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揭示幽默的深層機制,語義衝突就像量子態疊加

2020-11-25 搜狐網

原標題:量子力學揭示幽默的深層機制,語義衝突就像量子態疊加

幽默感涉及的認知過程竟涉及量子現象。那麼,可以藉助量子力學來揭示幽默的深層機制嗎?

「Time flies like an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 這句話乍一看,好象是說:時光像箭一樣飛逝,水果像香蕉一樣飛逝。其實這句話後半部分的真正意思是:果蠅喜歡吃香蕉。

很多幽默都利用了語言模糊性造成的衝突——比如,同一個詞既可以做名詞,也可以做動詞。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幽默感的產生機制,取決於大腦的認知機制處理這種衝突的方式。

幽默,實際上展示了人類認知速度和靈活性的最高水平。因此,對幽默感機理的研究,或許可以幫助人工智慧取悅人類。然而,心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對人類幽默認知流程的研究進展緩慢,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很難為幽默背後的認知衝突建立模型。

近日,幽默認知機制研究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利亞納·加伯爾(Liane Gabora)和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柯爾斯蒂·基託(Kirsty Kitto)基於量子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幽默模型。他們已將這種模型應用於雙關語和卡通幽默的研究中。

對幽默的建模,基本問題在於:在同一時間,處理2個或以上的語義衝突。

舉個例子。紀曉嵐與和珅同朝,紀曉嵐為侍郎,和珅是尚書。一次,二人同飲,和珅指著一條狗問:「是狼(侍郎)是狗?」曉嵐還擊:「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這裡,「上豎」是個動詞,「尚書」是名詞。這就產生了語義衝突。語義衝突處理,要求大腦在同一時間,維持兩個衝突的語義。

加伯爾和基託表示,這個過程很像量子態疊加:同一個物體,在某時刻,同時存在於2個位置。只有當進行觀察時,量子態坍縮,物體的位置才會被確定。

加伯爾和基託認為,量子態疊加背後的數學模型,也可以用來描述語義衝突。注意:這並不意味著幽默的認知過程依賴於量子現象,只是描述量子現象的模型被用來描述語義衝突。

幽默感能否產生,內容至關重要——取決於表達方式、聽眾所處環境等因素。理論上,量子模型可以把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最終計算出聽眾理解內容並產生幽默感的概率。

之前主流的、基於經典概率論的語義模型認為:一個雙關語的幽默程度,等於這個雙關語的每個語義的幽默程度之和。加伯爾和基託認為,實驗結果與經典概率模型預測結果之間的偏差可以用量子模型來解釋。

加伯爾和基託對85名學生進行了測試,給他們一些雙關語,讓他們從1-5打分。5分為最幽默。實驗結果確實和經典概率模型的預期果然有顯著差異。

但是,觀察到的偏差是不是實驗方案的漏洞造成的?加伯爾和基託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偏差證明,較之經典概率模型,量子模型能更準確地描述幽默的過程。

但是其他科學家持謹慎態度——經典概率模型跟實驗結果有偏差,並不意味著量子模型就能有更好的效果。他們更傾向認為,實驗結果是實驗方法缺陷導致的。加伯爾和基託也承認,他們的實驗中,並沒有把詞語的全部可能含義納入考慮。

但是,問題在於,目前沒有辦法測量一條語句的所有語義的幽默度。因此,對於幽默的產生機理,科學家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編輯:離子心

參考: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03948/the-curious-case-of-the-quantum-theory-of-humor/?set=603941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國唯一版權合作方,任何機構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及翻譯。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義舉

一個魔性的科幻號,據說他們都關注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量子疊加真實存在,科學家「拍攝」到了量子疊加態消失的過程
    實驗結果用動畫GIF進行總結,該GIF顯示了在百萬分之一秒內離子的量子態發生了什麼。通過三維坐標顯示量子狀態。條的高度指示可能的量子態的疊加程度。影片展示了在測量過程中某些重疊是如何丟失的,以及這種丟失是如何逐漸消失的,而其他的重疊則保留在理想的量子測量中。圖片:F.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物理學中有些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性原理,就源於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其原理是什麼?量子糾纏是指量子態的一種性質。它是量子力學疊加原理的後果。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
  • 意想不到的量子態!控制量子:揭示了量子如何相互作用的細節!
    但在量子力學中,卻是完全不同的,在單量子粒子、雙粒子和三粒子系統中,發生在這個地方的行為,可以強烈地影響遠處的另一個量子粒子。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量子系統部的研究人員與都柏林大學學院和達勒姆大學合作者一起,模擬了其中一個系統,揭示了量子態是意想不到的(粒子在孤立系統中的排列方式)。其研究結果發表在《新物理學》期刊上,可以應用於量子技術。
  • 其實量子力學本身是對實驗現象的波函數演算
    原本量子力學的表述所針對的就是測量。它也是可以被推倒的。首先,物理學一開始是沒有測量這一步的,後來是量子力學才出現了所謂的測量問題,並且引入了波函數來描述薛丁格方程的波函數解。這時候只要加強對測量過程的不確定性改正就可以消除誤差,可以考慮使用量子損耗進行歸一化。但是量子損耗也並不是簡單的把量子態的不確定性歸一化,而是把測量過程的不確定性歸一化。這就需要把量子態的不確定性加入到位置和動量本徵態的自由度中。然後利用洛倫茲變換進行矯正。所以我覺得你問的量子力學是否不允許意外的現象存在於實驗世界,這個實際情況在量子力學的實驗世界中是存在的,甚至是意外性一直存在的。
  • 控制量子:揭示了意想不到的量子態,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細節
    但在量子力學中,卻是完全不同的,在單量子粒子、雙粒子和三粒子系統中,發生在這個地方的行為,可以強烈地影響遠處的另一個量子粒子。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量子系統部的研究人員與都柏林大學學院和達勒姆大學合作者一起,模擬了其中一個系統,揭示了量子態是意想不到的(粒子在孤立系統中的排列方式)。其研究結果發表在《新物理學》期刊上,可以應用於量子技術。
  • 量子糾纏是由一個單體系統產生而來的,它們具有特定特性的量子態
    本文將簡單介紹量子糾纏的幾種內容:量子糾纏的本質,量子糾纏的現象,量子糾纏的特性以及多粒子糾纏的量子通信的作用。另外還將介紹量子通信(特指用於發展於安全距離的量子密鑰分發)。最後還會與量子測量等進行簡單的介紹。量子糾纏測量通信特性量子通信,糾纏的本質上圖是芝加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分別展示的幾種不同的量子糾纏,相互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
  • 科學家將觀察到量子力學下的疊加態!
    疊加態是量子物理中最令人費解之處,違背我們的物理常識。從雙縫實驗到薛丁格的貓,均是如此。然而,在疊加態中物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一旦被觀察,疊加態就會塌陷,從而無人知曉疊加態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在一個明顯的僵局中停滯不前:如果不觀察疊加態,他們就不能準確地說它是什麼;但一旦他們觀察疊加態,它就消失了。查普曼大學的以色列物理學家Yakir Aharonov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的要點是:在觀察粒子之前,就推論出結果。
  • 量子力學為何如此詭異?
    哥本哈根學派的補刀「嫁接」,造成確定性的薛丁格方程「樹杈上」,開出概率性質的波函數「奇葩」,致使量子力學陷入無法自洽的困境。量子迷霧量子力學是繼相對論之後,20世紀物理學取得的重大的成果,也是被眾多的實驗所證實,描述微觀領域現象最精確的理論。
  • 「量子糾纏」揭示的宇宙真相
    也就是說,如果存在糾纏態,就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量子態進行疊加。量子糾纏說明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穩定粒子間會有強的量子關聯。例如在雙光子糾纏態中,向左(或向右)運動的光子既非左旋,也非右旋,既無所謂的x偏振,也無所謂的y偏振,實際上無論自旋或其投影,在測量之前並不存在。在未測之時,二粒子態本來是不可分割的。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的詮釋就代表著許多物理學家試圖讓量子物理「說得通」的努力。換句話說,它可以理解成物理學家在嘗試找到量子力學的數學理論與現實世界的某種「對應」。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每種詮釋都反映著某種世界觀。量子力學應用量子力學地在解釋了我們宇宙的許多特徵有著巨大的成功。量子力學通常是唯一能夠揭示組成所有物質形式(電子、質子、中子、光子和其他)的亞原子粒子的個體行為的理論。量子力學強烈影響了弦理論——萬物理論的備選理論。量子力學對於理解單個原子如何通過共價鍵結合形成分子也至關重要。量子力學應用在化學中被稱為量子化學。
  • 疊加現象的量子力學現象會影響高精度時鐘的計時
    根據達特茅斯學院、聖安塞爾姆學院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的理論研究,一種稱為疊加現象的量子力學現象會影響高精度時鐘的計時。圖註:量子力學允許時鐘移動,就像時鐘同時以兩種不同的速度運行一樣。:速度的量子「疊加」。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一:量子雙時空假說》
    量子糾纏現象是一種讓愛因斯坦為之糾結困惑了幾十年的的物理現象,更是一種與愛因斯坦畢生「哲學觀念和科學信仰」相衝突的奇怪物理現象。它也是愛因斯坦始終跨不過去的科學認知門檻。量子力學真的是難以理解的嗎?是的,相當難以理解而且讓所有人困惑。量子力學是完備的嗎?是的,基本上完備而且內在本質深刻。
  • 為什麼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讓人更加迷茫?
    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很抽象的概念,甚至目前沒有誰,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奧秘。
  • 量子力學再次發現奇怪物理現象,愛因斯坦面臨挑戰!
    在人類科學發展的進程中,物理學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的,從伽利略開始開闢物理學之後,牛頓,愛因斯坦等大佬僅僅幾百年就走到了科學的最前列,而在量子力學被提出後,物理學更是從宏觀進入到微觀,人類再次將自己的智慧展露無疑。
  •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這個問題對於有量子力學基礎的人並不難回答,但難以回答的是人們能否對這種疊加性質進行操控。日前,《自然—光子學》報導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馬小松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該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
  • 量子四重奏:量子論、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量子通信
    現在一般把普朗克、愛因斯坦等人發展起來的經典量子論稱為舊量子論,以區分玻爾、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等人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然而矩陣力學卻又解釋不了測量前的狀態,這就尷尬了_(:D)∠)_玻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唯有提出一個波函數坍縮的過程來連接兩套力學,並利用互補原理解釋兩套力學為什麼不能同時發揮作用。最後玻恩證明兩套力學是等價的。這種強行拼湊愛因斯坦當然是不賣帳了,連「被拼湊」的薛丁格也不賣帳,兩人先後提出EPR佯謬和薛丁格的貓來給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致命一擊,結果就引出了第三個玩意——量子糾纏。
  • 量子鼓:量子力學從微觀到宏觀
    因此,本質上這隻貓是既生又死的;可以說,這個系統處於疊加狀態。該量子效應一直被用來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進行討論,而未用於宏觀物體。Vanner說:「研究中,我們探索如何利用光的量子力學性質,在單光子階段使我們的鼓達到一種運動的量子態。當然,這也可以被叫做『薛丁格的鼓』,和臭名昭著的『薛丁格的貓』理想實驗類似。」正如薛丁格的貓取決於放射性原子衰變的量子性質,量子鼓則取決於與光子計數測量相結合的光的量子性質。
  • 重力並不care量子自旋? 大一統理論發展受阻
    但就像小孩兒一樣,所有的微觀物體都對引力「視而不見」,他們遵守的規則乃是由量子力學描述。但和小孩兒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人真正理解是什麼讓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無法統一。建立大一統理論的基石之一就是找到統一引力和量子力學的辦法。比如,如果一個粒子受到的引力取決於這個粒子的內部量子態,這就是兩種理論有深層聯繫的有力證據。嘗試統一引力和量子力的嘗試中,最新進展是一種叫做自旋的量子性質。自由落體,並不自由廣義相對論的基石之一就是物體沿直線穿越彎曲的時空。
  • 量子力學態疊加原理的先驗理由
    作者:李春作者從微觀世界量子理論的應用實踐看,人們早就認識到了,量子力學的理論非常有效,沒有一項理論預言被證明是錯的。而在整個量子力學理論中,態疊加原理起著統攝全局的作用,為什麼要這樣?我提供一個理由。按(辯證)科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要求,對宏觀和微觀兩種世界的認識,其實都從感性認識(以符號唯物化)開始,是「所見即所識」,對宏觀物體的認識也是態疊加的。
  • 【大揭秘】一文讀懂量子理論到底揭示了什麼微觀現象?
    21世紀以來,量子技術突飛猛進,量子應用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量子理論所描述的「微觀現象」究竟是什麼?物理學家至今未能給出完美的闡述,對量子理論本質的詮釋五花八門、懸而未決。下面,通過量子力學的幾種描述形式闡述量子理論的意義,探索量子現象的深層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