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有860億神經元,比地球人口10倍還多,它們如何工作?

2020-12-06 造就

造就第449位講者 何苗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現代神經科學的奠基者、西班牙科學家拉蒙-卡哈爾曾經說過,「只要大腦的奧秘尚未大白於天下,宇宙將仍是一個謎。」

的確,在人類探索自身奧秘的旅程中,大腦的秘密是其中最難以攀登,卻又最令人嚮往的一座高峰。大腦是控制機體所有功能的中樞,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經說過:

「因為有了腦,我們才有了樂趣、欣喜與歡笑,才有了絕望、哀愁與無盡的憂思。因為有了腦,我們才看得見,才聽得到。因為有了腦,我們才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擁有了智慧,獲得了知識。」

今天在場的各位決定放棄一天的休閒來參加未來大會,也是經過了腦的思辨與決策。而經過了前面許多場精彩的演說之後,還能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也少不了腦的控制。

大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

對於腦的認知是診斷和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的重要基礎,對於發展人工智慧也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現代神經科學對於腦的研究,從空間尺度上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是在宏觀層次上對腦的研究,就像是下方這幅圖上展示的,用磁共振成像來對不同腦結構之間的神經活性進行觀測。

其次,利用電子顯微鏡等技術,也可以對納米尺度上腦的微觀結構進行研究,就像下方這幅圖上所展示的。

介於這兩者之間,就是在介觀尺度上對神經元的研究。

無論從哪個尺度上看,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都非常複雜,而介觀尺度上對神經元的研究是聯繫微觀與宏觀的橋梁。

從這個層次上來看,可以看到我們的大腦中有著數以億計的細胞,其中神經元約有860億,這個數字比現在地球上人口總和的十倍還要多。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神經元看作是一個人,那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非常複雜而龐大的社會,它的正常運轉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分工協作。

與其他細胞一樣,神經元也具備細胞體、細胞核和各種細胞器。它的特別之一在於其形態,從神經元的細胞體延展出長長的突起,一端是接收信息的樹突,另一端是傳遞信息的軸突。能夠接受刺激和傳遞興奮正是神經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圖上標註依次為:樹突、胞體、軸突、突觸)

神經元之間相互聯繫和傳遞信息,是經由一個叫做突觸的結構。從樹突接收的信息到達胞體,經過整合後,沿著軸突以電衝動的形式向下傳播。當它到達突觸前膜的時候,就會激發神經遞質這種化學小分子的釋放。位於下一級神經元突觸後膜上的受體與神經遞質結合,打開離子通道,帶電離子的進出就會改變下一級神經元的電位,這樣信號就可以繼續向下傳遞了。這樣的突觸叫做化學突觸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電突觸,它可以允許帶電離子直接在兩個神經元之間流動。相互連接的神經元不僅傳遞信息,也處理信息。它們所構成的神經環路是承載各項腦功能的結構基礎。

下面就是一個非常簡化的神經環路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紅色的感覺神經元從外界接收信息並傳遞到我們的腦中,經過橙色的中間神經元處理,再由藍色的運動神經元傳遞到外周的肌肉上。

神經元相互連結組成神經環路行使各項腦功能

譬如說,如果你現在突然聽到一聲巨響,被嚇了一跳,這樣的行為反應基本就是由上述類似的神經環路所介導的。

如何認識極其複雜的神經元?從海兔和小鼠身上找答案

在大腦中的任何一個腦區,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神經元。如果我們把每個神經元都繪製出來,所看到的就像是一團亂麻,無法知道它們到底在神經環路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那麼應該怎樣去研究這個複雜的問題呢?通常有兩個思路:

第一個思路就是從更為初級、更為簡單的系統入手。

比如說,不要直接研究人的大腦,而是去選擇一個更簡單的低等模式生物。

圖中這位科學家埃裡克·坎德爾,他所選擇的模式生物是海兔。海兔是一種外表很萌的海洋腹足類生物,因為頭上長著觸角,像兔子的耳朵,所以得名。他之所以選擇這種模式生物來研究,是因為它的神經元數量相對比較少,而且細胞的個頭非常大。

從中間這個橙色的圖上可以看到,最大的海兔神經元直徑達1.1毫米,而我們大腦中大部分神經元的直徑是在十微米左右的數量級。另外,海兔的神經元本身就具備不同的顏色,所以根據它所處的位置、大小、顏色,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不同的神經元,並且對它們進行記錄和研究。

坎德爾所研究的是學習記憶,我們可能覺得這好像是人才有的一種高級功能,但實際上它是生物適應環境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功能。

坎德爾利用的是一個叫做縮鰓反射的行為範式,海兔的身體如果被觸碰,它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把柔軟的鰓縮起來,就是圖中黃色的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從左邊到右邊,鰓的體積是變小了的。如果你反覆地觸碰海兔,但是不傷害它,海兔就會學會下一次不需要反應得這麼強烈。

反過來,如果把非傷害性的觸碰和傷害性的刺激耦合起來,比如說在它的尾部給予電擊,那麼海兔就會學會下一次再有非傷害性觸碰的時候,它會預測著一次傷害的到來,那就需要反應得更為強烈一些。這樣一個過程就叫做敏化,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如果經過反覆多次多天的訓練,這個記憶可以延續數周之久。對於海兔來說,這算是非常長的了,因為它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左右。

這樣的響應由一個相對簡單的神經環路所介導,就像上圖所示,有感受刺激的感覺神經元,有控制肌肉收縮的運動神經元,還有調控這兩者互相聯繫的中間神經元。

如果我們對運動神經元和感覺神經元進行記錄,就會看到面對同樣的刺激,敏化之後的運動神經元響應會變得更大。利用這套簡單的模型和行為範式,神經科學家們做出了非常多的重要發現,坎德爾也因為他的傑出貢獻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獎。

在低等生物中發現的這些原理,很多也可以適用於高等生物,最終我們還是想要回到哺乳動物的大腦中來。

另一個研究的思路就是進行分類歸納,總結規律。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電子環路,那些大規模集成電路也包含成千上萬個電子元件,但是作為運算基礎的電子元件的類型是有限的。單獨的元件可能大小不同,形狀不一,但是隸屬於同一類的元件遵循著相同的底層運算邏輯。與此相仿,我們也可以對神經元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尋找同一類神經元各自遵循的普遍規律。

100多年前,卡米洛·高爾基發明了一種染色方法,可以隨機把一小部分神經元染成深色,最中間這幅圖所展示的小腦蒲肯野細胞,就是用高爾基染色法所染出來的。

卡哈爾對高爾基染色做出改進,並且藉此對人腦中形形色色的神經元進行了觀察和繪製。右邊這三幅圖就是他所繪製的神經元,以及與記憶相關的海馬體、與高級認知功能相關的大腦皮層的構造。

但現在問題又來了,我們想簡化對神經元的研究,從研究每一個神經元到研究每一個神經元類型。細胞的每個特徵實際上都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也就是以蛋白質為首的基因的產物。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可以說神經元的多樣性實際上是由基因表達的多樣性所決定的。

編碼在我們基因組中的遺傳程序調控著神經元的產生、分化和各種特徵,這其中包括在神經幹細胞和神經元中起決定命運的轉錄因子,也包括在分化的神經元中差異表達的標記基因。

前者就像是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中,來自學校或者家庭的引導,幫助我們選擇將來的職業,做出人生規劃;後者就像是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我們的職業所賦予的特徵,比如醫生的白大褂,或者警察的制服,一眼就可以識別身份。那麼利用這樣一些基因,我們就可以對神經元進行分類和遺傳標記。

要具體實現這種遺傳標記,仍然要藉助模式生物——小鼠,進而就要建立轉基因小鼠得模型。

所謂轉基因,實際上就是把本來不存在於內源基因組的一個外源基因插入到小鼠基因組裡。

這是一個簡單的流程圖。

比如說,如果我們插入一個編碼螢光蛋白的基因,就可以讓小鼠帶上螢光,就像是右邊這個紅色和綠色螢光小鼠這樣。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定向地把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組的特定位置,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決定神經元命運的轉錄因子,或者是差異表達的標記基因。

標記神經元形態

利用這樣的遺傳標記法,我們可以對神經元的形態進行非常直觀的觀察。它的特異性會更好,效率更高,可靠性、可控性、解析度等各方面都有大幅提升。

統計神經元分布

我們還可以對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在不同腦區的分布進行統計。這是三種神經元在小鼠不同剖面分布的示意圖,這樣我們就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在不同腦區中,不同神經元的密度是不一樣的。

這種密度的差異和它的環路構築模式非常相關,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追蹤神經環路的連接。

如何用基因的方法更好地研究神經元?

除了這些形態學和解剖學方面的研究,我們還希望監測和幹預它的活性;甚至直接把一部分神經元殺死,來看看對腦功能和神經環路有怎樣的影響;或者是模擬出神經精神疾病,看看不同神經元對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起怎樣的作用。

要達到不同的目的,就要應用不同的工具基因。

為了兼顧特異性和靈活性,我們可以插入一個通用的分子開關,然後利用它去激活不同的工具基因,以達到相應的目的。

將遺傳標記與其他的現代神經科學研究手段相結合,我們不僅能夠對神經元進行分類,還能夠追蹤它們的發育歷史,繪製它們的環路連接圖譜,監測甚至幹預它們的功能以及模擬神經精神疾病,進而解析腦的發育機制和工作原理。

在未來,我相信隨著這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其他神經科學的前沿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獲得更多關於腦科學的新知,幫助我們推開大腦的奧秘之門。

造就FUTURE是一場科技、文化、娛樂交融的思想盛宴,是一場藝術與科技交織的美妙盛宴。它是造就最為前沿的思想交流陣地,是一年一度的未來科技探討盛會。

策劃 | 李瑩;編輯 | 曹威;校對 | Lily

視頻 | Pencil;版面 | 漫倩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點擊文末藍字「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虛擬實境技術將帶你走進神經元構建的大腦
    打開APP 虛擬實境技術將帶你走進神經元構建的大腦 VR網 發表於 2019-10-24 09:46:16 戴上VR眼鏡,研究人員就可以「走」進神經元構建的大腦裡。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位,人腦中有大約860億個神經元,它們組成了非常複雜的神經網絡,從而實現感知、思考、記憶、表達情感等。目前,全世界多個腦科學大項目都對神經元的形態有高度的關注。
  • 地球最聰明的生物,它有9個大腦,神經元超過5億個
    筆者:三體-小遙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能,並且不斷開發了大腦,逐漸成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體。正因為有了複雜的大腦支持,我們才有了更多奇思妙想,在探索自然和宇宙的過程中發揮了無限潛力,所以科學家們也試圖通過研究大腦來獲得有關生物進化的更多信息。根據相關研究,動物們的聰明程度與大腦的體積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與大腦與身體的比例有關,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同樣也關係到了它的靈活程度。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人類大腦總共有860億個神經元,其中690億個神經元位於小腦之中,它是大腦後部的一個神經密集區,用以協調軀體基本的功能和活動;大腦皮層中有160億個神經元,這是大腦的腦冠區,在這裡產生最複雜的心智和靈感,如自我意識、語言、解決問題和抽象思維的能力;還有10億個神經元在腦幹之中並延伸至大腦的內核。
  • 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原標題: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日前繪製出果蠅幼蟲大腦學習和記憶中心的完整神經元連接圖,從而為最終繪出所有動物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你知道鏡像神經元是什麼嗎?它們是如何影響行為的?
    鏡像神經元是否編碼與運動本身相對應的動作(你通過某種方式移動你的肌肉來獲取食物),或者,它們是否對更抽象的事物作出反應,即個體通過運動試圖達到的目標?(抓取食物)?事實證明,有不同類型的鏡像神經元,它們的反應不同。嚴格一致的鏡像神經元只有在鏡像動作與執行的動作相同時才會激發,所以兩種情況下的目標和運動都是相同的。
  • 全國首臺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發布:神經元數量相當於小鼠大腦
    9月1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據了解,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二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大腦如何運作?先畫一張腦數字圖譜
    「人腦神經元總量高達860億個,被稱為宇宙中已知最複雜的機體構造,然而人類從事腦研究已近百年,仍然沒能搞清楚究竟有多少種神經元,以及它們的交互關係。」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謝維說。在最近剛成立的東南大學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科技日報記者看到科研人員正運用可視化軟體和VR設備,重建單個腦神經元。
  • 科學解讀,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0%?剩下的90%在幹嘛?
    大家好,這裡是前言論我相信,你肯定聽過這樣一句話,就是人類目前得到大腦利用率僅僅只有10%,剩下的90%都是完全沒有開發的,不知道大家聽了這個,有沒有一種感覺認為自己是潛能無限的?如果把剩下的90%的開發了,自己不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了嗎?
  • 大腦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大腦由兩類細胞組成:1、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其任務是接收、整合和傳遞信息;2、起支持作用的膠質細胞(其英文名稱來源於希臘語中膠水的意思)。膠質細胞的功能包括維持神經元和大腦的環境,修剪神經元的分支和末端。它們調節神經元在細胞間隙所需物質的水平,還為神經元提供了一個結構框架(特別是在發育過程中),並將神經元隔離,使其更有效地傳導電信號。
  • 宇宙和大腦有多像?這些不可思議的事實令人深思
    因此有人認為整個宇宙其實就是個巨大的生命體,人類只不過是生活在這個生命體其中一個部位上,想明白宇宙的奧秘就必須了解自身大腦的秘密,那麼宇宙與大腦到底有多相似?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大概有1000億個,而宇宙中星系的總數與這個數字相當,而大腦中神經元被超過一百萬億個神經連結牽連在一起,就像恆星之間互相影響的引力波,雖然彼此相距遙遠但又互相在影響著
  • 想知道大腦如何運作?先畫一張腦數字圖譜
    「人腦神經元總量高達860億個,被稱為宇宙中已知最複雜的機體構造,然而人類從事腦研究已近百年,仍然沒能搞清楚究竟有多少種神經元,以及它們的交互關係。」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謝維說。在最近剛成立的東南大學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科技日報記者看到科研人員正運用可視化軟體和VR設備,重建單個腦神經元。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科學家表示:它們擁有9個大腦
    不過,對於科學家來說,章魚真正神奇的地方來自於它們自身。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動物們都是擁有1個大腦、1顆心臟,可是,你能想像嗎?章魚竟然可以擁有9個大腦和3顆心臟,這讓它們非常的靈活,而且此前通過實驗檢測的時候,科學家還發現章魚竟然還可以進行很多娛樂活動,這意味著,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文化。
  • 那個耗資10億歐元的人腦項目「死了」,死得悄無聲息
    這個項目在2013年甚至獲得歐盟委員會授予的10億歐元(當時價值約 14.2 億美元)的資助,成為歐洲神經科學的核心。該資助宣布後,再次引起轟動,還引發過800多名神經科學家的聯名上書。然而,截止到今年7月,十年之約已到,馬克拉姆和其模擬人腦的項目已沒有了任何消息。別說人腦,其公布過的兩項研究還止步於鼠類。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儘管仍有科學家懷疑這些研究的可信度,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已經從爭論成年動物大腦是否存在新的神經元,轉向到新生神經元可能具有什麼樣的功能[1]。2011年,哥倫比亞大學的René Hen團隊培養了一種能延長新生神經元存活時間的轉基因小鼠,它們的新生神經元數量也較普通小鼠更多。
  • 你對自己的大腦了解多少?
    被描述為宇宙中最複雜的東西,我們的大腦真的很令人稱奇!雖然我們的大腦僅僅只佔了體重的2%,但是卻擠滿了多達860億個神經單元。這些神經單元被首尾相連長度達到18萬公裡由1000億個突觸連接的纖維層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超級計算機。大腦裡的細胞通過電信號溝通。當一個信號發出後,將會有上千個微形通道打開,從而讓帶正電的離子大量通過薄膜。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工作記憶是你記住事物的能力。它充當工作空間,在其中可以保存,操縱信息,然後用於指導行為。通過這種方式,它在認知,與即時感官世界脫離行為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工作記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靈活性 - 你可以牢記任何事情。如何實現這種靈活性還沒有被理解。在他們的新研究中,Boucacourt和Buschman提出了一種新的工作記憶模型,可以捕捉到這種靈活性。
  • 地球上那麼多動物,為何只有人類的智慧最高?
    因為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太特殊了,特殊到我們是萬物之靈,特殊到在所有地球上的動物面前,我們是那麼的高高在上,富有智慧。接下來,會為大家細細的探討一下人類為何會成為凌駕於一切動物至上的高智慧生物。地球上那麼多動物,為何只有人類的智慧最高?
  • 鯨魚大腦9公斤,人類大腦1.5公斤,為什麼卻是人類更聰明?
    鯨魚大腦更大,可以達到9公斤,人類大腦只有1.2到1.5公斤,但卻容納了860億神經元,鯨魚大腦需要達到36公斤,才可以擁有和人類一樣多的神經元。這基本是不可能的。現在多認為,動物的智商和大腦皮層所含有的神經元數量有關。以往科學家們認為所有動物大腦的基本結構都一樣,但現在科學家們又通過將大腦溶解在某種特殊溶劑中進行研究。這種溶劑可以毀壞細胞,但卻可以保留細胞核,通過數顯微鏡某個倍數視野下的神經元細胞核數量,可以準確地計算大腦所擁有的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