆河,中國的河流不是更髒麼?究竟是什麼河流,讓印度人如此評價中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我國一座山峰,為何被印度人視為神山?
    山峰因其巍峨挺拔的身姿,常被人們賦予很多重要的意義,特別是一個高海拔的山峰,甚至成為了一些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最典型的比如日本的富士山,雖然海拔只有3775.63米,但由於是日本的最高峰,被日本人賦予了很多神聖的意義。
  • 評FT觀點:宗教真的只能是中國富人的安定劑?
    筆者欣賞FT對於宗教話題的不迴避態度,比起其他多家媒體只是表面的關注富人群體如何賺錢、看錢和花錢來說,FT這篇文章更加關注富人群體的內面世界和精神層次,其實比起外面的賺錢和花錢來說,人的內面世界是更加穩定與值得探究的。作者帕提•沃德米爾行文中特別關注到一個新的現象:就是人們不是因為窮、苦、難而轉向信仰的,反而是人們是在富裕起來後更加想去尋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