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溫酒斬華雄真相揭秘: 誰成就了關羽的無敵神話(下)

2021-01-08 葉之秋

然後我們回到我最開始提出的問題:誰成就了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神話?

  我認為,是袁紹和曹操,成就了關羽的神話。

  我們看到書中袁紹有句話,叫做:「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袁紹說的是大實話,在後文中有顏良二十御合戰敗曹操名將徐晃的戰例,有文丑雙戰張遼、徐晃不敗的戰例,可見顏良文丑確實厲害。

  那麼,顏良文丑為何不在呢?

  演義中說了,袁紹在得知曹操發布的檄文之後,「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按照常理,既然袁紹聚集了麾下的文武官員出徵討伐董卓,怎麼可能不帶上自己的得力武將?是因為顏良文丑另有要事?是因為顏良文丑要包圍渤海?都不是。當時的渤海郡並沒有敵人窺視,而顏良文丑也一直沒有在反抗董卓盛會中出現。

  為什麼出現這樣怪異的事情?

  因為袁紹有私心。

  袁紹為何要參與反董卓聯盟?因為袁紹被董卓通緝,在天下無法立足,雖然董卓表面上給了袁紹一個渤海太守的官職,可是袁紹自認為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後,其野心根本不在小小渤海一郡之地。而當十八路諸侯公推袁紹擔任盟主的時候,袁紹更是慷慨激昂,許下一番誓言,貌似真的想為漢家除殘去穢。

  可是,袁紹不過是在演戲,袁紹不希望董卓被很快擊潰,甚至希望董卓一直存在下去。就猶如盜賊的存在,使得百姓必須藉助官差一樣。董卓的存在,使得天下士大夫都會團結在袁紹這個盟主的旗幟下,聽其號令,服其管束。

  於是,當董卓在虎牢關戰敗之後,曹操建議追擊,如果大部隊前進的話,完全有機會擊潰董卓。可是袁紹不聽。

  其他諸侯不出兵,大都是不敢出兵,要知道在當時除了孫堅曾經和董卓交手打過勝仗,多數諸侯都被呂布打的心膽俱裂。

  可是袁紹不是不敢,而是不願意。他的王牌,顏良文丑依然沒有出現。

  放走董卓,袁紹才可以繼續在關東稱雄,藉助盟主大旗,拓展他的袁氏大業!

  而曹操呢?曹操是不是就是一心為公呢?

  表面上看曹操對於反董卓非常熱心,可是,曹操一直在慫恿別人上前線,而自己手下的大將並不出馬。

  要知道劉備手中有關羽張飛,可是曹操手中的名將更多。當時曹操的手下,有樂進、李典、曹洪這樣的三國知名驍將,更有曹仁、夏侯淵這樣智勇雙全的悍將,而最厲害的則是演義當中獨具魅力的獨眼大將夏侯惇,那拔箭啖睛的一幕,想必是所有三國迷必定難以忘懷的畫面。

  而夏侯惇曾經三戰三國第一名將呂布,戰後還曾經主動請戰,剛猛勇武不在張飛之下,夏侯惇又曾經力戰關羽四十餘回合,追趕關羽到達土山,並且揚言要生擒關羽!這樣厲害的夏侯惇,怎麼會不是華雄的對手?

  於是問題就來了。十八路諸侯中,許多諸侯的部下都出戰了,作為反董卓行動的發起人,為什麼就看不到派一個將軍率軍出戰呢?

 答案只有一個。因為曹操奸詐。

  曹操有能力對抗華雄,但是他不想過早暴露自己的實力,他想讓諸侯將領先去做炮灰,看看情況自己再下手。曹操他是個有氣魄有膽略的人,他看重的不是一戰一地的勝敗得失,而是整個大局。

  加上曹操在眾人的心目當中,是閹宦之後,並沒有幾個人看得起他,於是,曹操一忍再忍。直到董卓下達遷都的命令。

  董卓遷都,朝野震動,關中百姓人心浮動。曹操看到時機已到,於是拜見曹操,希望由袁紹下令,號召十八路諸侯和董卓來一次大決戰,一舉定乾坤!

  曹操說:「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諸公何疑而不進?」曹操提出,此時作戰有兩大優勢,一個是董卓遷都,又犯眾怒,在長安內部,在董卓軍團內部,必然會有許多反對的聲音;第二個是十八路諸侯既然是以討伐董卓為名前來,現在董卓即將逃跑,正是追擊的大好時機。並且曹操預料,只要出兵,一定會一戰成功,天下安定!

  曹操的話說的斬釘截鐵,按照曹操的理解,袁紹當然應該出兵,諸侯當然應該出兵。可是袁紹卻以諸侯軍隊多次徵戰疲乏不堪為藉口,拒絕出兵。而眾人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著保存勢力。於是曹操大怒,說:「豎子不足與謀!」曹操很失望,但是卻希望憑藉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僥倖獲得成功,那麼自己也可以成為眾人仰望的對象。

  於是曹操不再忍了,他帶著自己全部的家當,用各種手段搜羅的一萬來人,還有自己手下的所有將領——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日夜兼程追趕董卓。可是,曹操沒想到自己會遇上整部三國演義唯一的一個算無遺策的謀士李儒。曹操的一萬多人死得只剩下五百人,若非曹洪捨命相救,曹操自己也小敏難保。

  曹操奮力一擊無功而返,也就沒臉再回到諸侯聯軍那裡了,帶著殘兵敗將去揚州了。

相關焦點

  • 關羽溫酒斬華雄竟然是個騙局,歷史上真正斬華雄的人又是誰?
    關羽溫酒斬華雄竟然是個騙局,歷史上真正斬華雄的人又是誰?三國時期群雄並起,是一個英雄匯集的舞臺,很多有本事的人展現了自己的風採,創下了不朽的功績,其中令人印象深刻就是關羽。關羽可以說是眾多武將中的佼佼者,過五關斬六將、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都是他一生中輝煌的戰績。
  • 在三國歷史上,關羽沒有「溫酒斬華雄」,那麼斬華雄的到底是誰?
    三國之中,有三個結拜兄弟——張飛、關羽、劉備,此三人十分有名氣,而關羽的名聲更是裡面最好的。在《三國演義》之中,最早讓關羽名聲在外的,當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了。東漢時期,董卓曾經把控了朝政,在朝中做出許多無道之事,引起了關東軍閥聯合討伐。然而,董卓手下卻也不少良將,就如華雄便是一個戰鬥能力極高之人,關東軍閥之中的俞涉、潘鳳才不過幾招便被華雄斬殺,引起了軍中的恐慌。
  • 關羽溫酒斬華雄?到底是誰喝高了
    「關羽溫酒斬華雄」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此名段出自《三國演義》第五章回。可能是描寫過於精彩,竟有好多人將其視為歷史;亦或是為了將關公神化,硬生生地要往這武財神的臉上貼金。其實稍許留心就會查到,所謂的「關羽溫酒斬華雄」不過是茶樓書館裡的一席笑談。
  •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而真實歷史中的華雄是被誰斬殺的呢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描述了身為馬弓手的關羽在汜水關揮刀斬華雄於馬下的事跡。
  • 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當時在場的人,除了關羽,還有誰能斬華雄?
    關羽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義薄雲天、武藝高強,深受人們喜愛,他從凡人被奉為武財神,就可以看出民眾對他的認可度確實非常高,而關羽的成名戰,就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了,那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當時除了關羽,在場的人裡邊,還有誰可以斬殺華雄呢?
  • 「溫酒斬華雄」的究竟是誰?
    故事中,董卓聽聞關東軍殺來,便派猛將華雄出陣對戰,袁紹則派出孫堅為前鋒直奔汜水關而來。戰鬥中,輕敵冒進的鮑忠被華雄斬殺,孫堅前鋒軍受挫,只好灰溜溜地撤回了大營。正當諸侯們無計可施時,劉備手下的大將關羽挺身而出,並用了極短的時間取得了華雄的首級。故事中,為了突出關羽的驍勇無敵,還專門增添了曹操溫酒送行、關羽斬華雄歸來,其酒尚溫的情節。
  • 溫酒斬華雄的到底是誰?三國中被遺忘的英雄人物
    孫堅說到《三國演義》這其中的「溫酒斬華雄」想必大家都知道把。在東漢時期的時候,董卓把控了當時的朝政,在朝中做出了很多無理的事情。引起了當時很多人的不滿,才有了後面的十八路諸侯聯合去討伐董。但是董卓敢這麼囂張,自然他的手下也是少不了猛將的,比如華雄就是董卓的手下良將。在當時被討伐的時候,董卓就把華雄派了出去,並且先後將俞涉、潘鳳斬於馬下。隨後,「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這裡袁紹就說了,可惜自己的上將顏良、文丑不在,要說有一個人在這裡就不用怕華雄了。
  • 虎牢關斬殺華雄的為何是關羽,而不是張飛?原來早就內定好了!
    其實按照羅貫中塑造的張飛形象,當初在虎牢關下,應該是張飛斬華雄才對,畢竟以張飛的實力,完全有能力斬殺華雄,而他的性格,更有可能主動請纓去戰華雄。為什麼會是關羽呢? 其實,安排關羽斬殺華雄,正是羅貫中的高明之處。
  • 三國不演義:溫酒斬華雄是真的嗎?殺華雄的到底是誰
    三國演義大家都看過,關二爺是因為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候,關二爺溫酒斬華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關二爺火了,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一個小小的馬弓手居然秒殺董卓麾下大將華雄。這是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然而真正殺了華雄的不是關二爺,而是孫堅。
  • 漢壽亭侯武聖關羽身首異處的根本原因
    相信大家對於關羽的故事和事跡都是比較了解的,比如「溫酒斬華雄」、「刮骨療毒」、「華容道」等等,關羽一生的事跡太多,在民間更是被奉若神明,被稱為「武聖」。那就讓我們來簡單聊一聊武聖關羽吧!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
  • 趙雲和關羽如果是敵對陣營,兩人對上了,誰將斬對方於馬下
    導讀:趙雲和關羽如果是敵對陣營,兩人對上了,誰將斬對方於馬下趙雲和關羽都是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之一,各自在《三國演義》中都是戰績輝煌。單挑幾乎未有敗績。關羽因為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從桃園三結義開始,一直跟隨劉備徵戰三國。與劉備關係匪淺,所以關羽在多人中的威望也是最大的。趙雲功勞也不小,在長坂坡救得後主劉嬋,為劉備保存了後代。兩人的威名在三國中不相上下,趙雲和關羽如果是敵對陣營,兩人對上了,誰將斬對方於馬下?在《三國演義》中,關羽非常高傲,能被他放在眼裡的人,也只有那麼幾個,都是當世頂尖之人。
  • 三國中,真正能與關羽匹敵的2位大將
    關羽被後世稱之為武聖,在當時,關羽的武學修養和造詣也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在關羽一生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幾個,比如關羽的處女秀溫酒斬華雄,比如關羽的代表戰斬顏良誅文丑,比如晚年負傷的情況下和龐德戰和等等,都廣為人知。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抗衡關羽,只有2位名將,及呂布和馬超。
  • 關羽身高九尺,換算成現代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高?
    我們平時看一些史書或者古代文學作品對於人物形象的描述,那些成就越大的人物,往往身高也很高。比如說,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是「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也就是說,孔子的身高達到了兩米三左右的高度。這讓周圍的人都感到無比驚訝,稱他為「長人」。
  • 關羽被殺後,身首異處,頭顱就葬在這裡!
    三國時期名將關羽作為忠義勇猛的象徵,受後人膜拜,是影響至今的大英雄。關羽死後,身首異處,相隔千裡,分葬兩地!219年冬,孫權偷襲荊州,關羽退走麥城,大義歸天。220年春正月,孫權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看曹如何處置這個難題。以便將矛盾轉移。
  • 二爺關羽身長九尺,換算成現在多少米?剛出土的尺子給出了答案
    在眾多影視作品和史書記載中,我們的二爺關羽都是一個高大威武的形象,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眾多美談講的都是關羽。關羽也就成了「忠義」的代表,儒家把關羽視為天下「忠義仁勇」的楷模,在關羽死後追封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佛教則把關羽奉為教派護法神「迦藍菩薩」。而道教則把關羽封為「關帝」,有專門的道經來頌讚關羽。作為唯一一位被三教神話的武將,關羽的故事一直流傳在世人的耳邊,不僅我們中國人認識關羽,日本人也認識關羽。
  • 東萊太史慈,常山趙子龍,關羽為何從來不自稱河東關雲長?
    按說自稱最為常見的就是常山趙子龍和東萊太史慈這種籍貫加姓名或表字的自稱,關羽是司隸州河東郡解縣人,自稱河東關雲長是順理成章之事,可是奇怪的是演義裡你卻看不出關羽哪怕一次這樣自稱過自己,那麼關羽為何從來不自稱河東關雲長?可能有三大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 身首異處的敗軍之將 關羽怎麼就被捧上了天?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關羽的英雄形象則要立體、豐滿、光輝得多,諸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孟德、單刀赴會等故事早已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姑且不論文學作品中故事演繹的真實性,但威震華夏的英名也無法掩飾關羽最終的悽慘結局。被圍麥城,已成困獸之時,關羽曾寫信給孫權,乞求投降,被認為是「彼有走氣,言降詐耳。」
  • 三英戰呂布誰贏了?
    關於三英戰呂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裡的三英指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而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那麼三英戰呂布是真的嗎?三英戰呂布誰贏了?行者今天就給您介紹一下。  說到三英戰呂布,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