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槍」吧。
波波沙衝鋒鎗
開始在頭條寫東西是在今年四月份,因為我到外地出差,回來後單位要求我居家隔離半個月。隔離這半個月真的無聊,啥也不能幹,還不能出去。我多次聲明自己沒有問題,但不管,半個月一天也不能少。於是百無聊賴的我就在家上網,到處給別人的帖子留言,一會表揚這個,一會罵罵那個。後來發現自己也可以在頭條寫,就註冊帳號寫著玩。要不是居家隔離,我真的不知道我自己居然可以寫東西發表,我以為網上的文章都是專家學者們在寫。我太「low」了。
今天為什麼寫槍呢?因為我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介紹火藥的,題目是「一硫二硝三木炭 想保四季都平安」,反響還不錯。今天中午,闞大個子來了,一起喝了點,闞大個子身高快一米六了,所以我們都叫他「大個子」,我們聊了許多往事,包括某年一起去某地校槍的事,到現在大個子還對工廠漂亮開朗酒量大的助理工程師小喬姑娘念念不忘,她不姓喬,我們叫她「小喬」是她真的好看。
還是回到槍,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槍我們應該從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發明的帶「擊針」的後裝式步槍算起,這之前的槍只能說是在探索、驗證、改進的「火器」;現代意義的自動槍械應該從1884年馬克沁重機槍發明算起;下一個起算年份應該就在最近十年之內,它的標誌應該是「雷射槍」或「電磁槍」這種非火藥動能武器。那麼,分階段說說。
一、1835年之前,人們用了幾百年時間造的槍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黑火藥在晚唐時候正式出現,配方特別簡單,就是「一硫二硝三木炭」是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製丹藥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一開始這些火藥的威力並不大,只是被用來放火用。大約在南宋中晚期出現了「突火槍」 ,就是用外面加固了的竹筒,在裡面裝上火藥和鉛丸、鐵塊,然後利用火藥爆炸的力量把它們推出去,這是後來槍的基本原理和雛形。後來,竹筒改為鐵管、銅管,但原理是一樣的。這些鐵管、銅管造大些,就是「炮」。
元朝時期,蒙古人四處出擊,也就把火藥武器帶到阿拉伯世界、歐洲等地,這一下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式。歐洲人把這種新式兵器加以改造,「槍」的進步走上了快車道。15世紀時,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它是從槍口裝入黑火藥和鉛丸,點火機構固定在槍託一側,通過一個彎鉤連接緩燃的火繩,扳機的作用是讓彎鉤到位,讓緩燃的火繩點燃火藥。這種發明使槍的使用大大方便,更有利於實際的戰場,不好處就是怕水;並且晚上容易被發現,因為緩燃火繩就是一個亮點;還有就是射擊距離近,最多50米。
燧發槍是一個跨越式進步,「燧」就是「燧石」,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打火石」,這種槍是16世紀末法國人馬漢發明的,一開始是輪式燧發槍,它用一個鐵質轉輪壓在燧石上面,撥動轉輪,摩擦燧石產生火花點燃火藥擊發;後來有改進為用一個小鐵砧撞擊燧石點燃火藥,變成撞擊式燧發槍。燧發槍還是前裝藥的,不過擊發變得簡單,使槍的射速變得更快,但是射不遠、不太準還是個毛病。到了19世紀初,人們發現了雷汞,他們把雷汞做成可以擊發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帶火孔的擊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的火藥,這就是擊髮式槍機;1812年,法國人又把彈丸、火藥和紙做的彈殼組合在一起的子彈,從此,人類的槍枝變成了從槍管尾部裝填子彈的定裝式槍。
二、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發明了後裝式步槍
德萊賽發明的後裝式步槍最重要的一點是引入了送彈的「槍機」、「擊針」和「底火」,直到現在,這都是槍的基本架構和原理。使用時,先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入槍膛,瞄準後扣動扳機,槍機上的擊針向前高速運動,穿破紙做的彈殼並撞擊底火,底火引燃發射藥將彈丸高速推出。1867年,德國人研製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這種槍為了裝彈方便,在槍機上加了機柄,稱為「毛瑟槍」。「毛瑟槍」有螺旋膛線,使用定裝式槍彈,操縱槍機機柄可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使得「毛瑟槍」使用非常可靠便捷,操作簡單快速。一直到20世紀初,這種毛瑟步槍都在使用,改進的只是火藥變得更好、加了可以預裝五到十發子彈的彈艙。
膛線的發明是了不起的進步,據說是奧地利維也納人凱爾奈在1520年發明的,最早是直膛線,凱爾奈是個鐵匠,他在槍管裡刻上四條直線是為了更好地裝進彈丸;一直到1854年,英國人意特沃斯發明了在槍管內刻制螺旋膛線,一開始大家也沒在意,到1865年,英國人梅特福在螺旋膛線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一下子使槍的射程提高了近三倍,以前五十米,有了螺旋式膛線的槍最遠射到150米,他還發現了「過盈」的好處,不但射程遠,準度也高。所謂「過盈」,就是子彈頭的直徑比口徑稍大一些,這樣才能使子彈頭嵌入膛線被動旋轉。這種有膛線的槍叫「來復槍」,來復槍的英文是「rifle」,意思是槍管中的膛線,所以凡是具有膛線的槍都可以稱作來復槍。
三、現代意義的槍應該從「馬克沁機槍」算起
關於「馬克沁機槍」,我在頭條問答裡寫過(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這種槍是在19世紀末出現的,在日俄戰爭中大顯身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廣泛應用。第一次世界大戰著名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軍隊使用馬克沁機槍對衝鋒的英法聯軍進行掃射,使英法聯軍損失慘重,光是英軍一天就有6萬人死亡,據說德國的機槍手都打哭了,邊打邊喊:別來了,你們別衝鋒了。從此,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風光無限,各國都紛紛裝備,也開始研製連發槍枝。實際上,我們要承認,戰爭是激發人類科技發展的最好的方式,一個波瀾不驚的世界不會有什麼大的技術突破,即使有,時間也很長。槍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速發展,性能、殺傷力、種類都突飛猛進,出現了機槍、衝鋒鎗和半自動步槍。
首先變化的是步槍傳統的拉栓式步槍的火力明顯嚴重不足,二戰時就出現了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雖然原理一樣,當時性能天差地別,二戰中的著名步槍有美國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白朗寧自動步槍和德國的G43半自動步槍、StG44突擊步槍等。所謂「卡賓槍」,即馬槍、騎槍,它是槍管比普通步槍短,子彈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較輕便的步槍。當然,自動步槍也不是沒有缺點,因為它不是精確射擊用的,所以在「高精度」方面沒法做好,因為第一發瞄得再準,擊發後由於槍枝的後坐力,槍口一定會偏,那麼後續的子彈就不準了;它的槍管也不可能太長,因為火藥氣體還要作用於復進、上彈環節,所以射程也不可能太遠。這就是即使是現在,好的狙擊步槍都採用拉栓式步槍的原因。
其次是衝鋒鎗,從字面我們就知道,這是關注面殺傷的武器,要的就是速射率和可靠性。它是在一定時機和場合非常理想的武器,比如在叢林中的壓制、在開闊地帶對集群目標的打擊等。二戰中比較著名的衝鋒鎗有美國的湯姆森衝鋒鎗、德國的MP40衝鋒鎗和前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
機槍就不用說太多了,它能夠提供持續的火力,但不會像自動步槍和衝鋒鎗那樣,射擊一會就要停下來,因為重量的原因自動步槍和衝鋒鎗的槍管不會太厚,連續射擊一定數量的子彈之後就會造成槍管溫度過高,這時必須停下來,不然會出現事故。而機槍因為有厚重的槍管,就沒有這個顧慮,並且機槍的射程和射速比自動步槍和衝鋒鎗高得多。二戰中最有名的機槍是德國的MG42機槍,它的射速是1200發/分。
二戰時,槍械發展得最快,二戰後也有發展,但進步緩慢,因為沒有戰爭需要的急迫性,也沒有戰爭場景的檢驗。現在世界各國使用的自動步槍以美國的M16突擊步槍和前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為主,即使型號有所差異,但性能原理是一模一樣的。M16突擊步槍的特點是精度高、威力大、使用方便快捷,缺點是造價高、使用範圍受限,槍比較嬌貴;AK-47突擊步槍的特點是抗造、耐用,使用範圍廣、便宜,缺點是精度不高。
四、現在槍械的發展
剛才說了,現在槍械發展不是很快,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化也是有的,並且發展方向很明確。所謂的變化,是對槍的要求變了,因為遠距離目標有更強大的火力,所以讓士兵帶著槍去冒險就顯得沒有必要;當時遠距離精確打擊還是要的,所以就出現了狙擊步槍變得非常厲害,通用速射武器如機槍、衝鋒鎗變得輕便、可靠、多用途。
現在好的狙擊步槍大家上網查一下,基本靠譜,這些東西軍隊用,那些不可言狀的組織也在用,據說美國超市裡還有賣的;現在好的衝鋒鎗有德國的MP5、MP7、UMP,這些槍已經成系列了,德國人的槍的特點就是精密,各個部件的空回量非常小;還有以及比利時的P90和以色列的UZI,他們的特點是近距離使用快捷方便、速射快,能瞬間改變態勢。
關於多用途方面,電影、電視裡都演過,槍上帶手電、槍上帶榴彈發射器、槍上帶現代化電腦晶片自動回傳信息等。還有個大的趨勢就是,各個國家都在想辦法統一自己的槍械規格,做到大部分部件能夠通用,這就大大減輕了戰時的保障壓力。
五、未來槍械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其實現在已經有模樣了,大概會出現三個變化:
一是不用火藥動能而採用電能。其實就是雷射槍和電磁槍,雷射槍已經有了,還沒有大規模製造運用,可能隨著電池技術的突破,這種槍會變得特別方便、安靜、威力巨大;電磁槍據說也有了,也要電池技術支撐。實際電磁槍比電磁炮靠譜,這是由電磁發射彈丸的初速太高和彈道太平直決定的,還有一點對彈丸質量的上限要求也決定了電磁炮還要技術突破。
二是口徑很小但破壞力變大。小口徑可以使槍械方便攜帶重量輕,同時小口徑不代表破壞殺傷力弱,破壞殺傷力是由彈丸速度決定的,所以未來的小口徑也是威力巨大的。
三是智能化。這就好理解了,未來的槍可能會認生,只有它的主人才能使用它,別人指使不了它;實際使用時,它不但能告訴你當面情況,還能選擇最優打擊方向,調整打擊威力,修正打擊參數等。不但如此,它還會作為單兵作戰系統中的一環存在,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進行戰場行動。
波波沙衝鋒鎗是二戰名槍,也是我們抗美援朝先烈們用的槍,第一張就是,下面這張也是,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