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江第一港」瀏河港赫赫有名,它位於江蘇蘇州太倉市瀏河鎮。而瀏河鎮則是長江尾的最後一個小鎮,也可稱為「東海入海第一鎮」、「江尾海頭第一鎮」,更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古代漕糧北運的重要出海港口,開展對外貿易時諸國商船聚集地,號稱「六國碼頭」。
航拍新瀏河新面貌 瀏河宣傳辦攝 圖片來源:文明太倉網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
鄭和為何對太倉情有獨鍾?因為太倉劉家港是一座天然深水良港。它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長江入海口,被稱為「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門戶」。元朝時這裡就「潮汐洶湧,可容萬斛之舟」,常年不淤不凍,很少有風暴侵襲。明初,劉家港被立為軍漕基地,設立船廠、儲備糧食,並在周圍建立倉庫91座,每年盡收江南蘇、松、杭、嘉、湖5府糧食數百萬石,俗稱「百萬倉」。這無疑為鄭和兩萬多人的龐大船隊的後勤保障提供了方便。此外,太倉是離明朝都城南京最近的臨海港口,便於朝廷和船隊取得聯繫,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天妃宮是瀏河鎮最負盛名的古蹟,舊稱靈慈宮。明代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啟航前,必先在此進香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航海平安,並於七下西洋結束後在此親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
不乏老字號特色美食
瀏河鎮的繁華有「小上海」之稱,不乏數家老字號特色特產。
萬茂醬園歷史久長,清同治年間,本鎮儒商朱湘舟開設,後為其孫朱屺瞻主管過一段時間。櫃檯裡貨架上整齊碼放著商品,有鹹、甜辣醬、醬菜、黃酒、白酒、豆油、菜油、麻油等,罈罈罐罐、陶缽、缸盆,以及提子、桿秤、盤秤等計量器具。
東昇翔食品店,由吳縣陸墓人蔡雪塵於1920年開設,地址鎮中心街十字弄口,兩開間門面,以經營糕餅糖果著稱,內有糕餅工場,店員職工20餘人,以自產自銷為主。業主曾學習蘇州名店採芝齋,有一手絕活,生產椒鹽桃片、杏仁酥、襪底酥、芝麻棗泥餅、粽子糖、寸金糖、蔥油酥糖、肉餃、酒釀餅、豬油米花糖等。
聚興館,是本地婦孺皆知,名聞江南的百年老店。聘請名廚掌勺,烹飪長江四鮮(銀魚、刀魚、鮰魚、鰣魚)特色菜,再加海鮮魚(黃魚、帶魚、鯧魚、馬鮫魚、梭子蟹),各地商人慕名而來品嘗,生意興隆,名聲大振。後店主扶助其子倪崇山經營,15年苦心經營建新樓。鎮上、外地富商接踵而來,門庭若市。
小橋流水人家 最美古鎮風光 俞正修攝 圖片來源:文明太倉網
老街新貌依舊風情萬種
如今走在瀏河古鎮的老街上,這條老街已經經過了改造,但這裡的建築卻依舊保持著原有的風格。
據了解,在瀏河古鎮改造的過程中,也同樣注重對古橋風貌的修復還原。位於中心街老瀏河上,南北走向的老浮橋古稱寧海橋。作為瀏河鎮較有名的橋梁之一,老浮橋也被列為瀏河古鎮保護工程中的重點修復對象。
除了老浮橋,沿瀂漕河還改造了永安橋、中間橋、水帶橋等6座橋梁,同時還新建了幾座仿製古拱橋。
此外,瀏河鎮利用毗鄰上海、長江岸邊的區位優勢,挖掘長江旅遊資源,振興鄉村旅遊經濟。在該鎮七十二家村路口江堤內,一直有一片200畝的墾荒地,環境面貌很差。為推進農旅融合,打造七十二家村田園旅遊綜合體,瀏河鎮對這片荒灘進行規劃,改造成花海。經過前期荒地退耕清理,之后土地平整、開溝建渠、人工播種,花費約20萬元,種上滿天星、百日草、波斯菊等10多種花卉,花期可從5月至11月。
如今,從江堤上遠望,仿佛進入了花的海洋,在這裡可以呼吸百花的芳香,拍下美美的照片。周末雙休高峰期間,每天吸引近千名上海遊客前來賞花留影、飽覽長江美景。下一步,瀏河鎮將以原鄉、生態的打造手法,整合域內資源,將以景觀農業營造大環境,通過「農業+旅遊」,讓鄉村旅遊「火起來」。
來源:騰訊網、新浪網、荔枝網、馬蜂窩網
審核:殷黎 主編:李璐 責編: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