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巖溶地質學家眼中,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這種突然出現在地球表面的巨大凹陷,深度、寬度高達數十米甚至數百米,四周巖壁陡峭,有時會因一側崖壁上覆蓋著崩塌下來的堆積物而坡度略緩,讓人們得以小心地行走其上,直達坑底。
2020年5月26日,陝西漢中,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被網友們稱為「最美天坑」
2016年底,陝西省宣布在漢中南部秦嶺造山帶與揚子地塊結合部位,新發現地質遺蹟200餘處,其中天坑49處(超級1個、大型17個、常規31個),直徑50米至100米的漏鬥50餘處,洞穴50餘處,其他如峰叢、窪地、石林等巖溶地貌景觀60餘處。
隨著這一發現的公布,漢中這一世界級天坑群也首次揭開面紗,考察專家組一致認為:漢中天坑群的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考探險、觀光旅遊等多種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國際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在考察寧強禪家巖地洞河天坑後,讚譽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漢中市鎮巴縣圈子崖天坑最大口徑520米,最大坑深320米,從高空俯瞰,坑口形狀猶如一個大腳掌
今年5月,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團隊的成員們再次出發,前往漢中市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一探究竟」,在這裡,他們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並基本確定為海洋生物化石,為進一步科學研究漢中天坑群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素材。
2020年5月26日,陝西漢中,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隊員藉助三維雷射掃描器對三元鎮雙河村道洞進行建模
前往圈子崖天坑的路上,途經一處窪地,窪地中間形成了一個「心形」的水潭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一行向圈子崖天坑進發
科考隊隊員藉助三維雷射掃描器對三元鎮雙河村道洞進行建模
科考隊隊員對三元鎮雙河村道洞進行科考
前往圈子崖天坑的路上,窪地上牛群在悠閒地吃草
一名隊員的腳被螞蝗咬傷
科考人員在褲腿上發現螞蝗
科考人員在路邊的石頭上發現「珊瑚類」化石
科考人員在路邊的石頭上發現「腹足類」化石
在天懸天坑藉助無人機拍攝畫面
科考人員對古生物化石進行研究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一行往圈子崖天坑進發
從圈子崖天坑距離坑底最近坑沿處向下走,路十分險峻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一行往圈子崖天坑進發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隊員對圈子崖天坑距離坑底最近坑沿處的相關科考數據進行記錄。路旁的樹上掛著「地質遺蹟 請您愛惜」的警示牌
科考人員站在圈子崖天坑底部向坑口仰望,當天正值「日暈」天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顯得尤為神秘
漢中天坑群喀斯特系統中,不僅有大大小小的天坑,也有暗流湧動的地下河、相互連通的溶洞等。溶洞中有著規模宏大的地下洞廳和千姿百態的洞穴沉積物,它們不僅具有景觀價值,也對揭示本地區地表水流變遷與地下溶洞發育的關係、地下形態與地表形態相互轉化的關係、漢中盆地斷陷與洞穴峽谷形成的關係等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2020年,陝西省發改委將「漢中天坑群保護利用投資項目諮詢策劃」列入省級文化旅遊發展工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200億元。
漢中天坑群
科考時間線
早在2016年10月,攝影師作為科考隊探險隊員,挑戰 「垂直極限」深入漢中的天坑洞穴,拍下了令人難忘的奇觀。
此前,全世界發現並被確認的天坑為130個,我國90多個,比較有名的是廣西樂業天坑群和重慶小寨天坑群、武隆天坑群。漢中天坑群49個天坑數量之多,一下躍居世界前列,其中鎮巴縣三元鎮和南鄭縣小南海鎮集中區天坑最為密集,巖溶地貌景觀形態最為完整,分布有單體規模最大的圈子崖天坑、形態最典型的天懸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伯牛天坑。其中圈子崖天坑口徑520米,深度380米。
漢中天坑群的發現,填補了世界巖溶地質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樣本。對我國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環境以及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2016年10月4日,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探險隊員上演「垂直極限」。漢中天坑群的天坑,大都分布在人跡罕至地方,基本未受到人為幹擾和破壞,堪稱原始程度高、科考價值大、開發前景好的世界級地質遺蹟(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4日,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探險隊員上演「垂直極限」(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5日,陝西省漢中市,探險隊員深入天坑探險(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4日,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探險隊員發現了罕見的珍稀動物飛貓。飛貓是天坑溶洞群的特有動物,學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臉面似狐,雙眼如貓,尖嘴類鼠,耳朵像兔,腳爪若鴨,尾同松鼠(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8年11月14日,科考隊員在百米深天坑的溶洞內部意外發現劍齒象化石,這將對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地質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據。
2018年11月9日,陝西漢中,科考成員沿著水溝繼續往上遊搜尋,又發現了一塊中空的疑似大象門齒的化石和兩塊巨大的臼齒化石,在碎石和泥沙中還散落著幾塊肢骨化石
專家組在漢中天坑群執行的是巖溶地下河調查,為追蹤地下河源頭,科考隊抵達近百米深的地下河峽谷底部,接著進入峽谷另一側支洞。在一處狹長的洞道內,科考隊員意外發現劍齒象化石。巨大的化石表面一處處稜狀突起,看上去想搓衣板的溝痕,化石表面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
2018年11月9日,陝西漢中,橫向排列的劍齒象牙齒化石巨大,表面有一道道稜狀凸起。化石表面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
根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對化石的初步鑑定,該化石為劍齒象化石,這是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這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
科考隊員繼續沿著地下河谷向上遊搜尋過程中,又發現一塊中空的疑似大象門齒化石和兩塊巨大的臼齒化石,在碎石和泥沙中還散落一些化石碎片。
2018年11月9日,陝西漢中,科考隊員挖掘到的部分劍齒象化石
專家認為,漢中天坑群的形成早於劍齒象生存的年代,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漢中天坑群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似乎,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地球上似乎已無秘密可言。但隨著陝西漢中天坑群的發現,讓習慣了衛星照片,高清航拍的科考人員來說,背起行囊,身臨其境的探索發現,這一切,仿佛還不算為時過晚。
本文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華商報,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