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6歲時還口吃,他都經歷了什麼,最後逆行成一代「名嘴」?

2021-01-11 文史撞家

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李詠在小時候竟是口吃?

六歲之前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他是如何考上北京廣播學院的?又為何在事業巔峰期隱退,一家三口奔赴米國?

李詠小時候說話有障礙,六歲之前甚至連一句「奶奶」都無法叫出口。後來他發現唱歌可以改善自已的口吃,於是為了克服自已的說話障礙,每天風雨無阻六點準時出現在家附近的小樹林;

「啊啊啊、喔喔喔、咦咦咦」的練聲、唱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喜歡唱歌,於是立志要考上上海音樂學院。可是為什麼後來李詠並沒有以音樂人的身份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而是以一名優秀的主持人身份在舞臺上遊刃有餘呢?

原來在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唱歌練習中,他在某天如往常般來到小樹林準備開嗓時,發現自己說不出來話。李詠立馬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是因為長期過度用嗓,導致聲帶受損,需要休養。這一休養就是整整兩個月,再次開口說話時,李詠發現自己的聲音變得低沉沙啞。

音樂夢無奈破滅。前思後想,李詠決定往廣播方向發展。也許是在廣播方面富有天賦,他竟鬼使神差地考入了千萬正規系統學習過播音學子夢寐以求的北京廣播學院。但進入北廣之後,他沒有珍惜如此難得的學習機會,而是不停地翹課、遲到,在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更是拿了倒數第一的成績。

在某次的日常遲到中,任課老師終於發火了,把他拽到講臺前讓他現在立馬進行發聲考試,不及格的話這門課直接掛科。李詠張口就來,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發字吐音都標準極了,任課老師態度一轉,對下面上課的同學說道:「你們誰要是能達到和他一樣的水平,這門課就過了」。

也許是老師的態度讓李詠找到了自信,從那開始,他開始好好學習,在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拿到了全校第一的優異成績,還拿到了學校最高級別的獎學金。也是因此,他成為了學校首推的參加央.視廣播員考試的人選。

1991年的中.央電視臺招收播音員,全校第一的李詠經過層層篩選進入到了最後一輪。央視當時的臺長、副臺長主持面試,在面試過程中臺長問他小學的奧數題,他達不上來不說,還反嗆臺長,「我怎麼會知道」,在眾人都為他捏把汗時,結果卻又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面試通過了。

面試通過的消息從北京傳到新疆老家,新疆老家是酒席擺了一桌又一桌,鞭炮響了一卦又一卦。可是也許人生就不可能一帆風順吧,李詠接到通知自己還沒入職就被「辭退」了,原因是他靠近央視是佔用了國家人事的幹部指標,李詠慌了,他連忙央求自已的校長、校長几經努力為他爭取到了一個名額。

入職第七天,一個晴天霹靂又打在李詠身上,央視要把他調到西藏工作。對他而言,最著急的是他和女朋友哈文從此要分隔兩地。

李詠當時為了追到女朋友哈文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李詠剛去到北廣時,內心是極其自卑的,因為覺得自己是小地方來的,和那些北上廣的同學顯得格格不入,所以一直都是獨來獨往。李詠的導師評價他:「他內心很豐富,不喜歡跟人打交道,他的個性其實是偏內斂的」。

但在一次階梯教室上課時,李詠注意到了坐在右邊的哈文,下定決心要追到她。為了引起哈文的注意,李詠的表現欲一下飆到了頂格,在一次同學聚會中,他主動邀請了哈文,並趁機告白。在他告白後的幾天內,哈文突然轉變了對李詠的態度。

為什麼哈文會突然對李詠冷淡?李詠最後又是如何抱得美人歸?原來,在李詠告白後的幾天內,哈文的父親來北京探望哈文,孝順的哈文把李詠的告白告訴了父親,而哈文的父親表示強烈反對。

哈文的父親是一名國家幹部,委任狀還是周總體親自提筆寫的,對出身普通的李詠自然是看不上。但李詠沒有因為哈文父親的態度而放棄,他轉念一想,哈文是個孝女,那她的父親必然是個孝子,自己只要搞定哈文的奶奶就勝利在望了。

1989年春節剛過,李詠就提著大包小包來到了哈文的老家寧夏探望奶奶,再後來,更是一有假期就立馬坐車去探望奶奶,把奶奶哄得是喜笑顏開。奶奶這邊已經亮了綠燈,李詠就把哈文的父親當作下一個目標。

在家從沒幹過活的他,在哈文家是又擦桌子又給準嶽父倒茶,最終哈文的父親被李詠的誠心打動。哈文和李詠幾經周轉終於開始了甜蜜的熱戀,可眼看要被調到西藏工作,對熱戀的情侶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考驗。顯然,他們通過了愛情的考驗,李詠回到北京後,兩人就迫不及待地舉辦了婚禮。

愛情修成了正果,工作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是往往好事多磨,回到北京後,李詠被告知播音員沒有空位了,先做幕後吧。幕後的李詠也是風光無限,他的節目年年得獎。但李詠的專業畢竟是個播音員,總是做幕後也不太合適。

1992年一直在等待展示自己的他終於有個在臺前的機會,但他的主持風格因為不嚴肅被頻頻投訴,李詠就一直不願意改變自已,他說:「優秀的主持人不能單單做一個播報員,要充滿人性、人情味。」

1997年他幫朋友為一檔在歐洲風靡的綜藝節目宣傳配音,這檔激情、娛樂並存的綜藝節目讓他找到了適合自已風格。他想要在央視引進這樣的節目,他四處奔走,三個月的努力後仍然沒被認可,因為當時的中國節目風格都是傳統正派宣揚正確價值觀。李詠一籌莫展時,廣告招商人看到了這檔節目的價值。

1998年11月22 日星期天7:15分,這檔名為《幸福52》的節目正式開播,三個月後,火遍全國。憑藉這檔節目,李詠連獲「年度電視節目」、「最佳遊戲節目主持人」、「最佳遊戲節目」三項大獎。後來李詠又創辦《非常6+1》、《詠樂匯》,好評如潮,獲得千萬觀眾的喜愛。而且成功從一個曾經口吃的人逆行成當代主持界的「名嘴」,美國報紙甚至稱李詠為「中國電視的秘密武器」。

但奇怪的是,事業處在上升期的李詠而是帶著老婆孩子去了美國。這是為什麼?難道真如網友所說「狠狠撈了一筆就去美國了?」,李詠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聲始終沒出面解釋過一句。2018年10月29日,李詠的愛人哈文發布一條微博:在美國,經過十七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9日5:20分,永失我愛……

原來,2017年5月,李詠在接受身體檢查時,查出得了癌症。轉去美國進行抗癌治療,外界的爭議李詠一直能看到,但是他什麼也沒說,他不想讓廣大喜愛他的網友擔心。

「假如你的生命還剩下一天,各位,你們會做什麼?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的呆著,我不會有道歉,也不會有離別,更不會有抱怨,我只會有感謝。」是的,他做到了。

最後:你認為李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獨到的見解和評論,一起討論吧!

相關焦點

  • 央視名嘴離職如潮:看著光鮮 待遇大有落差
    記者 丹娜 鄭喬  離職去向  不少人走上從商從政之路  近些年來出走的央視主持人,大眾所熟知的,早期有如王志、張政等,近期則有郎永淳、張泉靈、劉建宏、趙普等,其中還不乏李詠、柴靜這樣的「臺柱子」。僅在央視體育頻道,近來就有5位主持人和解說離開。
  • 為何李詠執意要葬身美國?得知真正原因後,大家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在央視中,同樣也有不少的知名主持人因為身體原因隕落,就比如李詠,他曾經主持的《非常6+1》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同時也陪伴了不少的八零後九零後長大,如今這些孩子們有的已經成家立業,但是卻再也聽不見他的聲音了。
  • 51歲崔永元網上開罵戰:還沒有遇到過對手(圖)
    他看淡央視主持人青黃不接的現狀,還否認要退休的說法,對于越來越「憤青」的言論風格,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新節目重點「較真」  談到新節目和其巔峰時期的《實話實說》、《小崔說事》有何不同時,他表示重點就是「較真」:「我們瞎起名叫『新聞解釋』,希望用有趣好玩的方式與觀眾交流,做老百姓看得懂、站在老百姓角度想的節目。
  • 她是李詠搭檔,卻在當紅時期被央視「退回」,今37歲成這般模樣
    還記得央視主持人的職業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崗位,甚至他們放棄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都要堅持的事業,表面看著他們的生活非常開心,卻沒想到背後的他們生活非常痛苦。每當都上舞臺上,都要鼓起百分百的勇氣,不能在舞臺上出現任何失誤。
  • 李詠最突然,而她離開時只有44歲!
    李詠最突然,而她離開時只有44歲!  世人忙忙碌碌,不過圖四銀幾兩,但疾病在這個時代。實在是太突然,尤其是癌症,要是有很多優秀的主持人,近幾年一直都有主持大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因癌症離開我們的主持人。
  • 臺灣政論節目名嘴「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灣灣媒體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有媒體發現,這名叫黃創夏的名嘴,其實是臺灣深藍媒體人,跟大陸關係不錯,更是經常書寫批評民進黨、蔡英文的文章,在大陸還開過一個叫《野武士》的博客。有大陸網友稱其「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黃創夏的經歷背後其實是臺灣媒體環境的逐漸衰敗。
  • 李詠自曝與哈文婚後想當「丁克家族」,誰知是上天賜給他的天使!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位主持人是誰吧!他關愛了別人卻忘記了關愛自己,他奉獻青春於央視,他堅強抗擊癌症。然而這位主持人卻在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李詠因癌症治療無效在美國去世,享年50歲。李詠為央視奉獻了自己22年的青春,沒有人不熟悉他的,他在《非常6+1》節目中特有的手勢仍記憶猶新!也許是太累了,2013年3月李詠從央視辭職,自此之後再也沒有見過他主持的春晚!李詠的妻子叫哈文,也許你對他的名字很陌生,但是她曾是央視春晚的幕後大領導,歷任3屆總導演。既是李詠工作上的領導,又是李詠家庭上的「領導」,李詠曾笑言,老婆是老闆,自己的工資由老婆發。
  • 「我、我、我……」孩子口吃怎麼辦?醫生給出6條建議
    一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吃,原因多種多樣口吃的發生率在各種文化中都十分相似,約1%左右。據估計,在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吃。有研究顯示,3~6歲是口吃兒童的就診高峰。這可能與孩子們即將進入幼兒園或上學有關,家長在這一時期更加關注孩子的語言狀況。
  • 李詠,被網絡暴力攻擊近2年
    今日,著名電視導演、著名電視主持人李詠的妻子哈文,公布了李詠病逝的噩耗,全網哀痛。在50歲的年紀驟然離世,李詠還太年輕;同時,這個梳著捲髮大背頭,語言幽默生動,多年來未有負面纏身的央視另類主持人,承載了太多90後的童年回憶,著實讓人感慨。李詠逝世的消息一出,哈文的微博評論加轉發已超過80萬,均是安慰與緬懷。
  • 兒童口吃為哪般?
    2010年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國王的演講》,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因為患有口吃症而飽受心理折磨,為了能夠在公眾面前做一場振奮人心的慷慨演講,以撥動萬眾心弦,激發千萬英國軍民的抗擊納粹鬥志,喬治六世在語言導師的指導 下,整整花了6個月來進行艱苦的「魔鬼訓練」,終於在英國民眾面前作出他在位以來最重要的一次
  • 一項研究口吃的實驗,為什麼會被告上法庭
    >但是有一天老師跟他父母說他有口吃的毛病。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聲名鵲起的言語病理學家,根據這個實驗獲得的結論讓他堅定了自己的理論,也總結出了一套治療口吃辦法。在多年以後,溫德爾·詹森自己的口吃也好了,他成了這個領域的學術權威,但是孤兒身上的人生悲劇還沒結束。
  • 李詠去世兩周年,十八歲女兒終於談戀愛了?生前支持女兒早戀
    李詠去世兩周年,十八歲女兒終於談戀愛了?生前支持女兒早戀在李詠老師去世以後,很多曾經喜歡他的觀眾們依然關注著他的妻子和女兒。在社交平臺上,她們經常會回憶起他,每當這時網友們也會想起他在舞臺上的音容笑貌,唯一不同的是他卻永遠看不見這一切了。
  • 造成口吃的神秘原因是什麼?
    馬奎爾自兒時以來就一直患有口吃,但你在和他說話時,根本猜不到這一點。過去25年來,他一直在用一些尚未正式獲批的精神病抑制藥物治療自己的口吃。只有仔細留神,你才有可能注意到他在說一些多音節單詞時會偶有停頓。馬奎爾的「同病中人」不在少數,全球超過7000萬人患有口吃,光是在美國就有300萬左右。也就是說,他們很難控制話音的起始和時長,導致說話總是斷斷續續、反反覆覆。
  • 李詠死因不是癌症?高曉松揭露其真實死因?本人發12字憤怒回應
    「天花板」,其專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趙忠祥、沈力等人都是中央電視臺的一代記憶。    01.1968年,李詠出生在新疆,19歲之前他一直生活在這片大草原上,站在清澈的湖邊,看著天空中飄著幾朵白雲,十分的愜意。
  • 年僅50歲便英年早逝的李詠給了奮鬥的人們一個生命的警示
    李詠是一個很特別的主持人,他身上最具特質的一點便是臉長,人們喜歡拿他的臉「砸掛」,儘管在某些人看來這可能是一個不大的缺陷,但對於李詠來說,這也讓他更加具有辨識度。作為一個名人,李詠給馬未都的第一印象也是臉長,在私下裡,馬未都和李詠有過一些交往,在他眼中,這位臉長的人從不生氣,見人永遠都是眯著眼笑意盈盈。
  • 她本是李詠搭檔,卻在當紅時期被央視「退回」,37歲現狀如何?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對老搭檔,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主持人李詠,但是你們知道嗎?其實在早些年前,李詠身邊有一個黃金搭檔,她就是大家喜愛的主持人王冠。王冠的主持功底是得到觀眾認可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在她事業最高峰的時刻,卻突然被央視「退回」,這到底發生了什麼?
  • 50歲李詠癌症去世,23歲女讀者罹患淋巴瘤:我們都是帶瘤存活的戰士
    她,今年23歲,剛剛畢業工作兩年。就在我還沉浸在這意外和難以置信中時,各大新聞app都開始推送一條消息, 央視前著名主持人李詠癌症去世。這個消息,真是太「驟然」了。 此前不知他罹患癌症,也許久未曾聽到他消息,如今,再有消息,卻是這樣的消息。他才剛50歲。
  • 李詠老師患癌去世:生命不易,請保持善良
    從早上從百度上收到李詠老師去世的消息起,一整天都恍恍惚惚,腦中不斷閃現他波浪形的頭髮,標誌性的笑臉。李詠老師,謝謝您曾經帶給我們的歡樂。圖片來源於網絡甚至一度我還以為是假新聞,為了流量對名人進行編排的事情在網上已經屢見不鮮了。直到翻到他的妻子哈文發的微博
  • 因癌症去世的明星,李詠的去世讓人心痛,而她死後都不能安息
    癌症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病情,但我們的生活中又經常出現,隨著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加,患癌症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一些很年輕的人就因為癌症去世了,令讓絕望的是很多人知道得病之後已經是晚期了,那種煎熬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吧,其實娛樂圈也有很多明星是因為癌症去世的,今天小編就帶你盤點下那些因為癌症去世的明星
  • 留下2億遺產與世長辭,為什麼李詠將錢財留給她,而不是自己妻子
    曾任央視主持人的李詠主理的「非常6+1」「幸運59」等節目深受觀眾喜愛,李詠還多次主理央視春晚,是觀眾喜愛的央視男主持人之一,但遺憾的是,在2018年10月,李詠去世,享年50歲。而且對於他的拜拜,他的家人應該會很痛心。而哈文那一句:「吾愛永失」,感動了大多數人。此時,朋友們才知道,原來李詠之前曾遠赴美國,只是為了治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