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2021-01-21 攝遊蜂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

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雖然這裡曾經是萬裡長江第一港,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歷史是很輝煌的。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有一些商業開發但效果不大,遊客比較少,景區維護一般。但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古鎮反而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狀態,更值得去遊覽觀賞。

古鎮遊覽導圖,推薦線路:北門進去,先沿中心北街遊覽,到底後右轉,沿河西街返回,預計1個小時左右。

先來看看太倉當代畫家邢少蘭先生的《六國碼頭通商圖》,再現了瀏河古鎮在元末至明清期間的繁華景象。以下是摘選的圖片:

古鎮北入口及牌坊

左側是個小型免費停車場

側面的弄堂

航海文化展示牆

瀂漕塘

永安橋

老浮橋

這個蘿蔔絲餅,樣子很好看,味道也非常不錯的

老浮橋側面

水帶橋,沿此可去河西街折返了

看到路標上,河東側還有一個天妃宮,便掉頭先去看天妃宮,再回到這裡折返

天妃宮,舊名靈慈宮,俗稱娘娘廟,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即1123年,曾為元代四大媽祖廟之一。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時,必摔舟師將領在此進香祈福,為我國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蹟地之一。

進去需要香火費10元。

返回到河西街上

婁東米酒文化館

範公亭、範公井,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範仲淹,曾在瀏河治理水患,為紀念他而建的。

相關焦點

  • 瀏河古鎮——「江尾海頭」第一鎮
    「萬裡長江第一港」瀏河港赫赫有名,它位於江蘇蘇州太倉市瀏河鎮。而瀏河鎮則是長江尾的最後一個小鎮,也可稱為「東海入海第一鎮」、「江尾海頭第一鎮」,更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古代漕糧北運的重要出海港口,開展對外貿易時諸國商船聚集地,號稱「六國碼頭」。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江蘇太倉沙溪古鎮以完整的河二街三橋一島為建築風格,保持著古老獨特的江南水鄉古鎮的結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典型的帶狀水鄉町,沙溪古鎮境內保存著明清時代的臨水建築和古老的街道,有古老的小巷、古老歷史的古橋和許多文化名人的故居,現在已經登記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後備名單,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劉家港是隸屬於劉河鎮的一個大型港口,同時劉家港也是屬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太倉。
  • 徵稿|「鄭和杯」大美瀏河全國攝影作品展
    元代時漕運勃發,海貿繁榮,被譽為「六國碼頭」,是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瀏河,人文薈萃,是中華玉聖陸子岡,婁東畫派王時敏、王原祁,百歲丹青大師朱屺瞻,「綠化之父」傅煥光,物理女王吳健雄,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邵濱孫的家鄉。
  • 江蘇一市,曾是皇帝糧倉,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於此
    文/史間一壺酒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都可稱作一次壯舉。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嗎,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的呢?那就是江蘇太倉的劉家港,今天就來帶大家去太倉看一看。太倉位於江蘇和上海之間,隸屬於蘇州,和周圍的崑山、張家港等縣市比起來似乎沒有多大的名氣,但太倉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卻離國際大都市上海更近一些。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家
    雖然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讓中國被世界的發展遠遠拋在了後面,但是在明朝時期,中國的海權無比的強大,關於這點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鄭和七下西洋,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卻 很遺憾,雖然鄭和是個偉大的人物,但是關於他的出身資料目前還是比較匱乏。
  • 中國鮮為人知的民間航海史 汪大淵下「西洋」
    當然,最有名的是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其中明確標明了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鄭和之前,元代還有個叫汪大淵的航海家,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島夷志略》,記載了他海外遊歷的見聞,其中就包括菲律賓,也包括現在的澳大利亞。
  •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3、鄭和有一定的航海和造船知識。 4、鄭和既是伊斯蘭教徒,又是受了戒的佛家弟子。 5、鄭和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下西洋前出訪日本的活動中,充分地表現出來。 所以,當成祖的近臣劉斌意舉薦鄭和出任下西洋統帥時,成祖當即採納。
  • 受明太宗委派的航海家鄭和為什麼不採取西方國家殖民模式
    鄭和航海規模龐大,航行距離之遠堪稱歷史之最。 15世紀開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開啟了殖民模式,到處劃分殖民地掠奪資源。到1960年全球僅有4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或受到殖民影響。但就在同一時期中國人也沒閒著,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派遣鄭和率領船隊從江南太倉起錨南下西洋。
  • 萬裡長江第一縣——江安
    萬裡長江第一縣—江安,地處宜、自、瀘三市之交,是宜賓東向開放橋頭堡、四川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幅員面積948平方公裡、轄14鎮、總人口60萬人。
  • 成都港獲批!「門泊東吳萬裡船」盛景,要在成都重現啦!市區將有這些碼頭→
    昔日安史之亂後,杜甫在成都寫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如今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萬裡船」的盛景,要在成都重現啦!!成都港也將充分融合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水上旅遊客運,促進交通旅遊融合發展,推進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成都港有助於促進成都平原區域協調發展、融入長江經濟帶。將以旅遊客運為主,適度發展貨物運輸,最終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港口。終於!!成都這個內陸城市也有水上交通了!
  • 鄭和:大航海家精神引領南京走向世界
    徐琦攝他,一生七下西洋; 他,提升了南京的國際地位; 他,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一大壯舉; 他就是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一生七次帶領船隊自南京龍江港起航,到訪南洋諸島、波斯灣、紅海,乃至赤道以南的非洲東部近40個國家和地區,一路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友好關係,深得當地人民的敬重。南京始終是這一偉大航海活動的決策中心和起點城市。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第一到第三次是第一階段。第一次鄭和組織了一支27800餘人的龐大船隊,動用208艘船隻,大小寶船63艘,戰船100多艘,水船、糧船40餘艘。帶著大量的金銀銅錢、貨幣,途經蘇門答臘、阿魯、舊港、滿刺加、小葛蘭,鄭和下西洋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打擊海盜,保護南海諸國遣使入貢,建立起海上的安全航道。鄭和下西洋從未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也很少動用武力。
  • 江蘇文物中的長江故事——流淌古今,在長江中打撈文明記憶
    滾滾江水,孕育了肥沃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孕育了「揚一益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富饒江南,孕育了美麗水鄉、經濟重鎮、人文高地的錦繡江蘇。「人文周刊」在江蘇沿長江城市進行尋訪,從館藏文物和歷史遺存中選取有代表性的長江文物和長江文化遺產,展示江蘇長江文化的深厚與璀璨。
  • 大名鼎鼎的鄭和七下西洋在當時的西洋國家被稱作什麼?
    公元1405年是明代永樂年間大明王朝最鼎盛的年代GIF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以靖難為藉口,奪得天下的明成祖朱棣為了防止建文帝遺黨叛亂,維護這來之不易的盛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為了宣揚國威,維護大明王朝天朝上國的地位,明代初期的外交有意沿襲了元代的模式,雖然在邦交理念上略有不同,但仍然積極地,主動地與藩國發展邦交關係。並對周邊國家採取了不侵佔的態度。為了宣揚國威,同時獲取奇珍異寶,鄭和就這樣開啟了他為期30年的。當然也有的觀點,鄭和下西洋是為了針對貼木耳的帝國,但是鄭和下西洋開始之刻,木兒本人早已去世兩年有餘。
  • 昆明晉寧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紀念航海家鄭和
    央廣網晉寧7月12日消息(記者 張江元)昨天(7月11日)是第十四個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紀念日。雲南昆明晉寧鄭和故裡舉辦2018文化旅遊節,以「傳承精神、揚帆啟航」為主題一併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 探尋鄭和:航海家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鄭和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人?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燕窩王國,春節期間到酒店吃燕窩的、到超市買燕窩送禮的處處可見。一位在馬六甲出生的七十多歲的華人林局紳告訴記者,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竟是明朝航海家鄭和。
  • 文明門是萬裡長江第一門,你知道嗎?
    南溪的歷史悠久,距今有1400多年,古為僰侯國,秦為西南夷地。 臨江 的南大門城樓即文明門,始建於明正德年間。距離川南重鎮 宜賓 府約60公裡,那裡是五糧液和 宜賓 燃面的發祥之地,上遊有 李莊古鎮 ,下遊有 江安 古鎮,南溪僅倖存三座城門,分別是文明門、廣福門、望瀛門。
  • 歷史上的最南端領土——明朝舊港宣慰司,跨越赤道到了南半球
    說到舊港宣慰司,要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明成祖繼位後於1405年開始下西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最大規模的航海行動。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農曆六月十五,以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率領一支高達28000餘人的龐大艦隊自劉家港出航,出使西洋。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開始了下西洋的壯舉。關於鄭和船隊的第一次航海,《明史》記載道:「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佔城,以次遍歷諸蕃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