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克卜勒 感謝你告訴我們不孤獨

2020-11-23 cnBeta

我們已經知道系外行星確實是存在的,但到底有多少恆星有行星環繞?這些行星裡有像我們的地球一樣的行星嗎?甚至,會有哪個行星上有生命居住嗎?

新世界的大門已經打開,但想要繼續探索還需要招募一位勇敢而勤奮的獵手——從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就開始規劃一顆專門用來搜索系外行星的探測器,這就是後來的克卜勒探測器[1]。

然而,一方面是技術和精度上的限制,一方面是經費上的捉襟見肘,這個系外行星搜尋提案屢次被否決。直到2000年,屢經修改後的克卜勒任務第5次提案終於在26個候選提案中脫穎而出,被NASA的知名摳門項目Discovery項目選中......和另外兩個提案一同參加下一輪三進二的選拔…...

2001年12月,克卜勒探測器最終被選中成為Discovery項目的第10個任務,獲得了3億美元的預算支持(最終花費了5.5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同時被選中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探索小行星帶的黎明號探測器,兩顆探測器原計劃都是在2006年發射[2,3],但由於預算的問題,兩顆探測器都沒能如期發射,而是分別延遲到了2009和2007年。

2009年3月7日,幾經坎坷的克卜勒探測器終於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搭載克卜勒探測器的德爾塔II火箭點火。來源:NASA[4]

這顆以克卜勒三定律的提出者,偉大的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命名的探測器,職責是持續搜尋新的系外行星。

而它更大的野心是:尋找地球的同類。更準確地說,是尋找太陽這類的恆星周圍有多少和我們的地球差不多大,又位於宜居帶中的巖質行星。

勤奮搜尋

在克卜勒任務正式通過之前,人們只發現了大約80顆系外行星,而且全部都是類似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這是因為越大的天體越容易被發現。而克卜勒探測器則把目標提高到了能探測到和地球差不多大甚至更小的天體。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克卜勒探測器採用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搜索方法——「凌日法」。

凌日法的原理很簡單:

一顆恆星發出的光如果沒有遮擋的話應該會始終都一樣亮,也就是說,亮度曲線是一條直線。

但當有行星飛過時,會遮擋一部分恆星的光,那麼在這段時間裡觀測到的恆星亮度會變小。當行星飛過之後,會在恆星的亮度曲線裡留下一個U型缺口。

為了找到這些「缺口」,克卜勒需要始終盯著同一片天區反覆觀測,然後對比觀測數據中的亮度變化。而且發現一次「缺口」還不夠,同樣的凌日事件重複觀測到3-4次以上,才能最終確認確實有一顆系外行星。

因此,克卜勒探測器的設計軌道是一個環太陽軌道,而且在環繞太陽的過程中始終朝向同一個方向。這個軌道的平均半徑和地球軌道半徑相當,但不在黃道面上的,以免受到太陽光的影響。

克卜勒探測器第一階段的軌道和指向。來源:維基

不知道細心的你有沒有發覺,克卜勒探測器發現的許多行星都是位於天鵝座方向的,那當然不是因為這個天區的行星特別多,而是因為在最開始的四年,克卜勒探測器始終只指向天鵝座和天琴座那一片方向,總計追蹤的恆星超過15萬顆。

克卜勒探測器第一階段持續觀測的天區:天鵝座(Gygnus)和天琴座(Lyra)方向。來源:維基

在克卜勒任務的頭四年裡,這顆探測器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這片天區裡搜尋著,積累了大量的探測數據寶藏,留待科學家們慢慢挖掘。

再煥新生

克卜勒探測器原本的設計壽命只有3.5年,這也是Discovery項目的平均壽命。然而,由於克卜勒探測器的實際探測精度沒有達到原本的預期,項目組的評估認為克卜勒探測器必須持續觀測到2016年才能達到原本的任務目標。不過好在克卜勒也確實運行良好,因此2012年11月,NASA正式宣布克卜勒初期任務結束,開始長達4年的拓展任務[6]。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克卜勒遇到了和黎明號一樣棘手的問題——動量輪開始相繼壞掉了。

克卜勒和黎明號一樣,都是用動量輪控制探測器的姿態的。克卜勒可以一直保持環繞太陽的運行,這不需要動力來維持軌道,但如果想要始終保持指向同一個方向觀測,卻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朝向——最起碼需要三個動量輪才行(三個垂直的方向各一個)。

也和黎明號一樣,克卜勒也帶了四個動量輪,也就是說,壞一個是沒有關係的。因此當2012年7月14日第一個動量輪壞掉的時候,科學家們依然認為克卜勒探測器是健康的,是可以繼續正常工作的。

然而好景不長,2013年5月11日,拓展任務開始才半年,克卜勒探測器的第二個動量輪也壞掉了[7]。雖然在短期內,克卜勒可以向黎明號一樣採用推進劑+動量輪的混合模式來維持原本的姿態,但在對動量輪嘗試修理無果之後,NASA還是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

2013年底,一個名叫K2的觀測方式被提出,K2的意思是「克卜勒的第二春」(Second Light)。這個創造性的觀測方案提出利用太陽光壓配合兩個還能工作的動量輪維持姿態穩定,而同時隨著太陽角度的變化,大約每80天就要利用推進劑調整一次姿態,以重新達到與太陽光壓的平衡角度。也就是說,克卜勒探測器將會以約80天為周期觀察不同的天區(每個區域的觀測稱為一個campaign field)[8]。

K2方案在2014年5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這意味著克卜勒探測器續命成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2014-2018年克卜勒K2階段一共觀測了20個測區(包括測試周期)。來源:NASA[9]

但強行續命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和黎明號一樣,克卜勒探測儀也同樣免不了油盡燈枯的宿命——一旦燃料耗盡,就意味著克卜勒任務的終結。

頑強的克卜勒又硬生生撐了好幾年。

更令人揪心的是,克卜勒的最後一程讓人悲欣交集、提心弔膽,尤其是進入K2的第17個觀測周期,燃料已經開始見底之後——每一次姿態調整,都是一趟鬼門關,撐過這一次,又能多活80天。

終於,在2018年9月26日完成K2的第19個觀測周期並成功傳回數據之後,克卜勒沒能再開啟第20個觀測周期。

2018年10月30日,NASA正式宣布克卜勒探測器耗盡燃料,任務結束。

而18年前一起獲批的黎明號探測器,也在一直掙扎在油盡燈枯的邊緣之後,於2018年11月1日耗盡燃料,結束任務。

誰也不會想到,兩顆探測器會以這樣一種奇特的緣分相伴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戰功赫赫

在2001年底,克卜勒任務正式通過之前,人類只發現了約80顆系外行星。

而到了2018年底,人類已經確認發現了約3800顆系外行星——其中有2662顆都是克卜勒探測器發現的,佔了70%。

9年多的飛行,觀測了53萬多個恆星系統,確認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來源:NASA[10]

克卜勒探測器告訴我們,系外行星是普遍存在的,類地大小的行星也是普遍存在的;克卜勒探測器也告訴我們,行星系統可以有多麼豐富多彩,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可能亟需修改——我們以為是典型的太陽系,只不過是其中一種情況罷了。

豐富多彩的系外行星假想圖。來源:NASA

同時,克卜勒探測器留下的海量數據也是一筆巨大的寶藏,留待科學家們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慢慢發掘,比如去年底發現的第一個和太陽系一樣擁有八顆行星的Kepler-90,就是挖掘舊數據找到的。

擁有8個行星的克卜勒-90,其中克卜勒-90i是去年新發現的。來源:NASA

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克卜勒也確實留下了一些遺憾。

克卜勒的探測相對而言是粗糙的——測光精度不高,信噪也不高,許多觀測結果需要和精度更高的哈勃或者其他空間望遠鏡相配合才能得到確認。

克卜勒的終極追求——對「宜居地球」的追尋也還沒有得到確定的答案。

確實,克卜勒發現了很多質量和地球相當的巖質行星,也發現了很多位於對應恆星宜居帶中(也就是溫度不冷不熱可以允許液態水在表面穩定存在)的行星。但同時滿足要求的並不多[11]:

  • 比地球小的巖質行星克卜勒-20e,太熱了不在宜居帶中;

  • 位於太陽類恆星的宜居帶中的行星克卜勒-22b,太大了很可能沒有固態表面;

  • 大小和地球相當、有固態表面、位於宜居帶中的中的行星克卜勒-186f,環繞的恆星卻是一顆紅矮星,大小和質量都只有太陽的一半,溫度也比太陽低得多;

  • ……

一些可能的宜居行星假想圖。來源:NASA Ames/W. Stenzel [11]

但很難因此而否定克卜勒的功績。作為人類第一顆職業行星搜尋探測器,克卜勒就像一個裝備簡陋的獵手,在人類探索太陽系外的洪荒歲月裡,單槍匹馬地一頭扎進了宇宙的黑暗森林之中——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去責怪獵槍的質量太差。

結語:薪火相傳

結束任務後的克卜勒探測器,還會繼續停留在環太陽軌道上,只是永遠沉睡了。

慶幸的是,克卜勒探測器的繼任——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已於今年4月發射升空,接過了克卜勒探測器的火炬,而且短短幾個月就已經發現了3顆系外行星。

TESS探測器的假想圖。來源:NASA

薪火相傳。來源:NASA

再然後,還有以詹姆斯·韋伯號為首的許多空間望遠鏡會在接下來的數年裡相繼發射,以不同的方法和視角去探索系外行星的方方面面——這些新的獵手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驚喜。

但克卜勒的地位依舊是不同的。

是發現了2600多顆系外行星的克卜勒探測器,真正讓我們開始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星空——

曾經,那只是一個個遙遠而陌生的亮點;

而現在,我們知道那一個個亮點裡,也有著和我們的太陽系一樣甚至更加豐富多彩的行星甚至衛星世界。

紀念克卜勒探測器退役的作品《A New View of Our Starry Night》。來源:NASA [13]

再見克卜勒,感謝你告訴我們不孤獨。

 參考文獻:

[1] NASA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Kepler Mission

[2] NASA | NASA AMES』 KEPLER MISSION SELECTED FOR DISCOVERY PROGRAM

[3] NASA | JPL Asteroid Mission Gets Thumbs Up from NASA

[4] NASA | Kepler's Launch

[5] NASA | Exoplanet and Candidate Statistics

[6] NASA | NASA's Kepler Completes Prime Mission, Begins Extended Mission

[7] NASA | Kepler Mission Manager Update

[8] NASA | K2 Campaign fields

[9] NASA | Kepler Mission Manager Update: K2 Has Been Approved!

[10] NASA | Kepler By the Numbers – Mission Statistics

[11] NASA | Searching for Habitable Worlds

[12] Mullally, F., Thompson, S. E., Coughlin, J. L., Burke, C. J., & Rowe, J. F. (2018). Kepler’s Earth-like Planets Should Not Be Confirmed without Independent Detection: The Case of Kepler-452b.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55(5), 210.

[13] NASA | A New View of Our Starry Night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ID:haibaraemily_planets),作者:haibaraemily,出品:科普中國,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再見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再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美國航天局周二在一份聲明中寫道,美國宇航局歷史悠久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它在遙遠的恆星系統中發現了近2,700顆系外行星,在耗盡燃料後正式退役。「八個推進器中已經有一個表現出不可靠的問題,但該團隊估計,在精確指向點火期間,可以簡單地移除推進器可能會導致系統損害,」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發言人艾莉森霍克斯上個月告訴太空新聞。「結果這些變化正在發生。」據Space.com稱,他們確認其儲備資源已於兩周前用完。
  • 周深用全新編曲《化身孤獨的鯨》這首歌感謝相識相伴守護的歌迷們
    「我的背脊如荒丘,而你卻微笑擺手,把它當成整個宇宙」。全新的編曲下,周深用這首歌,感謝相識,感謝相伴,感謝歌迷們,一路走來一起成長,踏著歌聲。願每一個孤獨的人都能被溫柔的歌聲撫慰,能在周深出道六周年時聽到周深重新演繹的《化身孤島的鯨》真是太幸福了。
  • 沒有人是一顆孤獨星球:你知道克卜勒定律嗎?
    沒有人是一顆孤獨星球:你知道克卜勒定律嗎?你知道克卜勒定律嗎?也許你會說不知道,可我若說克卜勒定律,每個學過物理的就都知道了,克卜勒定律又稱為克卜勒定律,是最初的行星運動定律。太陽系中,每個繞著太陽轉的天體,在茫茫宇宙裡必定有著另一個天體在特定的位置,用特定的時間,與太陽的連線掃過同樣的面積。所以沒有人會是一顆孤獨星球啊,你也會找到獨屬於你的小星球。
  • 「克卜勒-22b」和地球很像,如果那裡有外星人,我們能聯繫到嗎?
    「克卜勒-22b」是一顆和地球很像的行星。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顯示,「克卜勒-22b」的主恆星是和我們的太陽一樣的黃矮星,而且它也正處於這顆黃矮星的宜居帶。通過分析,科學家們認為,「克卜勒-22b」的表面平均溫度為21攝氏度,液態水可以其表面大量存在。
  • 克卜勒比以往發現了更多的行星
    「這給了我們希望,在那裡的某個地方,圍繞一顆與我們一樣的星星,我們最終可以發現另一個地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通過捕捉行星在其恆星前方或過境時發生的亮度降低信號來識別行星狀態的候選者。研究人員分析了結果,以驗證可疑的行星。
  • 中甲廣東華南虎宣布解散:感謝有你,江湖再見
    圖片來源:廣東華南虎俱樂部微信公眾號廣東華南虎官方發布了一篇標題為《感謝有你,江湖再見》的文章,文章中寫道:「時日有序,聚散有時。天涯未遠,歲月無虞。感謝有你,江湖再見。」隨後球隊境況急轉直下,球員們沒有等來俱樂部的歸隊通知,俱樂部一則1.8億的轉讓公告讓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因為轉讓費用太高,很多意欲接手的企業都望而卻步。直到中國足協規定的提交球員工資確認表的那一天最終到來,廣東華南虎還沒有等到準備接手的企業,無奈之下,廣東華南虎沒有提交球員工資獎金確認表。(來源:中國新聞網)
  • 克卜勒-452b行星:地球「大表哥」而非「備胎」
    據英國《衛報》報導,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約翰格·倫斯菲爾德當天興奮地宣布「地球大表哥」的誕生,「克卜勒-452b是地球的孿生兄弟,也可稱之為地球2.0。」NASA也在一份聲明中肯定地表示,這是人類在尋找「另一地球」道路上裡程碑式的發現。  「現在地球不那麼孤獨了,因為有個新夥伴剛剛出現。」
  • 我終將感謝這份孤獨,從此不懼一個人,孤獨給了我時間去思考獨處
    孤獨是一個普遍的心理活動。天下沒有不孤獨的人,區別在於孤獨的程度有別。草木之人孤獨,明星大腕也孤獨。孤獨意味著,你在思考、在探索、渴望關注、交流和共鳴。然而,人的思想好比容貌,各不相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 韶華向遠,浮生未歇,感謝你曾來過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與同行,不求曾經的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見你」。或許在你看來,我只是你路上的一個夥伴,如同路人一般,或有或無。你有你的人生,我也有我的旅程。到最後,就這樣靜靜的拂袖而去。剎那間的歡喜,也只停留在某一時分。我很開心,能在我最孤獨的時候遇見你。韶華向遠,浮生未歇,感謝你曾經來過我的人生。讓我在這個年紀遇見最好的你,不求結局如何,但感謝命運讓你我相遇。
  • 感謝NASA,幫我們發現了地球的「大表哥」
    位於華盛頓的,NASA科學任務委員會(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行政官John Grunsfeld說:「在我們發現首顆系外行星20周年之際,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發現了與我們地球和太陽類似的行星和恆星,這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將使我們離發現地球2.0又近了一步。」
  • 他被稱為「天空立法者」,細說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
    你對頭頂的星空,也就是浩瀚宇宙是否充滿著好奇呢?其實對於那些有志於探索宇宙奧秘的人來說,最大的一個困難也許就是宇宙太廣闊,而我們人類太渺小了,我們既不能像傳說中的神仙那樣,在一個全局的視角觀察宇宙,也不能對它實施可控的科學實驗,不過人類精神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不服輸,科學家們的心中有著一股雄心壯志,要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宇宙,了解宇宙。
  • 宸汐緣不說再見,張震發文表示感謝,張海宇的發文內容令人淚目
    宸汐緣不說再見,張震發文表示感謝,張海宇的發文內容令人淚目!文|娛樂不必太認真由著名導演林玉芬執導,張震,倪妮,張海宇,張芷溪,李東學等人聯袂主演的仙俠愛情劇《宸汐緣》已經完美收官。所以劇有終,緣不散,宸汐緣我們不說再見。《宸汐緣》的結局雖然圓滿,靈汐和九宸最終終於走到了一起。但是在最後兩集的劇情中,卻還是有令觀眾不滿意的地方。追其原因,還是因為結局有些太倉促,很多內容都沒來得及交代。例如最明顯的兩處就是,九宸來到縛靈淵下後,元瞳突然就滿身帶傷的來到了九宸面前,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可能被劇組給剪掉了。
  • 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正式退役!
    據NASA報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耗盡所有調整姿態用的肼燃料後,已停止科學運作,正式退役。至此,這項運行了近10年的偉大任務宣告謝幕。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江湖人稱系外行星獵手,是NASA專門用於探測系外行星的太空望遠鏡,為人類系外行星探測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現在,終於來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 克卜勒望遠鏡:燃料即將耗盡,時候準備說再見了
    在NASA最近發布的一份新聞稿中,克卜勒望遠鏡系統工程師查理‧索貝克(Charlie Sobeck)說:「現在我們估計,克卜勒的燃料箱大概會在幾個月內枯竭——不過它之前的表現已經讓我們驚豔了!因此,儘管我們預期克卜勒的飛行任務很快就會終結,但只要燃料還允許,我們就會繼續執行觀測任務。
  • ...生命,452b,克卜勒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科技改變未來
    「我們不再孤獨!」「活久見!」「要步入新世紀了嗎?」「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愚蠢的人類再見我要回母星了。」「黑暗森林!外星人的攻擊正在路上!」「人類禍害了一個地球還不夠,又要禍害另一個去麼?」「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是不是也還單身著……」非常令人感動的腦洞,然而少年們,你們想太多了。
  • 畢業不說再見句子合集 畢業青春不散場經典留言語錄
    我們都不擅長表白,那些寫下的畢業語錄,總會讓我們笑著流眼淚!青春不散場,我們不說再見。  南風又輕輕地吹送,相聚的光陰匆匆。­  與你同行,回想起我們曾擁有過的共同理想;與你分手,憧憬著我們重逢時的狂歡。­  好想和你糾結在一起,快樂痛苦悲傷哀愁,一切的一切都糾結在一起,我們的緣分也就一生一世了,但是人生難免分離,畢業了,祝你笑意一如往昔!
  • 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 DNA:35% 的孤獨寂寞來自基因遺傳
    北京時間1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孤獨已經寫入我們的DNA,它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人們的孤獨感35%來自於基因遺傳。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作者表示,這些基因仍然對我們周圍世界產生反應,因此你的DNA並不一定會讓你感到孤獨。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我們每個人由於基因遺傳了父母對社會需求和敏感程度,我們對社會交際的滿意程度也各不相同。當然,基因不是簡單的作用於人體,而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決定了人格的各個方面。②對孤獨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首先,獨自一人並不一定意味著孤獨。單身生活也自有它的快樂之處。祈禱和冥想、研究和寫作、跟大多數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一樣,這些都需要人們長時間保持獨身一人的狀態。其次,善於交際也不一定意味著不孤獨。
  • 孤獨的行星:異形'熱土'有幾個朋友
    「在太陽系中,以及克卜勒發現的大多數行星系統中,行星往往非常接近,」研究的主要作者,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天文學家傑森史蒂芬說。相比之下,如果地球像一些孤立的系外行星一樣孤獨,「我們最近的鄰居將超出土星的軌道,」史蒂芬說。「在相鄰的行星之間產生如此廣泛的分離需要一些不尋常的東西。」
  • 我們身邊真有「克卜勒」星人?
    原標題: 我們身邊真有「克卜勒」星人?日前,一篇《NASA(美國宇航局)再被洩猛料:很多高智地球人可能就是「克卜勒」星人》的文章在微信圈裡瘋傳,點擊量超過了微信能顯示的最高數,許多網友大呼終於為自己的「笨」找到了理由,原來與學霸們並不是一個星球的產物。這消息是真的嗎?其實,具有一定科學素養的人很容易發現這個消息屬於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