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相傳,「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足以證明秦始皇在歷史上佔據的重要地位;當然,「秦始皇」不僅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統一華夏的「始皇帝」,他還是位頗具神秘色彩的君王,諸如至今都未能開啟的「驪山陵」,還有世界奇蹟「長城」等。秦始皇的「神秘」還不止這些,相傳天下一統後,這位「千古一帝」還鑄成了十二個「巨人」,屹立於自己的宮門前;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為什麼要傾其天下銅器,鑄造這十二個「巨人」呢?
《三輔黃圖》有載「營朝宮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不僅如此,其他史料中還記載,這十二個「巨人」背後都有篆刻,還是李斯篆、蒙恬書,背上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這麼看,十二個「巨人」乃是秦始皇用來記載自己功績的,不過是「以金人為載」;如果事情真這麼簡單也就罷了,重點在於這十二「巨人」還隱藏了秦始皇內心的一個秘密。
這裡還有一種記載,大意是說「秦始皇」一統天下,本應高枕無憂,反變得日日輾轉難眠;某日睡夢中忽見天昏地暗,隱隱有喊殺之聲。「秦始皇」正在無助之時,夢中又出現一仙人,並言及「鑄十二金人可保平安」;夢醒,秦始皇立即下令,搜羅天下兵甲,與都城「鹹陽」鑄成十二銅人,以保天下永安。在今天看來,這種說法顯然不可信,但專家對此卻說「可信度比較高」;原因也很簡單,秦始皇半生糾纏於「仙道」,偶然做噩夢,把夢境當真也情有可原。
還有一種記載,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日日享樂,一日正在與群臣觀看雜耍,忽然一群手拿利刃,殺氣騰騰的士兵上臺表演「戰舞」;這種「戰舞」歷史悠久,本來是為了表現秦王戰無不勝,結果卻把「秦始皇」嚇了一跳。與此同時,有人送來密報,說有童謠盛行民間「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闢,百瑞生」這寥寥數字,在今天看來信息量有點大,解釋成「天下之亂始於刀兵」也可以,說成「以金銀珠寶供奉神仙」也行;但此時的「秦始皇」心理上正受刺激,於是就下令鑄造十二個「巨人」,以此來守護自己;後來「銅」不夠,秦始皇就下令搜羅天下的青銅兵器,以此來補充「金人」的欠缺。
仔細看來,諸如上訴記載都不能直接反映出「秦始皇」心中的那個秘密;與其說「秘密」,倒不說是一種措施。公正的說,「秦王掃六合」在歷史上確實是前無古人的一大功績,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掃六合」則是一部血淚史;世人皆知,「秦始皇」十分暴虐,消滅六國更是用了非常極端的做法,其中白起坑殺40萬敵軍,這就是著名的代表作。試想,天下百姓本為六國之民,忽然遭遇滅國之禍,心中會對「秦始皇」是一種什麼樣的仇恨?還有,統一六國的戰事長達數十年,這期間有多少人死於戰火之中,又有多少人失去了親人,這樣的「血海深仇」一樣會算到秦始皇的頭上。
此時的「秦始皇」看似成為了當時最有權勢的人,最風光無限的人,實則他也是面臨危險最多的人;噩夢和戰舞肯定嚇不倒這位身經百戰的秦始皇,只有潛在威脅才是他最大的敵人。秦始皇想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最快,最直接的辦法就只剩下收納散落民間的大量武器;當然,這種辦法治標不治本,「秦始皇」仍舊保證不了自己絕對安全,但最起碼會把這種「潛在威脅」的程度稍稍降低一些。
但是,直接下令「收繳武器」就顯得秦始皇害怕了,因此「十二銅人」也就應運而生;這樣既能藉助「金人」彰顯威嚴,同時也達到了「收繳武器」的真實目的。只可惜,這「十二金人」隨著秦始皇的離世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考古專家稱,這十二銅人很可能也在「驪山陵」中,相信未來開啟秦始皇陵的那一刻,神秘的「十二金人」就可以重見天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