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5日本報連續聚焦報導「投資敗局警示錄」以來,已連續推出八篇。各篇故事主角從敗局中頓悟反思的投資真諦大致相同——順應市場趨勢,保持市場敬畏,放平投資心態,祛除暴富心理,最終實現持續穩健地盈利
「從失敗中得到的教訓,遠比從成功中獲得的經驗更容易牢記於心。」但遺憾的是,身處市場的人往往津津樂道於投資中的經典戰役,卻對自己或別人刻骨銘心的教訓選擇性「健忘」,直到有一天被市場碰得頭破血流。
自5月15日本報連續聚焦報導「投資敗局警示錄」以來,已連續推出八篇。儘管各篇故事的主角年齡、性情與投資風格均不盡相同,但他們過往投資敗局背後卻有著共同的「失敗基因」,這正是最後一篇警示錄的追問所在。
故事主角從敗局中頓悟反思的投資真諦卻大致相同——順應市場趨勢,保持市場敬畏,放平投資心態,祛除暴富心理,最終實現持續穩健地盈利。
導致投資敗局的「失敗基因」
過去三個星期來,本報刊發的系列「投資敗局警示錄」,講述了來自八個不同投資市場的投資敗局案例,這些來自普通投資人可資借鑑的典型投資敗局均真實地發生在記者身邊。
他們有的輕信盈利經驗而忽視風險,有的偏執己見而枉視「市場先生」;他們有的貪婪高額回報而集體無意識,有的崇尚高槓桿而不見「雙刃劍」;他們有的逆勢搶反彈而無視大趨勢,有的篤信渠道信用而喪失風險識別;他們有的追逐刀尖上的刺激而陷入「流行性陷阱」,有的豪賭小概率卻終輸在概率遊戲規則上。
而這些投資敗局也大多有著相同的軌跡——常始以僥倖,瘋狂至巔,揮淚斬倉而終。儘管各類投資市場上的風險不盡相同,部分敗因也有來自交易所本身的客觀因素,但都能從投資人主觀上找到失敗的共同基因。
「其實,投資失敗大多是流動性上的失敗。如果流動性安排得好,槓桿用得不是那麼大,其實經歷了一輪市場大跌後不僅能活下來,而且還能迎來賺大錢的機會。」一位經歷數輪牛熊轉換的外資金融機構從業者對上證報記者分析。
在他看來,很多中國人「賭」心太重是造成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其實賭性本身並不好說對與錯,只要控制好風險,能接受多大的虧損就能得到多大的回報,但遺憾的是,相當多投資失敗恰恰是只看到了回報而忽略了反方向的風險。
收益帳之外的「健康帳」
提到投資,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莫過於「收益率」一詞。一年到頭,取得10%甚至更高的正收益固然可喜,但你是否計算過「收益帳」外的另一本「健康帳」——即在你取得這些收益的同時,所付出時間成本和透支的健康成本。
拿地、建房、賣房、數錢——房地產開發被視為這個年代「最暴利的生意」,但對於一對深得政府資源、卻不諳世事的「官二代」夫妻而言,首涉房地產開發的那幾年時光,卻是一段身心交瘁的記憶。
幾年前,這對後知後覺的夫妻拿到一塊位於某大城市黃金地段的土地,由於他們自有資金有限,不得不四方拆藉資金,預售證下來後回籠資金,然後償還各方本息,短短兩三年,他們就大賺了幾個億,但也落下了很多後遺症。
「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不敢住三層以上的房子,因為害怕自己會跳下去。」一位曾近距離接觸過這對開發商夫妻的媒體人回憶,他們拿地那一年,適逢房地產調控和銀行信貸收緊,在巨大的償債壓力面前他們一直誠惶誠恐。
兩年前,當這位媒體人再次見到這對夫妻時發現,在經歷了一番商海沉浮後,他們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多歲,身體也弱了很多。儘管短短幾年間賺夠了錢,但其間他們所經歷的情緒起伏和隱形健康透支,卻是另一筆無可計量的。
「光看見人家吃肉,卻沒看見人家挨打。」當我們看到臺上投資高手侃侃而談自己的輝煌戰績時,卻不見他們為之所承擔的虧損風險和心理壓力——如果你不能承受50%的風險,也就不要期望100%的回報。更何況在我們身邊還有無數投資虧損,同時健康透支家庭失諧的投資敗局。
備戰財富之門「入場券」
「他們生活於社會底層,卻幻想一夜暴富;他們本錢不多,卻敢於押注豪賭;他們每日研究概率,卻最終輸在『小概率』賺錢的規則上。」這是記者在《「小概率」豪賭釀敗局》一文中對職業彩民的群像素描。
門檻之低、獎注之大、即開即中、理論最高數億倍的收益……沒有一項投資可以像博彩業這樣讓人瞬間從貧民窟到億萬富翁。小小彩票也猶如一面魔鏡,其折射出的是,已深陷「賭徒困境」的職業彩民渴望一夜暴富的扭曲心態,而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正是成功投資上的大忌。
「投資股票就像龜兔賽跑一樣,兔子太過自信而失敗。烏龜走得慢卻穩紮穩打,反而贏得最後勝利。因此,投資人的心境必須和烏龜一樣,慢慢觀察,審慎買賣。」談及市場中的各類投資者風格,日本「股神」川銀藏曾打此比喻。
無獨有偶,北京明石基金執行總裁管理合伙人高峰也形象地比喻為「五種投資者」。其中,只有「烏龜型」最具大智慧,它該伸頭吃肉時就伸頭,該縮頭避險就縮頭。因為最能忍,所以才能在市場上活得更長久。
歷經熊市考驗、心存市場敬畏的知名私募投資人黃寒笑也深有感觸地稱,從事投資多年,遠沒有散戶那種參與樂趣。「投資好比德克薩斯撲克,只有牌好的時候才下注,等待是讓人昏昏入睡,投資偏偏就是這樣一件讓人昏昏入睡的工作,自然乏味,只有盈利作為慰藉!」
「股市也好,樓市也好,一生中都會趕上幾次大的賺錢機會,不要為錯過其中一次而惶恐,只有大恐慌才有大行情。」一位曾遭投資重創並最終搭上房價暴漲「某班車」的投資人表示,眼下他正耐心等待下一場人生的「大機會」,而儲備足夠多的現金才能拿到通往財富之門的「入場券」。(記者 陳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