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非常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有毅力,上進,愛學習,又自律,相信努力就有回報。但發現努力了很久,情況並沒有改變,一次又一次回到原點,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案例一
王建大專畢業後做過物流、銷售、當過兵、後來做了輔警,因為收入不高,又在親戚的建議下去學了IT。
輔警工作給他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感覺,原本打算去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吃技術飯。可是,學完發現IT不適合自己。
現在正一次次去參加面試,想轉行到薪資高,未來有發展的行業。他現在有以下4個選擇:
某培訓機構的諮詢顧問;平安保險的電話銷售;智慧財產權顧問;天然氣管道無損檢測員(野外長期出差工作)。他想從中選擇一個,然後在這個行業裡深耕下去。於是,我們逐一分析了他的每個選項。
前三個選項都是做銷售工作,只是行業不同。他曾經做過門店銷售,所以也很清楚三個銷售的都要有業績才能生存,最能體現個人價值,卻不是他想要的。
最後一個檢測工作,需要長期出差,工作場所在野外,而他還沒有結婚。野外工作意味著連人都少見,何況異性,勢必影響婚戀。適婚年齡是有保質期的,這一點就可以放棄這個選項,而且也看不到上升空間。
從他的經歷和溝通感受來看,習慣支配別人。而銷售要先讓人認可才能買你的產品,這中間也有一定差距。
經過分析,4個選項都不太適合他。建議他跳出這4個選擇,再去尋找機會。
案例二
青青14年畢業後,在一家中型製造業做工藝。覺得天天跑車間,接觸工裝模具不適合女生,就申請調崗,做薪酬專員去了。
2年後發現薪酬專員的日常也是重複操作的,專業能力上升空間有限。後來公司把她調到費用管理的崗位,本來她很高興,覺得自己走上了專業發展的道路。於是,利用業餘時間,把會計初級證書考了下來。
最近,她發現自己每天都在處理數據,又對數據分析師產生了興趣。問題來了,自己一直都在摸索,方向一直在變,30歲了還沒有確定下來,覺得好迷茫,職業方向到底應該怎麼規劃呢?
青青畢業5年半,也嘗試了幾個不同的崗位,之所以感受「一直在摸索」是因為她正處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探索階段。而她的「迷茫」也正是因為這個年齡,原本應該在某一個崗位上固定下來了。
解決的辦法就是在一個崗位上精進,在30-35歲間成為專家型人才。比如成為專業的會計、數據分析師。
如果職業狀態、工作內容、成長的空間符合你對未來的想像,就堅定地走下去。
現在市場對數據分析師的需求也是居高不下,如果入數據分析領域的坑,還可以往這些用到數據分析的地方:數據+運營、數據+產品、數據增長團隊方面深入研究,成為數據分析方面的專家。
如果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又有了新的興趣,怎麼辦呢?這時需要進行微調,必要的時候也要有所取捨,不要再進行大跨度的轉行,時間成本才是最貴的。專業領域中做出成果來,才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案例三
雯雯大專當了兩年護士,想轉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轉?
雯雯覺得口腔醫院沒有發展空間,工資2k實在太低,感覺好迷茫,幹了這麼久,覺自己什麼都不會了。
首先,在我的印象中護士情商都比較高。所以,即使不做與醫療相關的工作,也可以考慮幼師、教師、社區工作、心理諮詢等,都是容易轉換的方向。
如果在相關專業轉行也可以考慮:醫藥行業、醫療器械、營養師、藥劑師、健康管理師,也可用利用積累嘗試口腔護理、醫美方面的自媒體寫作、視頻,或者做自己的公眾號、頭條、抖音等自媒體,或者給一些平臺投稿,找到盈利的模式。
23歲正處在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的試行期,去嘗試其他行業也很正常。最終找到合適的職業,進入到職業生涯建立階段的修正期。23-30這段時間,還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不管進入哪個領域,專業技能都會得到提升。
她想儘快改善收入低的問題,建議儘量不去投資回報期太長的行業(比如心理諮詢,至少需要5年時間),而去大型藥企的臨床協調員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想有一技之長,增加收入,那麼以上方向都可以考慮。所以,換行不可怕,關鍵是怎麼選擇新的方向。
敲黑板了,到底應該怎麼選擇轉行的方向呢?
首先是技能的匹配度,梳理過去積累的核心技能。
比如文字處理能力、統計能力、醫療救護的能力,這些核心能力都能夠支撐你在新的行業上做出成就。
其次,充分考慮自己對職業的需求,也就是說在職業中的具體偏好。
比如,對薪資有要求、對發展前景有要求、看中與人和諧相處等等,選對了行業,並且儘量保證轉換的行業間有關聯。知道自己朝著哪個目標努力,明確的知道喜歡做什麼類型的的工作,接下來就可以在這個領域裡精進了。
最後,目標適當。
先確認這個是你的能力能hold住的,滿足你在職業上的偏好,能夠發揮你本身的特長,這樣的工作才是喜歡的。最後是通過這個工作賺到錢,能看得見發展,這就是相對比較完美的工作了。
總結
以終為始,就會少走彎路,減少無謂的嘗試。同時,要牢記「選擇比努力重要」!希望你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