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我一直倡導孩子學習作文要以語文教材為根本,從每篇課文中學習作文技巧,通過認真的仿寫,再達到自己能夠靈活運用的程度。
不少家長熱衷於給孩子報補習班,買作文書,到處找優秀範文,卻總把語課本扔在一邊。
試問,有什麼範文比語文教材更優秀?能夠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反覆論證,精心挑選的名家之作。不管是從文學藝術角度,還是從思想教育角度,都是最優秀的作品。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當然應以課本依據。
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了每篇課文,可有的孩子作文還是不盡人意,這並不是所學的文章不夠好,更多原因是沒有把課文研究透,沒有發現課文中包含的作文「寶藏」。
接下來,我們就隨意選取幾篇課文的片斷,來為孩子們分析其中包含的寫作技法。
1 多種感覺描寫景物
孩子們初學作文,要麼沒有寫景的意識,要麼是沒掌握寫景的技法。有時聽到老師講,要把景物寫生動,寫得有感情,可終歸是雲裡霧裡,不知道怎麼具體操作。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秀的寫景散文,被選入語文教材。
文章有這樣一個段落: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這段文字被稱為《春風圖》,它描寫景物之所以讓人感覺身臨其境,其原因是在寫景過程中,並不是單純進行景物的排列:
觸覺: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作者通過引用詩句,並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春風的溫暖與柔和很真切地描繪出來了,給人一種非常溫馨的感覺。
嗅覺:新翻的泥土氣息、花的香、各種青草味。
視覺:鳥兒將窠巢安放在繁花嫩葉當中。
聽覺:宛轉的曲子、輕風流水、嘹亮的牧童的短笛。
作者調動了各種感官,全身心地去感受並體會著春天帶來的舒適與鮮活,其喜愛之情不言自明。
2 多種色彩描寫景物
大自然色彩豐富,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把這些色彩準確的表達出來,運用到景物描寫當中,同樣能給讀者呈現一幅生動的畫面。
我們來看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中的片段: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這是文章中景物描寫最經典的段落,它通過多種色彩的描繪,把作者自己看到的景物以最大程度地還原到讀者面前:
青黑的矮松、白色的樹尖和山尖、藍天在陽光下形成一道銀邊、冬天的草色、暗黃的顏色、水紋的花衣、微黃的陽光,雪在陽光下微微露出點粉色。
用發現美的眼晴去觀察自然景物,每一眼都能看到一幅美麗的圖畫,圖畫中多種色彩的組合,可以稱之為寫作技巧,也可以稱之本不加修飾的原汁原味。
多種感官的運用、多種色彩的運用,都可以把景物寫得生動傳神,給讀者真切和美的享受。
孩子們可能要問,我們在作文中如果要描寫景物,什麼時候該用多種感覺,什麼時候該用多種色彩?
這當中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和規定,如果一定要加以區分,我們只能概括出兩種方法的特點:
多種色彩的運用,如同看一幅畫,屬於「人在景外」,而多種感覺的運用,給讀者的感受則是「人在景中」。
如果側重景物給人的身心帶來的感受,多用感官法,如果側衙景物本來的面貌,多用色彩法。
在更多的寫作實踐中,名家們其實都是綜合運用色彩法和感官法的。還是以朱自清的《春》為例,春風圖主要用的是感官法,但在《春雨圖》中,作者又運用了色彩法: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託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屋頂上的薄煙、綠得發亮的樹葉、小草青得逼你的眼、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等等,把春雨的今晚景象呈現給了讀者。
語文課文中的寫作技巧遠不止這些,可以說孩子們應該掌握的寫作技法,在語文課本中都有極其優秀的範例,只要認真閱讀,用心體會,這些好的作技巧最終都必然能為我所用。
希望有更多的家長和老師把孩子們引導到語文教材中去,讓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真正滋潤孩子們的心靈,提升孩子們的作文。