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諸侯峰會,過的都是慢生活,周天子湊上來刷存在感

2020-12-08 騰訊網

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夏天,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天下的大事情。起因是齊桓公召集的諸侯峰會。

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實是效仿齊桓公的「尊王攘夷」。

那是在一個夏季的諸侯聚會,召集人是齊桓公。

春秋時期的諸侯聚會,從嚴格意義上講,都是非法集會,因為都沒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但是周天子為了刷存在感,往往會主動湊上來。並且對這種非法集會予以追認。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作為霸主招集聚會,某種意義上,他是真正的老大,論實力,比周天子那個名義上的老大要強多了。

當時交通不便,難得這些大佬們聚在一起,除了討論正經事,娛樂項目必不可少,這些大佬們在一起,有許多共同語言,大家每天吃喝玩樂,開party。

既然已經聚在一起, 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反正暫時又不打仗,並沒有什麼緊要的事情需要立即解決。因此過的都是慢生活。不會像現在這樣開個一兩天會就結束,聚會的時間很長。

這真是一個難忘的夏季。諸侯們聚在一起非常開心浪漫。除了這些大佬,少不了還有若干美女,為他們表演各種文藝節目助幸。

諸侯開會,這是當時天下的一個爆炸性新聞,直接影響到將來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這個新聞,以一種當時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迅速傳遍了全天下。

周天子聽到這件事,不甘寂寞,也要來湊湊熱鬧,刷存在感。於是派人送來了胙肉。

周襄王派宰孔專程趕到,賞賜給齊桓公一塊胙肉。

大夏天,這塊冷肉,可能並不太新鮮。

宰孔說:

「天子忙於祭祀文王、武王,不能親自過來,所以派我來賞賜伯舅。」

天子不能過來,其實是一個託辭。

面對天子的使臣,齊桓公除了感覺有面子,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形象宣傳的機會,所以他立馬要下臺階拜謝。

宰孔說:「天子有令:伯舅年長,有功於王室,特賜爵一級,不必下階拜謝!」

齊桓公號稱「尊王攘夷」,當然需要趁機表現。

所以他非常低調,說:「天子的威嚴近在咫尺,豈敢不拜?否則,就將很快滅亡,天子也會蒙羞。」

根據《左傳》,齊桓公當即「下,拜,登,受」。

先下階拜謝,再登臺領賞。

齊桓公的表現,非常得體,完美無缺,更增添了他在諸侯中的威望。

春秋五霸,並非全部憑藉武力,更多的講究的還是以德服人。也就是說:除了你實力足夠強,你還要能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服你。

相關焦點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一.中華民族禮儀的發源地,擁有百年歷史的周王朝卻在春秋時頻出各國諸侯模仿周天子的行為1.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一氣之下的四「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一句「周語」,指的是天下的土地,都歸周朝天子所有。
  •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叫「春秋」?怕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時期天子漸漸式微,於是又慢慢一分為二,先春秋,後戰國。 那麼這個春秋時期為何會被喚作「春秋」呢?有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儒學經典《春秋》,也就是被孔子整理過的《春秋》。當真有關係嗎?有,但稍微差那麼點意思,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來源於未經孔子整理之前的《春秋》。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因此,在存在重大利益關係的政治鬥爭中,通過交質的方式來穩固或確認君臣關係都是不現實的。不論是鬆散的臣屬關係還是明確的君臣關係,在利害關係面前都會經不起考驗而使彼此的關係趨於崩壞,周鄭交惡,說明以毫無信任基礎的交質的方式建立起來的關係是不穩固的。
  • 這位魯國國君踐踏禮法,搶佔兒媳,死後竟被周天子羞辱
    在春秋時代,隨著東周勢力的不斷衰弱,開始出現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局面,以賴以治天下的周禮逐漸被諸侯所忽視,或許也是諸侯為了爭奪霸權的藉口。而且在眾多諸侯中,魯國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有「周禮盡於魯」之說,憑藉這一金字招牌,魯國在諸侯爭霸的亂世中得以延續至戰國末,然而,表面上尊崇周禮的魯國特色,卻源自於對周天子的褻瀆。
  • 秦統一全國後,周天子受到了怎樣的待遇?說出來別不信
    周朝是實行分封制最失敗的王朝,在周朝後期,各大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基本上已經實現獨立,周天子名存實亡。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直接管轄的地區越來越小,各個諸侯王也不再服從周天子,最後由秦國掃六合,統一了全國。那麼秦統一全國後,周天子受到了怎樣的待遇?說出來別不信。
  • 人們都知道春秋五霸大名鼎鼎,卻不知道他們所有人都下場悽慘
    中國古代的春秋時,周天子衰弱,權威不再如過去,已經無法控制天下諸侯。這時,各地諸侯興起,他們為了爭奪天下,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互相爭霸天下,相互之間互相爭戰,縱橫捭闔,先後有數位諸侯王依次成為中原霸主。
  •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周國」,跟周朝有什麼關係
    武王伐紂之後,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建立了周朝,爾後,周朝因犬戎入侵而東遷洛邑,從此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殆盡,直至最後為秦所滅,歷史上把遷都前後的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被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代,除了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陽諸姬、泗上十二諸侯等諸侯國上鏡之外,還有一個特別奇葩的諸侯國,他就是西周,這個西周讓人不禁想起平王東遷之前的周王朝也被稱為西周,那麼,西周公是不是就是周王呢?
  •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引言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彼時周王室的權威每況愈下,僅存所謂的「天下共主」之虛名。周天子所能管轄的疆土越來越小,人口也不斷減少,而各諸侯列國卻日益強大,他們逐漸不向周天子朝拜納貢,甚至「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 周平王東遷後,幹了一件蠢事,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但是,周平王幹了一件蠢事,無疑加快了東周衰落的速度,導致周天子顏面掃地。一具體來說,周平王東遷後,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只不過,各諸侯國尊崇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而最初階段周國也最為強大。 但是,分封諸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周天子需要不斷地進行分封,除了朝代建立之初,在之後立下功勳的臣子也會得到分封。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戰國時期,列國頻繁互質,發動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策動五國伐齊的燕昭王、乃至於一掃六合的秦始皇都曾做過人質。 那麼為何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的兒子們都要去別國做人質呢?他們的母國都如此羸弱,需要用公族質子換取兩國盟好嗎?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戰國:重農抑商?不存在的,這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說到春秋戰國,咱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百家爭鳴」,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大爆炸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幾乎奠定了其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軍事理論、思想和文化基礎。但也許讓人意外的是,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黃金時代之一。
  • 只因兩年沒來看周天子,齊哀公被扔進沸騰的大鍋?
    作為齊國國君,姜子牙的第五世孫,齊哀公的死實在是太冤了,只做了12年的諸侯王就被周天子扔進鍋裡給活活地煮了,而煮他的理由竟然是因為他2年沒給周天子上貢? 有人可能會覺得臣子必須要朝貢天子啊,齊哀公2年不來就是他不對嘛。
  • 三家分晉我們都知道,但三家歸晉是怎麼回事?
    一切都那麼讓人感到戲劇化,這或許是歷史跟我們開的玩笑吧!圖片:三家分晉資料截圖一、三家分晉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後期,指的是晉國的三個貴族,瓜分了晉國。就這樣,唐叔虞成為了諸侯,而唐叔虞的國家就是晉國。晉國被封在今天山西境內,當時的山西距離一些野蠻部族很近,因此唐叔虞被分封在晉國以後,起初的日子並不好過。不過,經過自家幾代人的努力和開拓,終於,數代以後,晉國也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諸侯國,甚至到了西周后期,晉的勢力已經足夠和天子爭個高下了。
  • 在先秦時期,國家之間交換質子是很常見的,送質子不代表國家弱小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34字,閱讀約4分鐘春秋戰國時期,質子交換非常普遍,這與諸侯國的強盛有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太大關係,事實上,無論是強國還是弱國,都可能出現公室派人到他國充當質子的情況
  • 上古三代的時間都非常長,為何從秦朝開始,朝代都不長久了
    (商周宮殿)可是,從秦朝開始,所有的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別說400年,連300年以上的都非常短周天子站在金字塔的塔尖,接下來是諸侯,再接下來是卿大夫,是士,然後是平民、奴隸。貴族的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由高到低排列。在官僚體制上,又採用的是世官制。也就是說,爹的官,兒子可以繼承;兒子的官,孫子可以繼承。而繼承的方式又是嫡長子式。如果一個兒子是庶子,是次子,他就沒有機會繼承官位爵位。在這個金字塔上,在這套體系之中,除了平民和奴隸,所有的貴族,他們都是有封地,有百姓的。
  • 中國春秋時代的人生哲學
    這樣,雖然《夏書》、《商書》的記載,都傾向於對德治、王道、仁政的讚美,而對霸道、暴虐的貶斥。但是,史實的記載還是很重要的。不過,當周朝末年,群雄並起,服務的人生觀已蕩然無存,而且,在百姓亦無從勤儉生活的情況之下,史家亦無法再以理想來代替現實了。
  • 吳起: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的春秋第一名將
    首先說明,標題中所說的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東遷的那一年,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也就是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的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