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間,浦江創新論壇聯合《科學》雜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創新青年峰會,峰會邀請到《科學》全球獎項的獲獎人代表和國內青年科學家代表展開跨學科、跨文化的「雲端」討論。初出茅廬的科研人員怎樣磨礪自身?身處科技前沿、觸摸新興技術,青年科學家們有哪些憂慮?如何更好地交流科學、傳播科學?青年學者們還有哪些新心聲?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陳子博
Science & SciLifeLab 青年科學家獎細胞與分子生物學類別2019年獲獎人、加州理工大學博士
討論多學科團隊協作問題時,陳子博博士表示,跨學科的合作是科研工作中最有意義的部分,可以從截然不同的角度思考各類問題,這是非常有益的。「科研在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多學科化,屆時將很難界定兩個不同學科的邊界,如今這一趨勢也已初現端倪。」
陳碩
Science & PINS腦神經調控獎2019年獲獎人、紐約大學醫學院博士
身處科技前沿、觸摸新興技術,又有哪些憂慮?陳碩博士認為技術背後的原理至關重要,特別是對神經科學而言,例如設計程序幫助分析如何獲知數據以及大腦如何工作,那麼了解算法的內容以及正確與否就非常關鍵,如果不清楚原理,便無從得知分析結果的正確與否。「對於一項技術來說,了解其黑匣子中的內容至關重要。」
Shruti Naik
再生元製藥創新獎獲獎人、紐約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在討論人機協作、遠程協作是否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一問題時,Shruti Naik博士提出:「疫情期間遠程實驗變得更多,有很多在線平臺可以做實驗,容易給人一種可以在網絡上完成任何事情的錯覺,但我們需要完成的線下標杆實驗還是必不可少的。或許可以重新思考實驗室的物理結構,通過簡化遠程工作操作難度,讓實驗室的構造更有利於遠程工作。」
Matt Savoca
Science & SciLifeLab青年科學家獎生態與環境類別2018年獲獎人、史丹福大學霍普金斯海洋所博士
如何交流科學,傳播科學?Matt Savoca博士認為,社交媒體如今給了科學家更多的發聲機會和更大的傳播平臺,但科學家們仍必須有所突破,積極主動地去傳播科學。而傳播科學絕非易事,需要大量練習。貶低科學傳播的行為,對每個人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科學家們在努力研究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應當加強溝通傳播能力。
白蕊
第22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獲獎人、西湖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白蕊博士分享了她對多元化、多學科研究的看法,她認為科研領域的團隊合作會越來越多,並帶來積極影響,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所具有的認知和批判性思維模式是各不相同的,集思廣益能夠催生許多創意,合作是科研工作是最佳選擇,它始終能促進科研工作的發展。
峰會上,除了青年科學家會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經驗外,《科學》雜誌定製出版編輯Jackie Oberst博士結合她自身的科研及跨界工作的職業發展經歷,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詳細具體的建議。
例如:儘早開始找工作,甚至現在就開始行動;至少找三個推薦人;求職者也可以考慮其它職業方向,科學、寫作和商業等等;應該在光線充足、安靜整潔的環境中進行網上面試,讓攝像頭對準空白牆壁;與面試官進行雙向交流,提出自己的問題;根據申請的職位撰寫簡歷;按時間順序排列相關信息等等。
本文根據論壇實錄整理,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