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得反物質 癌症診斷領域有重要作用

2021-01-21 掌上平度

來源:科普中國


視頻: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反物質 癌症診斷領域有重要作用,時長約19秒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說到反物質,很多人好奇什麼是反物質?反物質從哪來?存在反物質世界嗎?科普中國頭條推送項目特邀專家沈英甲,幫你一一解讀:


什麼是反物質?


每一種粒子都有一個與之相對的「反粒子」。1929年,英國青年物理學家迪拉克從理論上證實了電子的反粒子,即正電子的存在。這種正電子除了電性和電子相反外,一切性質和電子相同。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在實驗室中發現了迪拉克所預言的正電子。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獲得了反質子。此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僅質子和電子,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

當反粒子和粒子在高能下碰撞而湮滅抵銷時,就可以放出能量,能量可以通過E=mc2質能公式大致計算。而這種能量的釋放率遠遠高於核彈、氫彈,大概幾克就相當於一枚戰略核彈。


反物質從哪來?


在宇宙空間中,「宇宙線」的粒子流在縱橫疾飛,也有宇宙線傾瀉在地球上。宇宙線幾乎全是氫原子核,以及質子、氦原子核、電子等。我們地球所在銀河系內大恆星演化到最終引發的超新星爆炸的殘骸,使宇宙空間的粒子流被加速。宇宙線與地球大氣發生碰撞後,構成宇宙線的粒子搖身一變成為其他粒子。能量較低的宇宙線被地球磁場彎曲, 不會到達地球赤道附近,而是傾注到地球高緯度地區。要研究初始的宇宙線,必須在地磁極所在的高緯度地區,幾乎不存在大氣的平流層之上進行觀測。


了解反物質,先來了解反質子是什麼


自然界的各種物體,以微觀的角度來說,基本上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被稱為基本粒子,是世界構建的基礎。之前人們發現的微觀粒子中,質子帶的是正電,電子帶的是負電。反質子是反粒子的一種。反粒子與我們所熟知的粒子有著怎樣的不同呢? 我們身邊的物質由原子組成, 原子又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則各由三個被稱為「夸克」的粒子組成。夸克和電子同屬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基本粒子。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物質結構在不同的能量制度上有不同的層次,最終的層次很可能不存在,所以「基本粒子」的提法未必正確。

加速器是將粒子加速至高能狀態使其碰撞,以深入研究微觀世界的裝置。高能粒子碰撞會導致產生新的粒子,同時產生對應的反粒子。比如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具負電荷;反電子(正電子)帶正電荷。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為「反物質」。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的, 而反氫原子則是由一個反質子和一個正電子組成。

自然界的物質都是由粒子構成,這個事實表明,至少在我們的銀河系以及鄰近的宇宙天體也都是由粒子構成。粒子與反粒子理應成對存在, 然而在我們的宇宙中為什麼不存在反粒子呢? 要解開這個謎,不可避免地回溯至宇宙誕生的時刻。


宇宙誕生與反粒子之謎


在現代宇宙理論中, 宇宙是從「虛無」狀態誕生的,隨即經歷了急速膨脹, 形成一個超高溫的火球———「大爆炸宇宙」。 大爆炸宇宙充滿極高能量。在這種高能狀態下,可能產生了大量大質量粒子, 此後隨著宇宙的膨脹, 在溫度下降的過程中, 這類大質量粒子崩解成為質量較小的粒子, 在這時候生成了粒子和反粒子。

如果這時粒子與反粒子生產的數量相同,那麼隨著宇宙空間溫度下降,粒子和反粒子就會相遇並湮沒,同時釋放出X射線,介子和光,以及極大的能量。情況果真如此,最終宇宙中就不會存在粒子和反粒子, 銀河系和地球當然也就不會存在了。然而,當這類質量相當大的粒子崩解時, 極微弱的粒子與反粒子的平衡會被打破,比如從比例上來說,對應1 億個反粒子,生成的粒子數是1 億個加1個,很快,1億個粒子與1億個反粒子相遇湮沒,留下1個粒子,於是剩餘的粒子聚集成為物質,進而形成了充滿宇宙的星系和各種天體。科學家認為,這微不足道的粒子與反粒子數量上的區別,導致了大質量粒子崩解時被稱為「CP對稱性破缺」的基本粒子現象。


存在反物質世界嗎


上面談到的「CP 對稱性破缺」在整個宇宙中都是毫無二致的, 可以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由粒子構成的。不過,如果這種「CP 對稱性破缺」只發生在宇宙的局部, 那麼宇宙的某個空間裡就有可能生成大量的反粒子, 這樣一來由反粒子構成的星系和種種天體, 也就是說反物質世界不就產生了嗎? 我們不妨想像:宇宙某個範圍是物質世界, 另一個範圍是反物質世界, 而我們人類只是偶然居住在物質世界裡……

如果反物質世界距我們並不遙遠,那裡生成的反質子和反氦原子核就會以宇宙線的形式, 往來於星河系, 其中極微量的反粒子也許會來到地球。反氦原子核是物質世界中的粒子在碰撞等過程中不能生成的, 如果我們從宇宙線中發現了反氦原子核, 那麼我們就算拿到了反物質世界存在的證據。然而科學家在對宇宙線的觀測過程中, 發現了氦原子核300萬個,而反氦原子核卻一個也沒有找到。這至少提供了直接證據,說明我們的銀河系及其周圍的宇宙空間只是由粒子構成的。

如果反物質世界在我們的近旁不存在的話, 那麼科學家觀測到反質子又來自何方呢? 科學家傾向於認為, 反質子是宇宙中若干基本粒子發生反應的產物,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 由於科學家從宇宙線中僅檢測到極稀少的反質子, 那倒可以認為為探索發生在宇宙空間的, 令人感興趣的基本粒子反應創造了契機。


通過碰撞製造反質子


在宇宙間往來飛迸的質子等高能宇宙線, 與以星際氣體存在的氫原子核,也就是質子碰撞,就會生成極少的質子和反質子對———這是科學家首先想到的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反應。在這種碰撞中產生的反質子的能量分布,理論上是能預測的,高能量具有特徵峰值。科學家的觀測數據顯示出與這種預測大致相似的能量分布。被觀測到的多數反質子,都是質子彼此碰撞產生的。不過在能量的最低端的反質子數, 看起來比目前預測的要多, 有必要對理論進行修正,科學家猜測,反質子或許還有別的來源。就像反質子產生這樣,其他基本粒子反應又如何呢?


反質子來自暗物質嗎


宇宙中充滿了用光和電磁波無法觀測到的"暗物質",暗物質的全部質量估計有可見物質全部質量的幾十倍。暗物質究竟為何物,目前仍不清楚,不過關於基本粒子的「超對稱論」所預言的超對稱性粒子,有可能被認為定為暗物質。

如果超對稱粒子就是暗物質的話, 它們就會在銀河系內以0.01倍的光速往來奔突, 這種超對稱粒子彼此碰撞, 就有可能產生極微量的質子的同時,產生反質子。但是科學家還不能根據反質子的數據, 對如此產生的反質子的能量分布給出圓滿的解釋。

這次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獲得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將對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在高能物理、材料無損探測、癌症診斷領域有應用前景,由於其脈寬只有飛秒量級,可使探測的時間分辨大大提高,進而研究物質性質的超快演化。(資料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


總編/綦 霏 

副總編/張泉水  楊江濤

責任編輯/若 平

技術總監/宋嘉山

法律顧問/山東勇華律師事務所律師 戰 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得「反物質」,在癌症診斷等領域有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家成功獲得「反物質」,在癌症診斷等領域有應用前景 新華網 2016-03-10 22:21 來源:澎湃新聞
  • 「反物質」不再遙不可及:國內首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產生反物質
    ——超快正電子源,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這一發現將在材料的無損探測、雷射驅動正負電子對撞機、癌症診斷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這一重要發現再次引起各界對於「反物質」的關注,而這一經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名詞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和遙遠,我國科學家近年來在反物質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
  • 中國成功造出反物質!1g的威力等於原子彈的2000倍
    而據說中國就已經掌握了其中的一種,那就是反物質!近日,上海光機所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產生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1932年美國最先發現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而反粒子的組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中國科學家趙忠堯最先發現了正反物質碰撞時產生的「互相湮滅」,這種湮滅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根據質量能量轉換關係式的計算1克反物質就相當於20萬噸當量的核彈,是廣島原子彈的2000多倍,而廣島原子彈「小男孩」裝有60千克高濃縮鈾235,如果當時爆炸的是60千克反物質的話,其威力相當於120億噸當量的核彈比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沙皇炸彈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2008年美國發射了費米太空望遠鏡,探測暗物質就是其重要任務之一。2011年,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專門為國際空間站運送阿爾法磁譜儀,主要任務也是探測暗物質、反物質和宇宙射線。2015年,中科院成功研製發射了「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搭載了目前國際上最高分辨、最低本底的空間高能粒子望遠鏡,比阿爾法磁譜儀和費米太空望遠鏡觀測能量上限高10倍。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
  • 基礎前沿領域發展觀察|2019科學發展報告
    黃龍光 邊文越 張超星 冷伏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2018年基礎前沿領域取得多項突破:超導粒子物理量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自動合成+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傳統有機合成,簡單有效的納米材料製備方法助力多領域的發展一重要研究進展
  • 中國科學家宣稱找到反物質引爭議
    因此尋找和研究反物質也成為物理學領域的熱點和難點。這些年來,所有的反物質也都來自於實驗室中的製造。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盧昌海博士撰文指出,原子和分子是承載物質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基本組元。從這個意義上講, 反氫原子的成功製備才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製備出了反物質,此前所研究的只能稱為是反粒子而不是反物質。
  • 我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有何新進展
    我國在量子科技若干領域處於國際引領位置一個國家量子科技研究的實力,取決於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和人才隊伍。薛其坤院士介紹,2017年底,北京市聯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立了北京量子院。「圍繞量子科技前沿方向,北京已經聚集了一大批量子科技領域的高精尖人才。」
  •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神威·太湖之光"系統自6月20日發布以來,國內外多個應用團隊項目通過使用該系統獲得突破,已取得100多項應用成果,涉及氣候氣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藥物、生命科學等19個應用領域。首次獲得超算應用最高獎標誌著我國科研人員正將超級計算的速度優勢轉化為應用優勢,表明中國超算取得速度優勢的同時,在應用領域也正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7.
  • 研究反物質有何意義?聽聽專家怎麼說
    日前,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上海市雷射學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等承辦的「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主題講座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冷雨欣對雷射產生反物質進行了初步的解讀。
  • 我國試管嬰兒孕前基因診斷首次攔截家族癌症
    我國試管嬰兒孕前基因診斷首次攔截家族癌症 2015-09-29 中國科學報 成舸 董雷 【字體:大 中 小】 據悉,這是我國首次將試管嬰兒的孕前基因診斷範圍擴大至惡性腫瘤領域並取得成功,不僅意味著PGD技術的應用範圍被拓寬,打開了癌症相關基因篩檢的大門,也標誌著我國在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及孕前診斷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這一被「阻斷」的致癌基因是位於人類染色體13q14位置的RB1。它本是一個抑癌基因,但時常因發生突變而「失活」,失活後極可能導致視網膜母細胞瘤。
  • 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人體也會釋放反物質—新聞—科學網
    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預言反物質存在以來,反物質一直是科學家眼中的「香餑餑」。科學家們認為,反物質研究在高能物理、宇宙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深入研究反物質,是解開宇宙起源之謎的重要環節。 反物質也是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標配」。
  • 科學家全面揭秘反物質疑雲:如何製造反物質
    宋斌攝  歐洲核子中心在反物質研究領域邁出重要一步,引起世界關注。這裡的科學家上個月成功地將反氫原子「抓住」長達1000秒的時間,打破了迄今為止反物質留存時間的最長紀錄。如此長的時間足夠科學家對之進行分析並進一步研究其相關屬性,進而探索宇宙起源和檢驗宇宙大爆炸理論。  核子中心總主任羅爾夫·霍伊爾幾天前又透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一份重要研究報告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公布於眾。
  • 2020年最重要的科技人才獎獲獎名單!
    黃旭華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後擔任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為我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到底什麼是反物質?為什麼要研究反物質?
    強核力的作用範圍很小,大約只有原子核般的大小。    1964年物理學家在研究K介子衰變時,發現K介子能自然衰變成反K介子,反K介子也可以衰變為K介子,但是這兩個過程發生的頻率卻不一樣。因此,一些科學家推測,宇宙在弱核力的作用下,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由於宇宙大爆炸時存在某些過程,更有利於物質的產生,或者說物質的產生頻率更快。
  • 【科技前沿】饒子和等院士點評: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總之,這兩項底層的科學挑戰阻礙了科學家和藥企難以獲得該聖杯:過去幾十年來,國際上至少有45個團隊報導獲得了以p53突變為治療靶點的靶向化合物,其中有17個團隊報導獲得p53功能恢復化合物,但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這些化合物的活性都難以被檢測到(Sabapathy,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17)。
  • 劉文華院長: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WHO:1/3癌症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治癒。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劉文華院長指出:要防止初發癌症的發展,主要在「早」字上下工夫,即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及時發現並治療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症,將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從而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 2018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納米材料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癌症治療、基因治療、抗菌材料、組織工程、醫學診斷等方面,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而且磁性納米粒子在分離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方面經動物及臨床試驗已經獲得成功,顯示出了引人注目的應用前景。另外,利用納米改進汽油、柴油的添加劑已經有了,實際上它是一種液態小分子可燃燒的團簇物質,有助燃、淨化作用。5、精細化工方面的應用精細化工是一個巨大的工業領域,產品數量繁多,用途廣泛,並且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 宇宙物質的組成有全新發現,反物質和暗物質很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日日本T2K實驗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而且意義更是超出大家的想像。他們已經正式宣布這個消息,科學家通過這個實驗,觀察到中微子在三百公裡的無汙染空間內【地下實驗】傳播,有三種不同的振蕩現象,科學家在其中發現中微子的這種振蕩,遠遠超出反中微子振蕩。
  • 2020年全球癌症診斷初創企業融資排行TOP 10
    作者:曾森正文字數:3450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建議先收藏再看~)據WHO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900萬的新發癌症病例,其中我國惡性腫瘤每年新發病例約有393萬人。如果縱向來看,發病率和死亡率還是逐漸上升的,隨著期望壽命的增高,癌症發生的機率越來越高,平均每3人就有1人這一生中會罹患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