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代,夏商周,時間都比較長久。夏朝延續約470餘年,商朝延續500餘年,周朝延續近800年。

可是,從秦朝開始,所有的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別說400年,連300年以上的都非常短。這是為什麼呢?
換一句話說,那時候的朝代,其穩定性為什麼那麼強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由在夏朝和商朝已經有雛形,而在西周初年確定下來的分封制,有莫大的關係。
分封制是一種金字塔型的結構。周天子站在金字塔的塔尖,接下來是諸侯,再接下來是卿大夫,是士,然後是平民、奴隸。貴族的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由高到低排列。在官僚體制上,又採用的是世官制。也就是說,爹的官,兒子可以繼承;兒子的官,孫子可以繼承。而繼承的方式又是嫡長子式。如果一個兒子是庶子,是次子,他就沒有機會繼承官位爵位。
在這個金字塔上,在這套體系之中,除了平民和奴隸,所有的貴族,他們都是有封地,有百姓的。周天子官最大,他的封地和百姓最多,諸侯小一點,諸侯的封地和百姓就少一點。
(分封制)
那時候,每一個人剛一出生,就決定了他今後的命運。
你是諸侯,你不會想著要當周天子。在整個西周時期,包括後面的春秋戰國,都很少有諸侯說,自己要取代周天子而代之的這樣一種情況。
不僅僅是不可能當周天子,就是把官爵升高也不太可能。楚國剛剛分封的時候,封的是子爵。後來在春秋時期,楚國壯大了,東徵西伐,佔了很大一片土地,成為當時諸侯國中,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後來楚武王就去對周天子說,我都是這麼一個大國了,能不能把我的爵位提高一下啊?周天子不答應,諸侯也不答應,這就把楚武王給惹怒了,他說你不答應,那我就自封為王,所以他就叫楚武王了。不過,就算他自稱「王」,也就是自己過把癮而已,他並不可能取代周天子。

但是,秦朝建立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秦始皇沒有採用分封制,是郡縣制。後世的皇帝,雖然也有分封,但大都也是郡縣制。除了皇帝一個人,有天大的權利以外,皇室的其他成員,不可能再有封地,也不可能擁有權力,最多只能當個「富家翁」。官員們也不再是世襲的,爹當了官,並不表明,兒子也可以當這樣一個官。
這時候,整個國家各階層,再不是金字塔式的。而是標杆似的。皇帝這根標杆高高在上,其他人都趴在地上,對皇帝仰視。
金字塔式的社會,一般不管是諸侯還是平民還是奴隸,都不大可能造反,第一,造反成功了,獲得的權力也不會增加很多,第二,你也不可能獲得那樣的權利,別人也不認可你。這樣的社會就顯得比較穩定。
但是,標杆式的社會就不一樣,你只要當了皇帝,你就可以成為標杆,因此誰都想當皇帝,誰都想爬到這個標杆的頂端。所以這樣的社會極不穩定。皇帝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著大臣們將軍們百姓們造反,而百姓們大臣們將軍們又無時無刻不想著造反,當皇帝。

亂世大家會造反,太平年代也會造反。安祿山發現唐玄宗居然把兵權都交到自己手裡,也不管太平不太平,他當皇帝的野心一下就起來了。
也就是說,自從有皇帝這種職業出現以後,王朝基本上就不長久了。
不過,我們並不因此就說明,上古三代是一個完美的社會。恰恰相反,這依然是一個權力社會,等級社會,只是沒有後世的王朝那樣極權而已,依然是我們要批判和揚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