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東遷後,幹了一件蠢事,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2020-12-06 情懷與歷史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宮湦之子,母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東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周幽王在位時,將姬宜臼立為太子。後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竟然廢嫡立庶,廢黜申後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姬宜臼便與母親申後暗中逃到申國,投奔申侯。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2年),申侯因周幽王廢黜女兒申後、外孫姬宜臼之事而惱怒,於是聯合鄫國(河南方城)、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財物離去。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於是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王東遷」。雖然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整體實力明顯下降。但是,周平王幹了一件蠢事,無疑加快了東周衰落的速度,導致周天子顏面掃地。

具體來說,周平王東遷後,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原本,東周的衰落,是比較緩慢的,也即東周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將周天子放在眼裡的。不過,周平王卻主動讓削弱周王室的威嚴,導致各個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王室當回事了。

根據《左傳·隱公三年》中的記載: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周平王在位時期,相繼冊封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擔任周王室的卿士。後來由於鄭國實力雄厚,周平王對鄭莊公懷有戒心,不願意讓鄭莊公繼續擔任周王室的卿士。所以,周平王就趁著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前來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並暗中將朝政交給虢公來處理。鄭莊公得知後,便埋怨周平王,馬上趕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對周平王施加壓力。面對鄭莊公的壓力,周平王不僅沒有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再三賠禮,但鄭莊公仍然不依不饒,做出依附不肯善罷甘休的態度。

對此,周平王只好提出讓王子狐(姬狐)到鄭國作人質。不過此舉太有損周天子的顏面,於是群臣提出相互交換人質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也來洛邑作人質,而王子狐去鄭國則用學習的名義。史稱周鄭交質。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從這一史實可知,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已勢力衰微,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為了達成妥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為諸侯國國君的鄭莊公,居然採用了進入春秋時代以後各諸侯國間普遍採用的一種交流手段,即交換質子,這無疑是讓人大跌眼鏡的。

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交換人質的做法就比較頻繁,比如秦王嬴政之所以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出生的,正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秦國派到趙國的人質。同樣的道理 ,趙國也會派出一位公子到秦國當人質,這自然符合對等的原則。但是,鄭國是周王室冊封的諸侯國,二者根本不是對等的關係,也即鄭國是隸屬於周王室的。在此基礎上,周平王和鄭國互相交換人質,無疑拉低了周王室的地位,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進一步來說,周鄭交質這一歷史事件,可以類比東漢末年,曹操稱魏王一樣。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曹操稱魏王之後,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同樣的道理,周鄭交質後,周平王名義上還是天子,實際上已經如同一個諸侯國了。當然,周平王來說,這麼做也是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東周,確實拿鄭國沒有什麼辦法。

周平王東遷時,因秦國國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時,作戰得力,立有大功,而且還派兵護送他遷都,於是提升秦襄公為諸侯,賜封給他西戎攻佔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陝西省鳳翔縣一帶)。對於當時的周平王,自己沒有實力收復西周的故地,只能將被西戎佔據的土地,冊封給了秦國。由於大片疆域的丟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餘裡,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裡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在春秋初期,鄭國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中等諸侯國,也即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擁有和周王室不相上下的實力。

最後,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諡號平王。周平王的太子姬洩父(姬洩父)很早去世,故由周平王之孫、姬洩父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周桓王十三年(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當時鄭莊公在周王朝以卿士身份執掌朝政。周桓王不甘心受鄭莊公的控制,於是奪去鄭莊公的權力,因此鄭莊公便不再前來朝覲。 同年秋天,周桓王帶領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出兵抵禦。周桓王率領中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蔡軍、衛軍隸屬於右軍;周公黑肩率領左軍,陳軍隸屬於左軍,這就是著名的「繻葛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鄭國的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雖然受傷,但還能指揮大軍。祝聃請求前去追趕,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裡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國家免於危亡,這就足夠。」於是鳴金收兵,周桓王便逃走,史稱繻葛之戰。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周鄭交質,繻葛之戰無疑揭開了周王室最後的遮羞布,讓周王室的衰弱暴露無遺。在這場戰役後,不僅鄭莊公更加肆無忌憚,齊國、晉國、秦國、楚國等大國更是逐鹿中原,一點也不用擔心周天子的討伐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這位魯國國君踐踏禮法,搶佔兒媳,死後竟被周天子羞辱
    突然間,當時的魯國國君魯惠公聽說秦國秦文公然向天子獻祭天地,這本身就不符合周禮的要求,根據周禮,諸侯只能獻祭社稷,而只有周天子能獻祭天地,秦國這樣的外姓諸侯用天子的禮節來獻祭,不僅是對天子的不敬,而且還威脅到了這樣的姬姓諸侯的地位,魯惠公當然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專門去洛陽找周平王,請求周平王讓秦國停止越限的行為。
  • 對上弒父上位,對下與鄭國交換質子,周平王的一生不過如此
    周平王,名為姬宜臼,其父是周幽王,其母是申後,他本是周幽王的嫡長子,卻被迫逃離周國。而他被迫逃離的原因之便是周幽王喜好酒色,被褒姒迷惑,並生下兒子姬伯服,周幽王為了討好這位妃子,令這位妃子高興,便廢除申後和太子。從而改立褒娰為皇后,姬伯服為太子。
  • 《大秦賦》中,周天子為何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蠻橫的秦國大軍,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仰天大罵,說秦國的先祖是養馬的家奴。對此,可能很多人要問了,秦國不是周王室之下的諸侯國嗎,怎麼到了周赧王口中,就變成了養馬的家奴呢?對此,在筆者看來,追溯秦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周赧王的痛罵自然不是血口噴人了。
  • 秦統一全國後,周天子受到了怎樣的待遇?說出來別不信
    周朝是實行分封制最失敗的王朝,在周朝後期,各大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基本上已經實現獨立,周天子名存實亡。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直接管轄的地區越來越小,各個諸侯王也不再服從周天子,最後由秦國掃六合,統一了全國。那麼秦統一全國後,周天子受到了怎樣的待遇?說出來別不信。
  • 秦國曾發生過一件怪事,到現在還沒人能說清是為什麼
    大秦秦國第一任真正意義上的君主秦襄公,因護駕東遷有功,被周平王賜予岐山以西的土地,這片土地曾是大周龍興之地,其意義自然是非同凡響的秦襄公後,長子秦文公繼位,秦文公在歷史上是個很有為的君主,上任伊始,便繼續向東,將國都遷至陳倉,以後用了將近五十年的時間,才趕走戎狄,完成父親遺願,奪回岐山以西的土地,至此,秦拓地千裡,虎視中原,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秦文公後,秦國的好運似乎就暫時告一段落了。
  • 至尊九鼎,周天子權力和威嚴的象徵,為什麼他也有?
    大家都對歷史上記載的九鼎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我要談論的可不是周天子的九鼎而是神秘王國中山國出土的九鼎。作為一個小小的諸侯國,他為什麼可以用九鼎?我們都知道,鼎是一種食器也是一種禮器,是用來盛放動物的肉的盛器,並且九鼎只有周天子才配享用,但是在中山國王厝墓中卻出土了九鼎,戰國策·中山策裡記載中山王「享都士」,中山王經常與自己的臣下一起舉行大型的宴會,列鼎張樂而食,非常奢侈壯觀。宴會時也是以肉食為主,並輔以美酒。戰國時期一國之君的飲食已經形成一定的禮制。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齊桓公就認為既然大家都想要在亂世中明哲保身乾脆就結盟給自己定製一道穩定的屏障,此意見一出立刻就得到了幾個諸侯小國國君的贊同,他們紛紛屈尊來到齊桓公所在的地方,千裡迢迢只為由齊桓公主持達成聯盟,其實在此之前也不是沒有舉行過盟會,但由諸侯國國君主持的卻是第一次史稱「北杏之盟」由此可見,在周天子無力維持小諸侯國的安定與生存空間後依附於強國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 只因兩年沒來看周天子,齊哀公被扔進沸騰的大鍋?
    作為齊國國君,姜子牙的第五世孫,齊哀公的死實在是太冤了,只做了12年的諸侯王就被周天子扔進鍋裡給活活地煮了,而煮他的理由竟然是因為他2年沒給周天子上貢? 有人可能會覺得臣子必須要朝貢天子啊,齊哀公2年不來就是他不對嘛。
  • 春秋時期的諸侯峰會,過的都是慢生活,周天子湊上來刷存在感
    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夏天,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天下的大事情。 春秋時期的諸侯聚會,從嚴格意義上講,都是非法集會,因為都沒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但是周天子為了刷存在感,往往會主動湊上來。並且對這種非法集會予以追認。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作為霸主招集聚會,某種意義上,他是真正的老大,論實力,比周天子那個名義上的老大要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