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許多年前,運城人的祖先就把上古時代的一位戰神蚩尤作為自己的老鄉,多番推崇,極力渲染。無論是當地文人的字裡行間、還是鄉間鄰裡的口口相傳,鐵板釘釘、言之鑿鑿地把蚩尤先生劃歸成了自己家鄉人,認作了鄉黨。
例證有三:一是在運城鹽池湖畔、中條山下有個村莊名字就叫蚩尤村,而且地方志記載此名已經叫了幾千年,現在村裡的村民相傳就是當年蚩尤的後人;二是蚩尤村附近有個九龍山,當地人稱九黎山,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傳說就是當年蚩尤練兵、屯兵的地方,留下了許多當年的傳說故事和歷史遺蹟;三是據說鹽池湖裡的滷水形成就是當年蚩尤之血演變而成。
如是等等。增加了蚩尤是山西運城鹽湖人的可能。
傳說蚩尤是一種介於人神之間的怪物,姜姓,牛頭人神,銅頭鐵額,四目六手,不食五穀,常以村後中條山上的鐵石充飢,所以顯得十分兇猛彪悍。常以更會各種妖術,善於飛空走險,騰雲駕霧。
黃帝斬殺蚩尤、肢解蚩尤的地方,當地人稱「解」,即是現在的運城解州鎮。而蚩尤身體裡面的鮮血,流入了解池(當時還不叫鹽池),變成了赤紅色的滷水,形成了鹽池。截止今天,已經是幾千年前的故事了,每年的一定季節,鹽池裡面的水都會變換幻顏色,形成一片一片的赤紅色水域,真的就像是血水一樣,引得許多人來參觀奇景,古時候人們不知道此情此景的緣由,稱為「蚩尤血」。
蚩尤戰敗之後,被黃帝斬殺、肢解於解,必然不會屈服,這就引起了另外的一段故事」關公戰蚩尤」。
199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百神全書》介紹,關公戰蚩尤的故事,在山西許多地方都有流傳。清乾隆年間《關帝事跡徵信編》詳細記載了故事的全貌。原運城市文化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本運城民間故事集萃,介紹了這個故事。
話說當年蚩尤被殺之後,血液流進了鹽池,天長日久,魂魄就變成了精靈,長期駐紮在鹽池深處,不斷進行著修煉,過了幾千年,靈變成了魔怪,統治著鹽池,到了北宋真宗時,鹽池上空突然大霧迷漫,經久不散,致使鹽池無法曬鹽,影響民食與國課收入。當地官吏解州知州王忠上奏朝廷,宋真宗就下詔請張天師前往捉妖。張天師查知鹽池妖霧乃蚩尤所為,並雲蚩尤死後成妖。遂上奏皇上,請關公前往滅妖。
關公的老家與蚩尤的老家都在鹽池南岸,如果現在用導航一搜,僅僅只有16公裡,開車也就24分鐘,面對著這個生前不相識,死後一個成仙,一個作怪的兩個老鄉黨來說, 誰知這場戰爭的導演是宋王朝。導演最終以犧牲原王莊500村民為代價,讓蚩尤再一次戰敗,代表統治階層的正義之師關公取得勝利。
這就是蚩尤的悲劇,永遠的被各種版本、各種故事的導演操控著,無論與誰爭鬥,永遠是故事的反派角色,永遠是失敗者的角色。
但這也是蚩尤的幸事。不管是遠古時期與黃帝的爭奪戰,還是北宋時期與關公的神怪戰,他都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為鹽湖而戰的不屈形象,展示了一個永不服輸、身為身為鹽湖人,要管鹽湖事的硬漢形象。
我想這樣的故事,串聯起了蚩尤與鹽湖的關係,增加了蚩尤做為鹽池人的可信度。而當地的民俗專家也指出,鹽池湖畔的蚩尤村原住民確實是當年蚩尤一族的後裔。這裡每年六月初六,都要舉辦盛大的廟會,在祖神廟祭祀祖神蚩尤,也有不少南方及海外九黎族的後裔(黎族、苗族)前來尋根祭祖,這一習俗已經成為當地節慶活動。
稱奇的是,蚩尤村還有一種文化悖逆現象。經朝歷代,蚩尤村從來不建關帝廟,不拜關公,不演關公戲,延續至今都沒改變。究其原因,恐怕是與傳說故事「關公戰蚩尤」有關吧。
來源:關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