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火星早期的大氣層發生了什麼變化?

2020-12-05 珍寶兒在家鄉

導語:一項對火星上已知最大碳酸鹽礦物礦床的新分析表明,在峽谷網絡形成的時代,火星原始大氣可能已經失去了大部分二氧化碳。

這幅圖結合了美國宇航局火星軌道器上的兩個儀器的信息,繪製了火星尼利福薩平原地區地面形狀的彩色編碼組成圖。科學家們可能更接近於解開火星如何從數十億年前的地表水世界轉變為今天乾旱的紅色星球的奧秘。即使你把所有已知的碳儲層結合在一起,也遠遠不足以隔絕火星表面有河流流過時提出的厚厚的大氣層。火星大氣的大部分是二氧化碳。這些氣體可以從空氣中抽出,通過與巖石的化學反應隔離或吸入地下,形成碳酸鹽礦物。

在一系列成功的火星探測任務之前的數年,許多科學家希望能在火星上發現大量的碳酸鹽沉積,這些碳酸鹽中含有火星原始大氣中的大部分碳。相反,這些任務發現碳酸鹽的濃度很低,分布很廣,只有少數集中的礦床。到目前為止,已知的火星上最大的富含碳酸鹽的礦床覆蓋的面積至少有德拉瓦州那麼大,甚至可能和亞利桑那州一樣大,位於一個叫做Nili Fossae的地區。

來自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的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克裡斯多夫·愛德華茲,以及埃爾曼估計的碳被鎖定在尼利·弗薩的碳酸鹽沉積物中使用了大量火星任務的觀測結果,包括美國宇航局火星全球測量儀的熱發射光譜儀,用於火星的礦物測繪小型偵察成像光譜儀和兩架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偵察衛星上的望遠鏡,以及NASA火星奧德賽軌道飛行器上的熱發射成像系統。Edwards和Ehlmann將他們在Nili Fossae收集到的碳與早期火星大氣的密度進行了比較,在這一時期,流動的河流通過切割廣闊的河谷網絡留下了痕跡,其密度足以維持火星表面的水。

根據他們的估計,這將需要超過35個碳酸鹽礦床,其大小相當於在尼利福薩發現的那個。他們認為,在對這顆行星進行的眾多詳細的軌道勘測中,不太可能忽略這麼多的大型礦床。儘管火星歷史上更早時期的沉積物可能更深層、更隱蔽,但它們並不能幫助解決河流切割山谷形成時大氣層稀薄的難題。現代火星大氣太稀薄,液態水無法在火星表面存在。古火星上更稠密的大氣層可能阻止了水的立即蒸發。它也可能使地球上的某些地方保持足夠的溫度,以防止液態水結冰。但如果大氣層曾經變厚,它會發生什麼?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火星在它的河流流動時期確實有一個密度大得多的大氣層,然後大部分大氣層從大氣層的頂部流失到太空中,而不是通過礦物的封存。愛德華茲說也許在形成山谷網絡時,大氣沒有那麼厚。也許火星的大氣層已經變薄了,而不是又溼又熱的火星,而是又冷又溼的火星。山谷形成需要多溫暖,在大多數地方,你可以有雪和冰而不是雨。你只需要把水推到冰點以上,水就會偶爾融化和流動,這並不需要太多的空氣。

總結:根據現代火星大氣中較重碳與較輕碳的比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火星漫遊者任務發現了古代大氣頂層流失的證據。不確定的是,有多少損失發生在山谷形成之前,許多事情可能更早發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MAVEN軌道飛行器自2014年底以來一直在探測火星的外層大氣,它可能有助於減少這種不確定性。

相關焦點

  • 行星發生碰撞時會發生什麼?行星的大氣層會受到什麼影響?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主導行星形成過程後期的天體巨大撞擊對年輕的行星和它們的大氣層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模擬顯示了具有稀薄大氣層的類地行星如何在早期的太陽系中依靠與其他天體的碰撞而進化。通過使用COSMA超級計算機(杜倫大學DiRAC高性能計算設施的一部分,由科學與技術設施理事會(STFC)資助),研究人員進行了超過100個的詳細模擬,模擬了類地行星受到不同巨大撞擊的情況,每種模擬情況都改變了撞擊的速度和角度。
  • 行星發生碰撞時會發生什麼?行星的大氣層會受到什麼影響?
    模擬顯示了具有稀薄大氣層的類地行星如何在早期的太陽系中依靠與其他天體的碰撞而進化。通過使用COSMA超級計算機(杜倫大學DiRAC高性能計算設施的一部分,由科學與技術設施理事會資助),研究人員進行了超過100個的詳細模擬,模擬了類地行星受到不同巨大撞擊的情況,每種模擬情況都改變了撞擊的速度和角度。
  • 如何在火星上裝上一圈大氣層?
    科學家們認識到,在火星早期的歷史進程中,可能曾經也擁有著強大的磁場,使得那時候的火星更溫暖、更溼潤。直到這強大的磁場所剩無幾後,這顆星球開始變得乾燥、貧瘠。正是這樣的認識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火星重新擁有了正常運轉的磁層之後,這個星球能否會重新形成更厚的大氣層,更溫暖的氣候以及液態的地表水?NASA行星科學部的主任詹姆斯·格林認為這是可以實現的。
  • NASA揭火星氣候變化之謎:太陽風剝離火星大氣
    而早期的火星比現在要炎熱和溼潤得多。自從於2014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後,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就試圖查明為何會產生如此劇烈的氣候變化。如今,NASA的科學家們根據「MAVEN」傳回的數據得出初步結論認為,是太陽風剝離了火星的大氣,使這顆星球變得荒涼乾燥,將原本炎熱和覆蓋流動水的火星表面徹底改變。
  • 火星大氣層中的碳為什麼會消失?
    現在的火星是一個冰冷,乾燥以及可能沒有生命的世界,但我們越來越發現曾經的火星並不是這個樣子。火星科學實驗室目前在這顆行星表面漫遊並發現了很多證據表明這顆紅色的星球曾經是溫暖並且溼潤的。圖解:漫遊者機遇號勘測這紅色星球——蓋蒂圖片庫它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似乎是因為火星的大氣層——更確切地說,火星缺少一個足夠稠密的大氣層來阻止火星表面的液態水蒸發到太空中。火星大氣層中的成分是什麼?主要是二氧化碳,並且看起來火星曾經擁有豐富的二氧化碳。所以所有的二氧化碳發生了什麼?
  • 瑞士科學家:地球早期大氣層或像金星大氣層一樣有毒
    瑞士科學家:地球早期大氣層或像金星大氣層一樣有毒 科技日報 | 2020-12-01 09:41:26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5日報導,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造的大氣層可能與如今金星上的大氣層一樣有毒
  • NASA「大新聞」:太陽風暴剝掉了火星大氣層
    這些科學發現的數據來源,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耗資6.71億美元的MAVEN探測任務,它在去年將一枚巴士大小的探測器送到了火星軌道。MAVEN是火星大氣及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它的目標是測量火星大氣的動態演變——再把這些測量結果代入模型,想要弄清楚火星在幾十億年前如何弄丟了它的大部分空氣。
  • 太陽風或「玩死」火星禍首 吹散大氣層綠洲變沙漠
    來自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的觀測發現,即使在今天,太陽風每秒鐘仍在帶走約100克的火星大氣。「我情不自禁地想像著漢堡以每秒鐘一個的速度飛出火星大氣的場景,」探測器科學家戴維·布雷恩在電視直播的記者會上開玩笑說。  今年3月,一系列太陽風暴襲擊火星,上述探測器發現,火星大氣的「腐蝕」問題在此期間加重。
  • 為何土衛六的大氣層比火星的大氣層還要厚?
    【每日科技網】  火星大氣的情況就是非常稀薄,但是大氣結構還是有的,而土衛六的大氣層是非常濃厚的,畢竟土衛六遠離太陽。火星之前也有濃密的大氣結構,但是受到太陽風的幹擾,大氣幾乎丟失殆盡,變成了今天的模樣。相比之下,土衛六的就好很多,也被稱為早期地球。
  • 火星早期環境優良,有沒有可能地球早期生命,來自於火星?
    火星早期環境優良,有沒有可能地球早期生命,來自於火星?7月23號我國成功發射天問1號,它帶著所有人的希望朝著火星運行,在太陽系內最受大家爭議的兩個行星莫過於火星和月球,很多人認為火星早期或存在過生命,地球早期出現的生命和火星或有很多聯繫,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的地表環境比人類還要適宜。關於外星生命一直是大家研究一個話題,科學家在宇宙中研究了幾十年時間,都沒能找過其它生命的蹤跡,難道早期的火星存在過生命?
  • 如果大氣層突然消失了會樣?科學家:就像變成火星了一樣!
    如果我們突然失去了整個大氣層怎麼辦?大氣對我們的星球有多重要?這是絕對重要的。它保護我們免受小行星和太陽輻射的傷害,它調節我們的氣候,它使地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我們最近的鄰居,火星,在大約40億年前失去了大部分大氣層,現在還有一個非常薄的層。但是你聽說過火星上有生命嗎?當大氣層消失時,地球究竟會發生什麼?它會變得非常非常安靜,你什麼也聽不見,因為聲波實際上是空氣中的振動。
  • 火星是否宜居?首張「全球風圖」揭開火星大氣層的神秘面紗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首張「全球風圖」,或解開火星大氣層丟失之謎,火星氣候竟比地球還要穩定?也許很難想像,火星,這個寒冷又布滿塵埃的荒涼星球,曾經是另一番繁榮景象。科學家認為,約四十億年前,火星上空曾經存在厚厚的大氣層,這保護了火星免受破壞性的輻射,並且使水能夠在火星地表流動——火星可能存在過生命。
  • 行星的磁場可以保護其大氣層?科學家:火星就是個例外
    數十億年前,火星曾經擁有一個類似地球的磁場,這個磁場保護著火星免受太陽輻射的傷害,並幫助火星保持其大氣層的穩定,但是隨著火星地殼的溫度逐漸降低,其磁場也在不斷的減弱,根據最新研究表明,這個微弱的磁場可能要比沒有磁場的狀況還要糟糕。
  • 為什麼火星只有稀薄的大氣層,而土衛六卻有濃密的大氣層呢?
    【每日科技網】  這個問題只能分開說,因為火星和土衛六都有其各自的多個原因。  先說火星的大氣層為什麼稀薄,如今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大氣壓的1%,可謂是少得可憐,其實科學家認為火星也曾經有著相對於現在要濃厚得多的大氣層,之所以後來變得稀薄,原因是火星失去了磁場,火星曾經也像地球一樣,有著自己的磁場,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它失去了磁場,具體很可能是受到了某個大型天體的撞擊,這個天體導致火星內部的熔巖結構發生了變化,最終使它的磁場消失,而由於火星磁場的消失,它就無法保護自己的大氣層
  • 40億年前火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如今卻變成沙漠行星,發生了什麼?
    近一段時間,在天文航天領域,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火星時間窗口。我們都知道,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探索最多的一顆行星。由於火星跟地球的距離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值,我們發射火星探測器要選擇在火星與地球最近的時候,這個時間被稱為火星窗口。每25個月,也就是二年零二個月,新的火星窗口就會出現。這個時候,人類就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只不過在過去探測火星沒有我國什麼事?
  • 火星曾經和地球一樣,如今卻變得荒涼,40億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
    但如今,我們觀測到的火星十分乾旱,早已不見曾經的溼潤景象,只剩下遍布的火山、無垠的沙漠以及幽深而乾燥的裂谷,因為火星的大氣層太冷太薄不能維持住水分,液態水無法穩定地存在於火星表面。這是一個大氣稀薄、冷熱交替比地球更極端的世界。那麼火星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原因就是火星的磁場消失了。
  • 火星大氣層上的綠光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依照海外期刊《ESA》的科學陳訴指出,歐洲航天局的痕量氣體軌道飛行器(TGO)初次捕獲到了火星上頭的綠光局面。這是除地球以外,其它星球初次浮現宛如絲帶的綠光。可算是火星上頭的1處異景了。它究竟是什麼?為何這類局面會浮現在火星的大氣層上頭?底下我們1塊來揭示其中詭秘的面紗吧!看完或許你就知道了。
  • 火星大部分大氣去哪兒了?太陽風吹跑了
    「馬文號」發回的數據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今天太陽風剝離火星大氣的速度。調查結果顯示,在發生太陽風暴期間,如日冕物質拋射等現象時,火星大氣逃逸速度顯著增加,甚至提高10到20倍,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5日出版的《科學》和《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
  • 火星內部在發生什麼遠超過我們所知道
    2018年11月,洞察號在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又稱極樂平原)著陸。它攜帶了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器,包括照相機、氣象傳感器、磁場傳感器、熱探頭和一個用來測量「地震」的地震檢波器。科學家們根據新數據發表了一系列結果,這些結果顯示即使火星上沒有板塊構造論,它也不斷地發生地震,如同地球或月球上的地震一樣。
  • 美麗的火星寸草不生,同時也是乾旱貧瘠,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科學家通過對火星探測發現,認為火星在很久以前有可能也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只是後來發生了巨大變故才變成現在這樣。如果火星在很久以前也是生命星球,那麼過去了很久,現在的火星上有可能仍然保留下一些遠古生命的痕跡。目前通過探測器,還沒有發現這樣的生命遺蹟。其次有關現在火星是否有生命,依然是一個巨大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