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http://www.livescience.com/
2016年1月22日/生物谷BIOON/--根據加拿大的一項新研究,住在建築高層或者中部的人,比起住在高樓下部的人,經歷心臟驟停之後的存活比例較低。這是第一次建立心臟驟停也居住高度之間的關聯性。相關研究發表在《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上。
一旦患者的心臟停止跳動,在進行(使用電刺激)心臟除顫之前,每耽擱一分鐘,生存率則下降7%到10%。此前的研究發現,從開始心臟驟停到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之間會浪費大量的世界,這會明顯降低患者生存率。研究還發現,在高層建築中,急救人員到達建築樓底後,他們往往還可能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趕到患者身邊,這又額外浪費寶貴的救治時間。而且不同的建築也會影響救治人員到達的時間。因為急救人員往往對於建築並不熟悉,從樓底到達患者所在的樓層又會因為建築複雜程度,花費時間有所不同。
加拿大科學家收集了2007年和2012年間,發生在多倫多私人住宅周邊地區的心臟驟停的醫療資料庫。數據顯示,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患者中,居住在三樓及以下樓層的患者,在經歷心臟驟停後的存活率為4.2%,而那些生活在三層及以上的患者心臟驟停的存活率只有2.6%。同時,那些居住在十六層以上的患者,這個數字卻不到1%存活。而生活在二十五樓以上的患者中,經歷過心臟驟停的患者無疑存活。
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垂直響應時間」,並發現,達到以下三樓患者身邊,緊急救援人員平均花了3分鐘,但他們花了近5分鐘才能到達三樓及以上的患者身邊。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可以接受一些心臟復甦相關的訓練,在一些場所提供心臟除顫設備。因為只需要適當的幹預和現場及時的簡單救治,可能會為後來的急救人員留出更多的時間,患者存活概率也會高上很多。(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參考原文:
Cardiac Arrest Deadlier in a High Rise, Study S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