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地心」冒險 陝西竟藏世界級天坑群

2020-12-07 騰訊網

在許多巖溶地質學家眼中,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這種突然出現在地球表面的巨大凹陷,深度、寬度高達數十米甚至數百米,四周巖壁陡峭,有時會因一側崖壁上覆蓋著崩塌下來的堆積物而坡度略緩,讓人們得以小心地行走其上,直達坑底。

2020年5月26日,陝西漢中,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被網友們稱為「最美天坑」

2016年底,陝西省宣布在漢中南部秦嶺造山帶與揚子地塊結合部位,新發現地質遺蹟200餘處,其中天坑49處(超級1個、大型17個、常規31個),直徑50米至100米的漏鬥50餘處,洞穴50餘處,其他如峰叢、窪地、石林等巖溶地貌景觀60餘處。

隨著這一發現的公布,漢中這一世界級天坑群也首次揭開面紗,考察專家組一致認為:漢中天坑群的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考探險、觀光旅遊等多種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國際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在考察寧強禪家巖地洞河天坑後,讚譽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漢中市鎮巴縣圈子崖天坑最大口徑520米,最大坑深320米,從高空俯瞰,坑口形狀猶如一個大腳掌

今年5月,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團隊的成員們再次出發,前往漢中市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一探究竟」,在這裡,他們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並基本確定為海洋生物化石,為進一步科學研究漢中天坑群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素材。

2020年5月26日,陝西漢中,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隊員藉助三維雷射掃描器對三元鎮雙河村道洞進行建模

前往圈子崖天坑的路上,途經一處窪地,窪地中間形成了一個「心形」的水潭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一行向圈子崖天坑進發

科考隊隊員藉助三維雷射掃描器對三元鎮雙河村道洞進行建模

科考隊隊員對三元鎮雙河村道洞進行科考

前往圈子崖天坑的路上,窪地上牛群在悠閒地吃草

一名隊員的腳被螞蝗咬傷

科考人員在褲腿上發現螞蝗

科考人員在路邊的石頭上發現「珊瑚類」化石

科考人員在路邊的石頭上發現「腹足類」化石

在天懸天坑藉助無人機拍攝畫面

科考人員對古生物化石進行研究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一行往圈子崖天坑進發

從圈子崖天坑距離坑底最近坑沿處向下走,路十分險峻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一行往圈子崖天坑進發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科考隊隊員對圈子崖天坑距離坑底最近坑沿處的相關科考數據進行記錄。路旁的樹上掛著「地質遺蹟 請您愛惜」的警示牌

科考人員站在圈子崖天坑底部向坑口仰望,當天正值「日暈」天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顯得尤為神秘

漢中天坑群喀斯特系統中,不僅有大大小小的天坑,也有暗流湧動的地下河、相互連通的溶洞等。溶洞中有著規模宏大的地下洞廳和千姿百態的洞穴沉積物,它們不僅具有景觀價值,也對揭示本地區地表水流變遷與地下溶洞發育的關係、地下形態與地表形態相互轉化的關係、漢中盆地斷陷與洞穴峽谷形成的關係等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2020年,陝西省發改委將「漢中天坑群保護利用投資項目諮詢策劃」列入省級文化旅遊發展工程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200億元。

漢中天坑群

科考時間線

早在2016年10月,攝影師作為科考隊探險隊員,挑戰 「垂直極限」深入漢中的天坑洞穴,拍下了令人難忘的奇觀。

此前,全世界發現並被確認的天坑為130個,我國90多個,比較有名的是廣西樂業天坑群和重慶小寨天坑群、武隆天坑群。漢中天坑群49個天坑數量之多,一下躍居世界前列,其中鎮巴縣三元鎮和南鄭縣小南海鎮集中區天坑最為密集,巖溶地貌景觀形態最為完整,分布有單體規模最大的圈子崖天坑、形態最典型的天懸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伯牛天坑。其中圈子崖天坑口徑520米,深度380米。

漢中天坑群的發現,填補了世界巖溶地質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樣本。對我國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環境以及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2016年10月4日,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探險隊員上演「垂直極限」。漢中天坑群的天坑,大都分布在人跡罕至地方,基本未受到人為幹擾和破壞,堪稱原始程度高、科考價值大、開發前景好的世界級地質遺蹟(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4日,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探險隊員上演「垂直極限」(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5日,陝西省漢中市,探險隊員深入天坑探險(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6年10月4日,陝西省漢中市鎮巴縣,天懸天坑,探險隊員發現了罕見的珍稀動物飛貓。飛貓是天坑溶洞群的特有動物,學名叫鼯鼠,又叫「六不像」,臉面似狐,雙眼如貓,尖嘴類鼠,耳朵像兔,腳爪若鴨,尾同松鼠(圖丨磨米 視覺中國)

2018年11月14日,科考隊員在百米深天坑的溶洞內部意外發現劍齒象化石,這將對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地質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據。

2018年11月9日,陝西漢中,科考成員沿著水溝繼續往上遊搜尋,又發現了一塊中空的疑似大象門齒的化石和兩塊巨大的臼齒化石,在碎石和泥沙中還散落著幾塊肢骨化石

專家組在漢中天坑群執行的是巖溶地下河調查,為追蹤地下河源頭,科考隊抵達近百米深的地下河峽谷底部,接著進入峽谷另一側支洞。在一處狹長的洞道內,科考隊員意外發現劍齒象化石。巨大的化石表面一處處稜狀突起,看上去想搓衣板的溝痕,化石表面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

2018年11月9日,陝西漢中,橫向排列的劍齒象牙齒化石巨大,表面有一道道稜狀凸起。化石表面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

根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對化石的初步鑑定,該化石為劍齒象化石,這是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這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

科考隊員繼續沿著地下河谷向上遊搜尋過程中,又發現一塊中空的疑似大象門齒化石和兩塊巨大的臼齒化石,在碎石和泥沙中還散落一些化石碎片。

2018年11月9日,陝西漢中,科考隊員挖掘到的部分劍齒象化石

專家認為,漢中天坑群的形成早於劍齒象生存的年代,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漢中天坑群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似乎,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地球上似乎已無秘密可言。但隨著陝西漢中天坑群的發現,讓習慣了衛星照片,高清航拍的科考人員來說,背起行囊,身臨其境的探索發現,這一切,仿佛還不算為時過晚。

本文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華商報,磨米

相關焦點

  • 神秘天坑直達「地心」?陝西漢中世界級天坑群底到底有什麼?
    在陝西漢中,寧強地洞河天坑也被稱作是「世界上最美天坑」。天坑實際上就是一種地表的巨大深坑,是一種地質上的神奇景象,並不是隕石留下的痕跡。地理學上被稱為「喀斯特漏鬥」,這種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最多可以達到數百米深,2016年發現的漢中天坑群遺蹟200餘處,震驚了世界,這裡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甚至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
  • 北回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群,廣西天坑群,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前兩天有一個好消息傳來:在百色市那坡縣發現了世界級天坑群。這是繼廣西大石圍天坑群、陝西漢中天坑群後,新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無論是怎樣的天坑群,經歷了多少的發育,都是對完善天坑演化理論提供了科學研究基礎。百色市那坡縣的世界級大型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
  • 陝西漢中世界級天坑群底到底有什麼?
    陝西漢中寧強地洞河天坑也被稱作是「世界上最美天坑」。天坑實際上就是一種地表的巨大深坑,是一種地質上的神奇景象,並不是隕石留下的痕跡。地理學上被稱為「喀斯特漏鬥」,這種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最多可以達到數百米深,2016年發現的漢中天坑群遺蹟200餘處,震驚了世界,這裡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甚至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
  • 廣西又現世界級天坑群!地下600米,竟然藏著一個植物王國?
    本文綜合自央視新聞、《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近日,我國又出了一個「世界級」新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廣西那坡縣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此次新發現的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的城廂鎮和龍合鄉,系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群。天坑天坑是碳酸鹽巖地區形成的大型陷坑。一般指口徑和深度都大於百米、容積上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形如漏鬥。如重慶奉節的小寨天坑、漢中鎮巴的圈子崖天坑。所有的天坑形成都與地下暗河的溶蝕作用相關。
  • 中國又發現一世界級天坑群: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
    央視網消息: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發現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這些天坑容積均在百萬立方米以上,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該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這是我國境內繼大石圍天坑群、漢中天坑群後,發現的又一世界級天坑群。
  • 世界最美天坑藏於陝西,上下三層有瀑布地下河,遊客稱像來到仙境
    ,陝西漢中的天坑群就集中了中國一大半天坑,這裡就有一個超美的天坑,就像是神秘的地下世界入口。漢中天坑群深藏於秦巴山區中,主要分布在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城固、勉縣等地,常規天坑31個,大型天坑17個,超級天坑1個。
  • 陝西漢中天坑群調查發現劍齒象化石
    近日,中外專家在對陝西漢中天坑群進行的一次科學考察中,在漢中的巖溶地下水調查中發現劍齒象化石。此次發現的劍齒象化石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化石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
  • 陝西天坑群發現飛鼠,一跳可飛百米遠,原來它就是傳說中的寒號鳥
    還是說現實中確實有這樣的鳥。其實,有一種動物——復齒鼯鼠,也叫寒號鳥。 之前在陝西天坑群發現的飛鼠就是復齒鼯鼠,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河北、吉林、陝西、湖北、四川等地,一般棲息在海拔
  • 消除解謎冒險新作《地心冒險》上架IOS平臺[多圖]
    《地心冒險》Puzzle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是一款結合了消除、解謎元素的探險手機遊戲。現在這款遊戲已經正式上架IOS平臺,喜歡的同學千萬不要錯過喲!#_2459316_#雖說遊戲的名字有個「謎」字,但實際上,玩法卻也沒有太高的難度和難懂的故事情節。
  • 陝西天坑群發現飛鼠,一跳能飛百米遠,原來它就是傳說中的寒號鳥
    每一次和動物們相遇都是一次無聲的長談,因為了解所以熱愛,歡迎大家來到油條小哥講動物,本期原創文章分享:陝西天坑群發現飛鼠,一跳能飛百米遠,原來它就是傳說中的寒號鳥。
  • 世界僅有的三大「超級天坑」,全部位於我國,神秘如地心之門!
    這處天坑口直徑為622米,坑底直徑為522米,深為666.2米,四周是懸崖峭壁,如同一個巨大的漏鬥插向地心。站在天坑口往裡看,坑底一眼望不到底,如凝視神秘深淵,讓人目眩腿軟,不敢在俯瞰。站在坑底往上看,又是另一番光景,如同打開了深井的天窗,能看到一小方的天空,這感覺如同「坐井觀天」。它也是首批入選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和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的地方。
  • 廣西發現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的最大天坑群
    新華社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 供圖)據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天坑群,由19個天坑組成,主要分布於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的城廂鎮和龍合鄉,系目前北回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群。據調查,那坡天坑群大部分天坑容積在百萬立方米以上,原始景觀保存完好,人為活動痕跡較少,天坑與地下河及其洞穴系統相連。
  • 廣西那坡發現世界級天坑群,由地下河衝蝕形成,坑中樹高達50米
    這個天坑群主要分布在那坡縣城廂鎮和龍合鄉,形成於當地的定業地下河流域,據地質學家調查,定業地下河匯水面積達到486平方公裡,地下河的總長度約60公裡,落差達到292米,其中有豐富多彩的巖溶洞穴、巖溶峽谷、暗流和瀑布景觀,這些對於科學家們研究坑進化理論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 每日推:融合三種玩法的遊戲——《地心冒險》
    名稱:《地心冒險》(Puzzle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開發商:Foursaken Media更新日期:語言:英語《地心冒險》這款遊戲極具挑戰的融合了平臺動作、挖掘和三消這三種元素,如果你喜歡類似《道格挖土|Doug Dug》和《快遞哥大冒險|Adventure Xpress》的話,你一定會喜歡《地心冒險》。《地心冒險》的視覺效果很出色。
  • 盲魚、盲蝦、飛虎這些國家級保護動物竟然藏在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這裡,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樂業地區天氣溼熱,雨量充沛,有大片石灰巖地 層,這些是造就像大石圍這類天坑的必備條件。它長600米,南北寬420米,容積約為 0.8億立方米。其垂直髙度和容積僅次於小寨天坑,居世界第二位。樂業天坑群的底部,生長著茂 密的原始森林。森林內的植物種類多達上千種,大部分迥異於坑外植物。 大石圍天坑下面的原始陰生植物比比皆是,以藻類、蕨類居多。
  • 世界最大天坑群在廣西!這裡藏著30個天坑,來探索世界未解之謎吧
    天坑被譽為「世界之眼」,散布在世界各地,沒有人知道天坑下面通往哪裡,這裡藏著世界未解之謎,吸引了無數的人去探索大自然的神秘。你知道嗎?世界最大的天坑群就在我國的廣西樂業,在這個不到二十平方公裡的地方竟然藏著三十個天坑,這裡天坑分布十分密集,景觀奇特,來到這裡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地理時政08:從廣西發現世界級天坑群看喀斯特地貌
    從廣西發現世界級天坑群看喀斯特地貌11月15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在廣西那坡縣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天坑群。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所高級工程師張遠海說:它不僅是天坑,洞穴也非常漂亮,洞穴裡面的鐘乳石都保存很好,沒有遭到破壞。天坑並不是隕石撞擊的結果,也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創造,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是流水和巖石長期作用的傑作。
  •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天坑,最大天坑和天坑群都在同一國...
    巴馬盤陽河天坑群「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擁有著眾多天坑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百魔洞和百鳥巖。天坑四沿絕壁環繞,巖壁陡峭,形如刀削,宏偉壯觀,原始植被豐富良好。陽光可從坑口射入,清水從絕壁而降,匯成小溪,成為天坑「動植物王國」的生命之源。百魔洞是國家4A級盤陽河景區的一部分,譽為巴馬的「長壽養生聖壇」。
  • 現實版「地心歷險記」,宛如仙境,擁有自己的氣候系統
    不知你們是否還記得那一部人類去往地心歷險的電影,美輪美奐的仙境,扣人心弦的情節,以及那對未知的求真,無不時地在震撼我們的眼球。再加上洞內雲霧繚繞,猶如仙境,可以說完全就是現實版的「地心歷險記」。
  • 上遊•夜雨丨《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講述援藏人背後的故事
    《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講述援藏人背後的故事「達因卡的上空,有一條肉眼看不見的風景,一頭連著昌都,一頭連著重慶。歷時4個月的採訪與寫作,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19年推出,共計35.6萬字。作家周鵬程通過赴實地與西藏人民、援藏幹部等深入交往,採訪多位專家和學者,查閱大量歷史文獻,用細膩飽滿的筆觸書寫了發生在雪域高原上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