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核中心證明質子與反質子為真正鏡像
最近,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支由日本理化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對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的一個基本特性——CPT不變性進行測試時,對質子及其反物質——反質子的荷質比做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測量,證明質子和反質子表現出嚴格的鏡像。
-
反質子間「吸引」與正質子一模一樣
【每日科技網】 反物質世界又被掀開了神秘的一角。今天凌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STAR合作組的最新發現,他們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首次測量到反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它與正質子間作用力居然一模一樣。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正開發一種可運輸的反質子阱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重子反重子對稱實驗項目」(BASE)正在開發一種可運輸的反質子阱,以對反物質的特性進行更高精度的測量。,可以將反物質研究推向新的高度:這是一種可運輸的反質子阱,將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反物質減速器(AD)產生的反物質運送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另一個設施或其他地方,進行更高精度的反物質測量。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科學家們認為在大爆炸的初期,物質與反物質幾乎是對稱存在的。但是,為什麼自然界中充滿肉眼可見的普通正物質,但卻看不到反物質呢?反物質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式又是怎樣?這也是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1955年塞格雷和張伯倫通過伯克利的同步穩相加速器把質子加速後打到銅靶上而發現了反質子;1956年考克等人利用反質子轟擊質子,在湮沒過程中觀察到了中子和反中子,其他的反粒子也在隨後的科學實驗中被逐漸發現,眾多的諾貝爾獎工作成果讓反物質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簡言之,物質和反物質是對稱的,其所有的性質或是相同或是相反。
-
重子的生成:為什麼質子比反質子更多?
2.太陽:太陽宇宙線是物質,而不是反物質。 3.其他星球:幾乎每一個星球都有我們的探測器。它們沒有湮滅證明太陽系是由物質組成的。 4.銀河系:通過對整個銀河系宇宙線進行採樣,我們發現質子與反質子的比是10^4比1。 5.整個宇宙:這個層面比較難以驗證。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1964年物理學家在研究K介子衰變時,發現K介子能自然衰變成反K介子,反K介子也可以衰變為K介子,但是這兩個過程發生的頻率卻不一樣。因此,一些科學家推測,宇宙在弱核力的作用下,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由於宇宙大爆炸時存在某些過程,更有利於物質的產生,或者說物質的產生頻率更快。導致反物質的量不足,物質的量過剩,而剩餘的物質組成了今天的宇宙。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我們該如何研究反物質?為什麼它沒有毀掉我們
由於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物理學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二人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儘管理論上認為宇宙大爆炸時產生了大量反物質,但與正常物質相比,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反物質非常少。反物質的電子,或者說正電子,在醫學圖像中被用來呈現清晰的人體。你做過 PET 掃描嗎?「PET」裡的「P」就代表正電子。你家廚房裡的香蕉也能夠產生正電子哦。你可能聽說過:香蕉富含鉀元素。
-
大約10克的反質子,足夠在一個月內將載人反物質飛船送入火星
以下是20世紀的一些反物質發現:正電子——帶正電荷而不是負電荷的電子。正電子是卡爾·安德森(Carl Anderson)在1932年發現的,它是反物質存在的第一個證據。反質子——具有負電荷而不是通常帶正電荷的質子。1955年,伯克利Bevatron的研究人員生產了反質子。
-
研究反物質:尋找另一個「我」
次年,Bevatron合作組首次發現反質子,文章發表在該年11月1日的《物理快報評論》(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這是首次觀測到帶有負電荷的反質子。1956年,Bevatron合作組發現反中子。如今,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中製造「大量」反物質用於研究。
-
【科技前沿】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得反物質 癌症診斷領域有重要作用
了解反物質,先來了解反質子是什麼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以微觀的角度來說,基本上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被稱為基本粒子,是世界構建的基礎。之前人們發現的微觀粒子中,質子帶的是正電,電子帶的是負電。反質子是反粒子的一種。反粒子與我們所熟知的粒子有著怎樣的不同呢?
-
中子有沒有可能變成反質子和正電子呢?
我們都知道中子不帶電,而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內存在中子與質子,通常在原子核內的中子是極其穩定的,不容易發生衰變而產生新的粒子。但是自由存在的中子穩定的存在時間只有不到15分鐘,很快就會發生衰變生成質子,電子和電子中微子或者反電子中微子。
-
CERN首次產生出反物質束流
1月21日,CERN的ASACUSA實驗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文宣布,他們首次成功產生出了反氫原子束流。他們在論文中報告說,明確檢測到了一束由80個反氫原子構成的、長達2.7米的反物質束流。取得這一成就的科學家說,這束反物質束流或許能夠幫助他們破解更深的物理學謎題:為什麼我們周圍的宇宙中物質隨處可見,卻找不到些許反物質?
-
反物質具有超級能量,一旦發現,人類科學將產生巨大變革
反物質的概念由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於1931年因為狄拉克方程負能解問題而首次提出。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1955年塞格雷和張伯倫通過伯克利的同步穩相加速器把質子加速後打到銅靶上而發現了反質子;1956年考克等人利用反質子轟擊質子,在湮沒過程中觀察到了中子和反中子,後來發現,各種粒子都有相應的反粒子存在,這個規律是普遍的。有些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這種粒子稱為純中性粒子。
-
為什麼我們直到本世紀才能觀察到反氫原子光譜?
某地只要有足夠的額外能量,新的粒子就會以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自發地產生。通常,周圍有足夠的能量產生新的物質和反物質時,也就有足夠的能量讓這些新粒子運動。 反物質產生後,必須把它從(接近)光速降至步行速度,然後只通過電磁場使它在高真空中漂浮。但是電場只對帶電粒子起作用;中性物質(具有等量的正負電荷)不會被吸引或排斥。 同時,原子光譜是由原子中的電子或正電子(反電子)在能級之間躍遷產生的。
-
一克耗資萬億美金,為什麼製造反物質超級昂貴?
如今,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實驗室可以製造數量極少的反物質,往往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原子,但已經耗費巨大。為什麼製造反物質就這麼困難,而且代價昂貴呢?有四個原因:第一,製造反物質,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這隻有超大型機器才能勝任。普通的實驗室根本沒有這個硬體。
-
三分鐘讓你明白科學家在製造反物質的實驗中會遇到怎樣的困難
反物質產生後,你必須將它從(幾乎)光速減慢到行走速度,然後僅利用電磁場讓它在高度真空環境中漂浮。但是電場只作用於帶電粒子,中性物質(具有相同數量的正負電荷)不被吸引或排斥。同時,原子光譜是由原子中的電子或正電子(反電子)在能級之間跳躍或下降產生的。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間作用力
位於紐約長島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利用兩束接近於光速的金核對撞,模擬了宇宙大爆炸,產生了類似宇宙大爆炸之後數微秒時刻的物質形態。這種物質是由基本粒子,即夸克、膠子組成的等離子體新物質形態,它具有大約相當於太陽中心25萬倍的極端高溫。然後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迅速冷卻產生了大約等量的質子與反質子,這為研究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極佳的機會。
-
反物質和暗物質,為什麼被科學家稱為物理界的「烏雲」
阿爾法磁譜儀首次飛行收集了2億多個事例,其中80%為質子,20%為各種原子核,獲得了許多重大物理成果,重大發現包括地球赤道上空正電子與負電子之比為4:1,首次觀察到宇宙線的第二個質子譜,赤道上空氦3遠遠多於氦4等。此外將反氦存在的上限降低到10-6。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宇宙空間中直接測量的帶電粒子,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也為阿爾法磁譜儀在國際空間站長期運行奠定了基礎。
-
物質和反物質的區別:反物質具有相反電荷
(ALPHA),該儀器將反質子和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反氫原子。 北京時間9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此前不管科學家進行怎樣的測試,反物質的行為就像普通物質一樣。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物理學家試圖找到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反物質也是一種物質,但它具有相反電荷和其它差異性特徵,它們就像一個「雙面惡魔」。 然而令科學家不解的是宇宙中為什麼會物質多於反物質?其原因並不清楚。
-
物質會下落那反物質會向上飛嗎?
你好我是反氫你的反原子,老實說我覺得自己很中立,老實說,我的正電子和反質子平衡了就像你的電子和質子一樣對吧,嘿是的你和我長得一模一樣但有些不同,唯小心點如果我們靠得太近我們就會消失在能量的火花中,我想保持完整,對不起,沒關係,在我們跳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之前像這樣聊天有點奇怪,為什麼,嗯首先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都會下落呢,嗯,當然,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