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頂尖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落子布局
南京:在全球創新體系中刷出「存在感」
兩年前,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對南京還知之甚少,如今劍橋大學將首個海外科創中心放在南京。一年多來,南京新增182個新型研發機構,其中超過1/3的機構引入國際團隊。一批全球頂尖專家,包括3名諾貝爾獎得主,52名國內外院士,紛紛選擇到南京創新創業。
11月9日,南京舉行新型研發機構國際合作大會,又一批國際創新資源落戶南京。南京放眼全球整合科技資源,追求深度融入,在國際創新網絡中刷出「存在感」。
南京集結全球資源創新發展
「石墨烯之父」、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以及另一位諾獎得主康斯坦丁,帶著團隊來到南京經開區組建了石墨烯研究院,這是兩人在英國以外成立的唯一一個研究院,目前在石墨烯技術產業化已取得重要突破。
世界計算機領域頂尖科學家、圖靈獎唯一的華裔得主、清華大學的姚期智院士,年過七旬,首次創業,選擇在南京成立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其團隊僅用半年時間就孵化引進了12個項目,其中4個入駐孵化,另有10個科技項目正在轉化落地中,6個項目估值過億元。
德國國家微系統傳感器研究院在江寧開發區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引進了7個項目,並填補了國際上微機電系統單晶矽傳感器的空白。挪威科技大學在南京組建的勞德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已有兩個項目進入臨床試驗,預計3年內可實現產業化,5年內銷售額不低於1.2億美元。
最近,劍橋大學建校800年來唯一以大學冠名的「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正式運行,中心將在5年內引入至少20個頂尖科研團隊,集聚上百名一流人才來南京創新創業。
在南京,創新已成為第一要務,各發展板塊傾注最大的熱情、最多的資源用以集聚、激活各類創新要素。在當天的國際合作大會上,江北新區籤約6個國際合作項目,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德國HST系統有限公司、韓國JIU公司等國際機構將與江北新區研發機構在射頻MEMS器件等領域開展合作。
當天的大會上,南京又有6個新型研發機構籤約,南京醫基雲醫療數據研究院、南京融康博臨床醫學研究院、南京華曼信息技術研究院、中歐未來工廠先進技術研究院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工程信息學院數字孿生聯合創新研究院均有海外高校院所參與建設。12家已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也與海外高校院所、知名企業、投資機構等籤訂合作協議,進行新一輪的項目、資本及企業孵化等合作。
在國際創新資源的帶動下,南京今年新增科創型企業2萬家、增長23%,一大批企業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
創新「朋友圈」為南京「點讚」
一批國際人才因為創新結識南京,因結識南京而更了解中國。南京讓他們看到,科技創新正成為「中國製造」的重要特徵。
俄羅斯沙赫諾夫·瓦季姆院士團隊與雨花臺區政府共同組建南京華曼信息技術研究院,這是南京第一家由俄羅斯頂尖高校院士團隊領銜組建的研發機構,主要瞄準電子信息核心關鍵技術和創新系統集成研發等領域。
全球智能製造的頭牌機構——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生產設備和技術設計研究所副所長霍爾格·科爾同樣看好南京。由他主導的中德合作智能製造研究所落戶江北新區。他說,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網羅各路專家、人才共同打造創新名城,這對中德合作智能製造研究所的發展十分有利。
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說,劍橋大學選擇在南京設立科技創新中心,是看中了南京優秀的城市特質和開放的創新環境。劍橋大學將通過南京科創中心,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義大利國家工業研究院人工智慧中心主任郝睿德,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斯坦福南京智慧機器人研究院,他已帶領團隊在南京生活工作了3年。在郝睿德的推動下,今年8月全球「機器人與人交互技術大會」首次來到中國,他成為南京在國際機器人領域的「活廣告」。
落戶南京半年的姚期智院士說:「我相信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像南京這樣好的創新土壤,為優秀人才提供滋養。」
構築融通世界的開放高地
繼商品貿易之後,創新要素的流動成為新一輪全球化的重要特徵,誰能充分有效利用全球化的創新要素,誰就能佔據創新發展高地。
作為中國首批創新型城市和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南京致力於讓創新成為城市最鮮明的氣質。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明確提出,要把南京打造成為合作創新的重要樞紐、融通世界的開放高地,將全面落實「五個更國際」舉措,即資源配置更國際、人才引領更國際、產業轉化更國際、資本支持更國際、城市發展更國際。南京將依靠高等院校、國際友城、園區平臺、大院大所、科技企業、民間商會、海外華人、駐外使領館8支力量,建立固定合作渠道,用好全球資源要素,使南京與創新最活躍的國家和地區相融相通。同時,南京將深入實施「345」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搭建「南京人才驛站」等海外服務平臺,讓更多的一流國際人才來南京施展抱負、成就夢想。
南京將以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為突破口,聯合全球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用市場化的辦法、國際化的方式,共同轉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業,加快促進一流技術向現代產業邁進。
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制訂明年的1號文件,重點圍繞市場化、國際化、高端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方向,從體制機制層面解決創新主體的動力和活力問題,進一步提升南京創新政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記者 顏芳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