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並不care量子自旋? 大一統理論發展受阻

2020-11-23 cnBeta

正如你所知道的,物理學建立在兩大成功的理論之上。在大尺度上,銀河系、行星以及其它宏觀物體都服從引力的支配。但就像小孩兒一樣,所有的微觀物體都對引力「視而不見」,他們遵守的規則乃是由量子力學描述。但和小孩兒不同之處在於,沒有人真正理解是什麼讓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無法統一。

物理學家們拒絕相信兩種理論是水火不相容的,他們不懈地努力尋找將二者統一起來的辦法。建立大一統理論的基石之一就是找到統一引力和量子力學的辦法。比如,如果一個粒子受到的引力取決於這個粒子的內部量子態,這就是兩種理論有深層聯繫的有力證據。嘗試統一引力和量子力的嘗試中,最新進展是一種叫做自旋的量子性質。

自由落體,並不自由

廣義相對論的基石之一就是物體沿直線穿越彎曲的時空。按照這個理論,如果兩個物體具有相同的重量,那麼在進行自由落體的時候它們的軌跡應該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我們從伽利略時代就觀察到的現象。雖然歷史上伽利略的實驗似乎以尷尬收場,因為空氣阻力不同。

物體的量子態似乎也不會對自由落體產生什麼影響。但是,如果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真的都是一種更基本的理論的分支的話,至少在某些層面,不同的量子態應該會影響到引力的作用。

要想觀測到這樣的現象,就必須在非常小的尺度下測量自由落體軌跡的變化。一直以來,這樣的實驗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做到的。直到最近,藉助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理論,人們才把這項實驗變成現實。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本身並不能提供實驗用到的工具,但用於創造凝聚體的設備卻發揮了很大作用,它讓科學家得以在無比細膩的精度上操縱原子云。這種前所未有的精度正是中國科學家最近的自由落體實驗的基礎。

如潮似湧

這項新實驗背後的理論基礎是很簡單的。如果你想要測量重力帶來的加速度,你就做一個原子噴泉,然後測量一個原子從噴泉底部運動到頂部再落回底部所需的時間。只要你知道原子的初始速度,並且準確測量時間,就可以計算出重力加速度。為此,你需要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讓原子云具有一個特定的動量。

接著你需要準確地測量時間。科學家們通過觀察量子態隨時間的變化來做到這一點。這也意味著你的原子云必須具有特定的量子態。

如果你把原子云調整為兩種量子態的疊加態,那麼疊加態就會隨時間而變化。這是什麼意思?比方說我設置了一個A態和B態的疊加態。那麼我會得到一個A態混合B態的粒子嗎?不會,我要麼得到一個A態,要麼是一個B態。但關鍵來了,得到A態(或B態)的概率會隨時間而擺動。所以在某一個時刻,得到A態的概率可能是50%,一段時間之後變成了75%,再過一段時間變成了100%。接著概率會開始下降,直到0%,然後再次開始增加,整個過程又開始重複。

這種概率的擺動在特定的環境下是遵循規律的。所以在受控實驗環境下,我在原子云飄出噴泉頂端的時候啟動疊加態,然後在一定時間過後,我測量每個原子的量子態。通過計算A態和B態的比率,我可以算出此時A態出現的概率。這樣我就知道了原子下落經過的時間,那麼解出原子在噴泉中所受的重力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一旦你想明白了這些,這個實驗就變得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基本上,你需要做的就是給你的原子云設置幾個不同的量子態,然後測量它們的下落時間。接著換一種量子態再測量一遍,看看不同量子態下自由落體的時間是否有差異。如果有差異,恭喜你發現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具有深層聯繫的證據。簡單嗎?

其實操作起來,這個試驗實際上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旋轉,跳躍

很明顯,這項實驗要求你選擇兩個量子態來作比較。在中國科學家的實驗中,他們選擇了將重力和粒子自身的角動量(也就是自旋)耦合在一起進行試驗。這一選擇是明智的,因為我們知道宏觀物體在旋轉時會對周圍的引力場產生影響。所以取決於角動量的方向和大小,對局部引力場昌盛的影響也不同。那麼我們能夠在量子態下觀測到這一經典現象嗎?

然而,量子自旋註定不是尋常物,它竟然和本體自身的旋轉沒有關係。實際上,如果你計算電子需要多快的自旋速度才能產生觀測到的角動量,你會得到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特別是你把「電子是實體粒子」的說法當真的時候。但無論如何,電子、質子以及它們複合而成的原子,都本身帶有角動量。所以一項比較粒子同樣大小、不同方向的自旋對自由落體產生的影響的實驗完全說得通。

除了一點:磁場。粒子的自旋也與它的磁力矩相耦合。也就是說如果原子噴泉周圍的磁場出現了一丁點變化,整個原子云都會受到影響。而科學家們想要測量兩種不同方向的自旋的話,這一點就很不好。也就是說科學家們一定會觀測到兩個噴泉中原子的軌跡不同,但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磁場,而不是不同的重力。

所以這個實驗的核心挑戰其實是消除「闖入」的磁場。實際上,科學家們在論文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描述自己是如何測量磁場,然後使用電磁鐵來抵消它的。他們甚至發明了一種新的測量技術來補償一部分磁場的起伏。主要來講,他們的實驗是成功的。

那麼,重力在乎量子態嗎?

答案是:不。科學家們得出了否定的結論。也就是說,至少在他們的測量精度下,沒有發現任何不同量子態所受引力不同的證據。

但話又說回來,這次試驗只是這條道路上的初期嘗試。可以預見,這些科學家在未來幾年裡會大幅提高實驗精度。而且在這次試驗裡用到的策略可以給許多其它高精度時間提供啟發。

相關焦點

  • 科普:什麼是量子通訊?量子衛星有啥價值?
    《科普:什麼是量子通訊?量子衛星有啥價值?》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科普:什麼是量子通訊?量子衛星有啥價值?(原標題:量子衛星是什麼?)什麼是量子通訊衛星量子信號從地面上發射並穿透大氣層———衛星接收到量子信號並按需要將其轉發到另一特定衛星———量子信號從該特定衛星上再次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某個角落的指定接收地點。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絡。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加拿大、日本、義大利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也透?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研究人員表示:「觀察量子自旋液體狀態是凝聚態物理以及新自旋電子器件開發的最重要目標之一。但是,量子自旋液體狀態是二維的,由於存在混亂或與理想模型的偏差,在實際材料中尚未清楚地觀察到這樣的系統。」在低於特定溫度的反鐵磁材料中,電子的自旋會自然地以大規模的圖案形式排列。
  • 量子力學能解釋時空的存在或不存在嗎?
    希望量子力學可以一統四力,而引力是最難搞的,最難統一,也是目前最需要攻克的。為什麼是量子引力?量子引力已經制定,以解決所有物理學的一個最大的問題:需要團結兩大理論成果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前者提供了一個從空間和時間上理解世界的框架,它涵蓋了遠距離的行為。
  • 一統宇宙的弦理論,為何從愛因斯坦去世至今未被發現?
    一統宇宙的弦理論,為何從愛因斯坦去世至今未被發現?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重力源起於空間和時間的幾何,空間與時間則合併成時空。任何在時空形狀上留下痕跡的具質量物體,都適用於愛因斯坦在1915年制定的一條方程式。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和實驗上研究裡德伯格分子。然而,大多數研究這些分子的研究僅關注於不涉及量子自旋的情況,因為裡德堡分子的多體性質使得分析其自旋動力學特別具有挑戰性。在最近的理論研究中,東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結合了新方法的方法,能夠捕獲裡德堡電子自旋動力學和原子的軌道運動之間的相互作用。高斯ansatz的雜質去耦轉換。
  • 最新突破:發現量子自旋液體中,非常規的自旋輸運
    來自東京工業大學和橫濱國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自旋微擾穿過量子自旋液體系統看似無法通過區域的特殊機制,這一新見解可能代表著下一代電子學甚至量子計算機的另一塊基石。目前電子設備已經接近理論極限,這意味著將需要全新技術來獲得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小型化。問題是,現代電子學以操縱電流為中心,因此主要關注運動電子的集體電荷。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前期的理論預言指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能夠通過抑制HgTe系統中的一條自旋通道來實現。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能夠在這個材料系統實現鐵磁性,即而無法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
  • 科學家取得量子自旋液體研究新進展
    高溫超導發現之後,Anderson又嘗試從量子自旋液體角度來理解高溫超導的機理,由此進一步引發了對量子自旋液體的研究興趣。近年來,隨著大量強阻挫量子自旋材料的發現,對量子自旋液體態的研究正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熱點方向。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
  • 量子自旋液體中的非常規自旋輸運現象
    由於自旋的時間變異性,左側邊緣磁脈衝觸發的自旋激發態隨即轉化為馬約拉納費米子運動目前,電子設備性能已接近其理論極限。新興的自旋電子學有望徹底改變電子設備面貌,並成為開發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在自旋電子器件中,電子最重要的特徵是自旋性,這是一種涉及角動量的固有特性,也是固體中產生磁性現象的根本原因。全球物理學家都在努力尋找藉助材料生成、傳輸「自旋包」的實用方法。
  • 重力探測器B——通過藝術將愛因斯坦的理論引入生活
    科學家和工程師對這一過程的理解非常透徹,他們努力使新的理論、實驗和技術得以存在。這一過程的顯著例子是藝術家巴倫·斯託裡(Barron Storey)在20世紀80年代末試圖將史丹福大學重力探測器B團隊的想法公之於眾。重力探測器B是什麼?
  • 成功測量:量子點中一個電子的自旋!離量子計算機的實現不遠了
    科學家成功地重複測量了矽量子點(QD)中一個電子的自旋,而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它的自旋,而這種類型的「非破壞」測量對於創造容錯的量子計算機非常重要。量子計算機將使執行某些類別的計算變得更容易,例如多體問題,這對傳統計算機來說是極其困難和耗時的。
  • 引力量子—邁向「大一統理論」的關鍵一步
    量子力學認為,一切都是由量子(能量包)構成的,它們既可以表現為粒子,也可以表現為波——例如,光的量子被稱為光子。探測引力子(假設的引力量子)將證明引力是量子的。問題是引力非常弱。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有一句名言:為了直接觀察引力子對物質的微小影響,引力子探測器必須非常大,以至於它自身坍縮形成黑洞。
  • 自旋基量子材料的新設計原理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與技術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在遠程工作時支持通信還是流式傳輸我們喜歡的節目),我們對這些設備創建的數據的依賴也越來越大。支持這些技術生態系統的數據中心產生了巨大的碳足跡-每年消耗200太瓦小時的能源,超過伊朗的年度能源消耗。為了平衡生態問題並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微電子處理器(許多物聯網(IoT)設備和數據中心的骨幹)的進步必須高效且環保。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量子計算,地覆天翻
    隨著數位進一步加大,耗費的工作量也呈指數級增長,使得當一個數足夠大時,計算機要花費破解的時間幾乎是無窮的,也便使得這個加密是「不可破」的。雖然計算機的發展遵循摩爾定律,運算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對應的辦法也很簡單,增加大數的數位就好了。然而量子計算的出現,將這種加密算法置於一個岌岌可危的境地。這裡我不想仔細地闡述量子計算的原理,因為知乎上已經有不少類似的答案。
  •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
    做量子力學的科普真的不容易,這主要是因為小編的水平有限,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描述去準確表達。今天我挑選了一個自認為很重要的量子力學話題來討論——自旋與全同粒子。在很多科普文章中,有人對自旋持有否定的態度,也有些人認為電子自旋跟經典物理中的自旋概念去理解。其實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
  • 量子自旋已經超越光速?大錯特錯!量子自旋根本就不是旋轉運動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4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在量子力學中很容易造成誤解的名詞:自旋相信了解量子力學的朋友肯定聽說過「量子自旋」這個名詞,如果單單從字面上理解的話,自旋應該指的是自身旋轉,那麼量子自旋就應該是微觀粒子、量子自身進行旋轉的運動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結果事故自旋態的簡併性被提升,這反過來又成為有效自旋過濾器的基礎:一個自旋取向的原子被排斥,而另一個取向的原子可以自由通過(見上圖)。重要的是,即使施加額外的光場導致原子損失,這些耗散過程也不會破壞電導的量子化。
  •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等領域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等領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尋找新的物質形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證明,與鈣鈦礦相關的金屬氧化物TbInO3展現出量子自旋液態
  • 原子有不同自旋?已在傳輸實驗中,成果掌握對量子自旋的控制
    研究作者博士後Laura Corman、前博士生Martin Lebrat和Esslinger小組報告表明:已經在傳輸實驗中掌握了對量子自旋的控制。Esslinger群所展示的原子自旋過濾器效率與電子系統的最佳等效元素效率相匹配。這一點,再加上冷原子平臺的非凡清潔和可控性,為探索量子傳輸動力學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視角。特別地,由於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被調諧,該平臺提供了對強關聯量子系統的自旋傳輸訪問。這種機制很難在其他方面進行研究,但它具有相當大的基礎和實際意義。尤其是在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和探索物質的基本階段。
  • 量子理論的發展與建立
    量子理論的發展與建立  摘要該文回顧了從量子理論提出到量子力學建立的一段歷史,詳細敘述了在量子理論  發展過程中每一種新的思想提出的曲折經過.  關鍵詞量子理論量子力學建立發展  分類號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導致了物理實驗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當時的經典物理理論大廈出現了危機.在這世紀之交的轉折關頭,物理學天空上的"兩朵烏雲"揭開了物理學革命的序幕:一朵烏雲下降生了量子論,緊接著從另一朵烏雲下降生了相對論.量子論和相對論的誕生驅散了烏雲,使整個物理學面貌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